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打造幸福醫院,擦亮馬偕招牌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86期

文:鍾碧芳 攝影:許宏偉

在急診醫療第一線衝鋒超過30年,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回憶當初從醫之路,是看到醫療本身能幫助別人立即解決問題,這與他習慣明確做決斷的個性有關,「家族中很多人都從事醫療,而我也認為投入醫療是件快樂的事。」而急診的快節奏,以及能把病人從鬼門關救回來的那種成就感,更能符合對醫療專業的期待。

早年,國內並沒有急診醫學專科,在1998年,由行政院衛生署(現行的衛生福利部)將原本的急救加護分出來設立為獨立的專科;近30年的深耕,張文瀚一路看著急診醫學的變遷,「這幾年,急診醫學的發展相當快速,更累積了許多知識與經驗,在提供急重症病人及時照護上,有不可抹滅的貢獻。」

急診救護系統,挽救超過百個家庭
台北市的緊急醫療救護體系,從1998年開始有許多重要的里程碑,包括救護技術員訓練的推廣與改變、醫院雙軌救護的推動,甚至是早期電擊系統的全面施行、創傷救護體系的建立,以及消防雙軌救護的推動,直到到院前的緊急救護等等,都是一連串的挑戰,「從系統建立初期我都一直參與,這幾年已經發展得非常快速;直到現在,台北市的緊急醫療救護已經相當成熟,也因此救了許多真正有需求的病人。」

張文瀚十分推崇台北市所推行的到院前緊急救護制,他進一步說明,雙軌制到院前緊急救護的重點在於,當有求救電話經由119救災救護指揮中心的派遣員電話詢問檢傷後,只要經過評估符合到院前救護出勤標準,就能同時派遣具有基本救護術的救護隊,以及有醫院高級救命術的醫護人員前往現場進行救護。同時,也可請醫院急診醫師立即準備緊急醫療措施,等待病人,讓整個救治的速度提升。「現在更已經智慧化,直接在救護車上就能傳輸電腦斷層,通報醫院。」



「急救的時間掌握相當重要,基本上台北的救治速度及品質、成效,都已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了。」張文瀚說,緊急救護的主要任務,是把握治療的黃金時間,降低傷病人的死亡率。從心跳恢復率(ROSC)來看,過去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的存活率普遍偏低,現在已經能達到40%,「這幾年一步一腳印,在大家的努力下,即使是台北市,ROSC也已提升到30%以上,是很重要的歷程,也是很大的進步。」值得欣慰的是,根據醫院內的統計,其中甚至有4%至6%的病人,最終是能夠走出醫院。

「我們要的不是單純把病人救活,而是要救起來後病人也不會失能。」他指出,這是在緊急醫學中很重要的一環。

深耕老人急重症,為長照打底鋪路
在建置急救加護系統過程中,張文瀚極力呼籲要加強老年人急重症的研究,「當時,老人急重症醫學會是一個創新的醫學會,不僅建立老人急重症專科醫師制度,也同時創立老人急重症專業刊物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ontology》(IJGE)。」該雜誌有來自全球約42個國家投稿,於國際學術領域上具相當成就,也對於老人急重症醫學與長期照護專業有很深的影響力。

張文瀚不僅長期在急診醫學領域耕耘,推動重症醫學聯甄制度,並成立老人急重症醫學會與國際期刊,更推動國內大型活動緊急醫療照護模式的建立,在多個重症、外傷、緊急救護、智能醫療等相關醫學會,也擔任要職。

提及長期照護領域,他認為要救活患有急重症的老年人,有兩大要素:一是早期介入、另一為持續性的監測,必須運用產官學研醫的跨領域研究,才能做到最即時的監控。而其中最關鍵的:「所有與醫療相關的智能研究,都必須從醫療端的需求開始,才能真正應用在病人身上。」

智能醫療計畫,則是張文瀚自2015年上任副院長以來,便積極進行的任務,他從醫療端出發,在院內找各單位提出需求,並開始推動一系列的智能醫療計畫。

建置急診室智能監控,讓病人得到更全面的照護
急診室的智能監控,就是馬偕醫院智能醫療計畫中的一環,包括開發急診智能APP,來揭露急診候診狀況,讓病人能掌握等候時間,有助於改善醫病關係。

從健保署的統計資料來看,馬偕醫院急診室107年的就醫總人次高達17餘萬,是全國第三,等於平均每天要處置超過450位病人,而急診檢傷分類以3至5級的輕中度病人為多數,「來急診求助的病人,多半會自認自己的狀況最緊急,而醫護端則認為,應該要從檢傷結果最為緊急者先救治。」這也是造成醫病間衝突的主因。而由急診醫學部自行開發的APP,便是以智能化系統輔助醫療,來改善急診混亂吵雜的印象,像是以「紅黃綠燈」的概念來提供急診即時人數,當紅燈時,代表候診人數達99人以上,必須等很久,綠燈則是小於70人。



又或者是提供預約急診掛號功能,讓病人先自行主訴病史、過敏史,等到病人看診時,就能節省時間,醫護團隊也會清楚告知病人檢傷分類及各級代表的意義,讓病人理解等候的原因。

另一項疾病動態看板,則能幫助將病人心律、血壓等留觀病人的生理數據,透過24小時動態監測在「管理大看板」中顯示,一旦超過設定的危急值,圖示就會從綠色轉變成黃色或紅色,並發出警示聲。

張文瀚指出,AI智能是醫院未來很重要的發展計劃,未來會從急診推動到各病房,再漸次推廣到全醫院。他強調,「醫療的需求是沒有限制的,也只有醫療端開出需求,才知道什麼是對病人最好的應用。」

為了讓智能醫療能更快速應用在醫療場域,達到AI醫療效益的最大化,張文瀚於2019年再成立台灣健康智能醫療科技發展學會,並擔任首屆理事長,以促進國內健康智能相關科技及醫療應用的整合,並培育專才,相互交流來提升醫療與科技間的互通與對話。「這是現在很熱門的醫師科學家養成計畫,4年多前我們就已經著手進行了。」

打造幸福醫院,散播幸福到世界各角落
張文瀚曾於院長就職演說中強調,要以僕人精神「打造優質團隊、實踐醫療傳道、關懷弱勢族群」,也強調醫院的幸福公式,是必須先讓員工把醫院視為幸福的大家族,才能彼此愛護、相互包容、相互成就,「這樣才能真心關懷病人,散播愛與祝福。」他形容,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你所得到的,而是你所給予的。

「唯有讓員工感受好的職場,才能傳遞幸福服務模式,進一步讓病人也能感受到溫暖。」他表示,要把員工變得更幸福,必須要往三方面努力,首先要有幸福素養,要讓員工自覺幸福,「在徵才時,會特別著重選擇有愛的人,這也是教會醫院很重要的訴求。」

張文瀚說:「肯定自我就是愛,自愛才能愛人如己。願意自愛與愛人是馬偕的DNA,就像當年馬偕博士創立醫院時所堅持的「感恩」、「專注」、「熱誠」、「謙卑」、「信心」、「真愛」、「喜樂」、「真誠」、「創新」、「堅毅」、「寬容」及「分享」等12項馬偕美德。

「這也是馬偕很重要的資產。」其次,要製造幸福的環境,他舉例,現在馬偕院內的員工與護理人員,正在進行「友善家庭」制度,「人員若在職場上遇到困難時,院方會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不讓員工受到排擠。」

再者,他對於領導者的素養也相當重視。張文瀚認為,醫院的總幸福指數是在先天優良遺傳本質、加上後天環境特質,以及心理素質等三項加總而來的整體表現,相信在馬偕人的齊心努力下,必能建構出能展現醫院文化、安全環境與領導者素養合一的優質特色,發揮醫療專長,並獲得各界肯定。



著重睡眠品質,控制熱量才能健康養生
提及養生之道,張文瀚說的含蓄,他表示因為工作忙碌,雖然注重健康,但總偶有難以兼顧的時候,但只要掌握三個重點,基本上仍能維持應有的體態。好比說要重視睡眠品質,「睡得好,情緒自然會好。」其次是維持規律的運動,像是快走、健身操等,都會在閒暇之餘進行;此外,飲食上特別善用「盤子理論」來維持每天的熱量平衡,讓體重能夠保持理想目標等等。

一旦需要大費腦力時,就會適時額外補充維他命,「我好像很少有壓力,因為信仰上帝凡事禱告,所以壓力不在我身上,而是在上帝。」張文瀚詼諧地說,凡事盡心盡力,遇到一時無法解決的事時,把一切交給神,就會發現神的安排就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