人工智慧夯詞彙──讓電腦能聽會說,能看會認的「感知智慧」
在人工智慧領域,感知智慧、認知智慧是常見的兩種分類。感知智慧意指讓電腦模擬人類的眼(視覺)、耳(聽覺)等五官功能,讓電腦「能聽會說,能看會認」,而認知智慧則更上一層樓,電腦不僅能「感知」到環境中的各種線索,還要能理解其中含意,組織並且能夠思考,甚至利用推理能力做出決策,也就是「能理解,會思考」。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借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名著《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概念來解析兩者差異,他認為,若是不假思索的問題──在這張照片裡的這是貓還是狗?──那就是感知智慧處理的範疇;若是需要好好想一想的──這部戲是悲劇或喜劇?──這就跨越到認知智慧的範疇。
中國人工智慧獨角獸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在公開演講中如此譬喻,「感知智慧可以解決『河邊出現了一隻獅子』的事情,也就是讓電腦能夠像《人類大歷史》中的智人一樣,可以通過感官獲取河邊出現獅子的訊息,而認知智慧解決的是『明天,河邊下午可能會出現一隻獅子』的事情,也就是要實現電腦的認知革命,不僅要讓電腦能感知到既有事物,還要能基於環境、條件進行抽象思考、預測。」
感知智慧領域隨著深度學習技術迅速爆發,其中又以語音與圖像辨識的進展最為快速。在某些任務上,已經等同於或超越人類的能力。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指出,「在之後的五到十年,電腦感知領域的突破會更快,因為網際網路產生了大量數據,加上強大的電腦計算能力和新的演算法,讓這些大數據可以被處理,過去五、六年深度學習就是如此大躍進,然後被許多網路科技公司應用,使很多以前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可以解決。」
許多人工智慧新創公司都從感知智慧切入,如從語音辨識起家的美國Nuance與中國科大訊飛,做人臉辨識的中國人工智慧獨角獸曠視科技等。相形之下,真正切入認知智慧的新創公司數量較少,大多是科技巨頭的天下,因為有龐大的技術、資金與人才門檻,目前知名的認知智慧公司,如微軟與IBM等公司都已經積累20年以上的研究成果。
目前在認知智慧這個領域,電腦還沒有辦法和人類的能力相比。「談到認知,首先是自然語言處理,然後是知識獲取。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深度學習雖然帶來了一些幫助,但結果還不夠好。」沈向洋強調。
洪小文認為,人類發明的電腦是最好的左腦,而人類自身則擁有最好的右腦,機器無可能也沒必要取代人類,所以,AI+HI(Human Intelligence,HI)、創新演算法加上計算力才是人工智慧發展的終極目標。因此,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的協同合作至為重要。比起人類會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議題,我們更應該把焦點放在如何透過技術的突破幫助人類工作更有效率?或是讓壓力巨大的工作變得輕鬆。
「人工智慧的確會讓一些職場工作產生變化,但並不是全部都被取代,重點是如何讓AI+HI協同最佳化。」洪小文強調。
人工智慧與人類協同合作的日子就將要到來。美國白宮所發表的研究報告《準備迎接人工智慧未來》(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也指出,「隨著人工智慧系統的不斷發展,人機協同工作將成為未來社會重要的發展趨勢。」需提升人機協同合作的效率。一方面,增加系統互動能力,包括改進人工智慧算法提升其可用性、開發可視化的人機互動介面以及更為高效率的自然語言識別與處理系統。
那什麼樣的任務有機會交給人工智慧完成呢?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提出了「五秒鐘準則」作為判斷依據,「只要一項本來由人類從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五秒鐘內,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會被人工智慧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因此在這樣的時代,需要新的學習模式並不斷提升自己,懂得善用人類的特點和機器的能力,這是未來社會裡,各領域人才必備的特質。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8期
https://www.bnext.com.tw/magazines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78期
http://www.bnext.com.tw/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借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名著《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概念來解析兩者差異,他認為,若是不假思索的問題──在這張照片裡的這是貓還是狗?──那就是感知智慧處理的範疇;若是需要好好想一想的──這部戲是悲劇或喜劇?──這就跨越到認知智慧的範疇。
中國人工智慧獨角獸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在公開演講中如此譬喻,「感知智慧可以解決『河邊出現了一隻獅子』的事情,也就是讓電腦能夠像《人類大歷史》中的智人一樣,可以通過感官獲取河邊出現獅子的訊息,而認知智慧解決的是『明天,河邊下午可能會出現一隻獅子』的事情,也就是要實現電腦的認知革命,不僅要讓電腦能感知到既有事物,還要能基於環境、條件進行抽象思考、預測。」
感知智慧領域隨著深度學習技術迅速爆發,其中又以語音與圖像辨識的進展最為快速。在某些任務上,已經等同於或超越人類的能力。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指出,「在之後的五到十年,電腦感知領域的突破會更快,因為網際網路產生了大量數據,加上強大的電腦計算能力和新的演算法,讓這些大數據可以被處理,過去五、六年深度學習就是如此大躍進,然後被許多網路科技公司應用,使很多以前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可以解決。」
許多人工智慧新創公司都從感知智慧切入,如從語音辨識起家的美國Nuance與中國科大訊飛,做人臉辨識的中國人工智慧獨角獸曠視科技等。相形之下,真正切入認知智慧的新創公司數量較少,大多是科技巨頭的天下,因為有龐大的技術、資金與人才門檻,目前知名的認知智慧公司,如微軟與IBM等公司都已經積累20年以上的研究成果。
目前在認知智慧這個領域,電腦還沒有辦法和人類的能力相比。「談到認知,首先是自然語言處理,然後是知識獲取。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深度學習雖然帶來了一些幫助,但結果還不夠好。」沈向洋強調。
洪小文認為,人類發明的電腦是最好的左腦,而人類自身則擁有最好的右腦,機器無可能也沒必要取代人類,所以,AI+HI(Human Intelligence,HI)、創新演算法加上計算力才是人工智慧發展的終極目標。因此,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的協同合作至為重要。比起人類會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議題,我們更應該把焦點放在如何透過技術的突破幫助人類工作更有效率?或是讓壓力巨大的工作變得輕鬆。
「人工智慧的確會讓一些職場工作產生變化,但並不是全部都被取代,重點是如何讓AI+HI協同最佳化。」洪小文強調。
人工智慧與人類協同合作的日子就將要到來。美國白宮所發表的研究報告《準備迎接人工智慧未來》(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也指出,「隨著人工智慧系統的不斷發展,人機協同工作將成為未來社會重要的發展趨勢。」需提升人機協同合作的效率。一方面,增加系統互動能力,包括改進人工智慧算法提升其可用性、開發可視化的人機互動介面以及更為高效率的自然語言識別與處理系統。
那什麼樣的任務有機會交給人工智慧完成呢?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提出了「五秒鐘準則」作為判斷依據,「只要一項本來由人類從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五秒鐘內,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會被人工智慧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因此在這樣的時代,需要新的學習模式並不斷提升自己,懂得善用人類的特點和機器的能力,這是未來社會裡,各領域人才必備的特質。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8期
https://www.bnext.com.tw/magazines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78期
http://www.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