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開發能量扎根台灣,無名推手立大功

區塊鏈基礎建設推手:以太坊社群的梁智程(左)、朱昱任(中)、謝咏宸(右)。


連以太坊創辦人都驚豔的台北以太坊社群
某個平日晚上,幾個人還在外為了幾天後的活動場勘。他們是來自台北以太坊社群的一群志願者和開發者,沒有職位也沒拿薪水,但卻是台灣區塊鏈技術和文化的重要推手,以開發者文化為核心的社群氣氛,讓以太坊創辦人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印象深刻。

「社群是匯集一群有興趣、有技術的人,可能也在業界工作,帶給你的成長是非常快的。」梁智程是台北以太坊社群的早期發起人之一,大學主修金融的他,因對統計有興趣而開始接觸寫程式。而像他這樣負責發起、規劃、協助舉辦活動的志工,在開源社群中被稱作「organizer」(組織者),目前台北以太坊社群約有30名。另外兩名今晚現身的組織者,一位是技術底子深厚的謝咏宸,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做區塊鏈研究、開發過自己的區塊鏈;另一位朱昱任則是開源社群的資深前輩,曾經參與籌劃開源人年會(COSCUP)以及g0v零時政府專案。雖然背景不同,但加入社群的原因不外乎因為想找人討論技術、連結產業人脈,或是另一個更直接的原因:「因為酷啊!」朱昱任笑說。

區塊鏈這條路,先社群後產業
在變化速度快、甚至連官網資料都可能已經過時的區塊鏈產業,一個能聚集大家並單純交流知識的社群尤其重要。謝咏宸觀察,不少人都是先加入以太坊社群,才慢慢進入區塊鏈產業工作,「你一定要親自做,才能夠看得夠細,但你不能只是自己做,一定還要看別人怎麼做,因為這東西發展太快。」另外朱昱任也提到,區塊鏈知識既多且散,沒有系統性教法,一個已經撞牆一個星期的問題,可能在實體聚會直接問一下就解決,遠勝於在線上來回好幾次,他認為閒聊也是實體聚會的重要橋段,可以慢慢建構出對某件事的了解。

2016年4月1日,是台北以太坊社群的第一場實體活動,內容講的是以太坊白皮書,來了20幾人,而最近一場今年3月的大活動,參與人數成長到上百人,不少以太坊領域的重量級國際講者都來了。直到現在,他們仍每個月維持一到兩次的實體聚會。

不只是單純技術分享,他們也是第一批以太坊技術的採用者,曾經將以太坊中的智慧合約功能應用在票選社群標誌、販賣講座門票。「要找理由讓大家來做開發這件事,」梁智程說,「大家可以一起維護一份程式碼、如何寫智慧合約、整合介面,中間可以學到很多觀念。」

以太坊基金會基礎建設研究員,近半來自台灣
而台灣在區塊鏈產業中一直被視為擁有豐沛的開發能量,台北以太坊社群扮演重要推手。梁智程回憶,布特林曾在Twitter上說,他跑過世界上這麼多社群,台北的太坊社群活動的品質最高,「你很難在其他社群裡,看到如此專注在開發者文化的社群。」而事實上,台灣的技術能量不只展現在社群裡,負責開發以太坊基礎建設的基金會研究員,目前全球約有十幾名,光台灣就占了五名。

和其他開發社群不同的地方在於,區塊鏈多了數位貨幣這個炒作因素,讓他們經營起來格外謹慎。「其他的開源社群活動,不會有穿西裝的人來參加。」梁智程開玩笑說。台北以太坊社群發起人都是工程師,已經奠定以開發者為主的發展方向,同時也保有維護社群的共識。朱昱任說:「主要是政策的關係,我們活動幾乎不談幣,假如有談幣,一定是跟技術相關。」謝咏宸補充,他也會提醒分享者,不要來宣傳賣幣。

不過,也因為在區塊鏈這個新興產業中有非常多熱錢,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辦活動找贊助不會太困難。「在COSCUP或其他社群,拉贊助時他們都會很明確地想知道你有什麼回饋,但我從來都沒看過這麼好拉贊助的社群。」朱昱任笑說。
「社群是整個台灣開發能量的培養。台灣要有更多人會設計共識,會寫DAPP(去中心化應用程式),有更多材料可以讀,有更多專案被開發出來。」梁智程這麼期待。去年,靠著這群志願者,台北以太坊社群共邀請國內講者做17場討論、國外講者進行18場,今年目標是邀請更多台下的參與者上台分享、寫更多議題類的文章和文件教科書,傳達正確的區塊鏈技術知識。聊完已經十點多,這群無名推手,回家繼續準備明天上班,以及社群的下一場活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88期:
https://www.bnext.com.tw/magazines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聯繫《數位時代》:
conten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