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家具展:絢爛歸於平靜 反思創意價值
2014年米蘭家具展一如往常,匯集全球設計界相關人士,蓬勃的設計能量充滿整個米蘭城區,似乎沖淡世界動盪不安的局勢,營造出未來光明美好的希望,但歐洲經融危機,的確影響和生活習習相關的設計產業,甚至形成一種呼應低迷景氣設計趨勢;而今年人物的聚焦光環不再只是Philippe Starck、Marcel Wanders等設計界的大明星,年輕一代的新銳設計師亮眼的表現更是備受矚目。除此之外,今年米蘭家具展還有個有趣的展覽—《Where Architects Live》,揭露Zaha Hadid、坂茂、Daniel Libeskind等8位知名建築師的私人居家空間。
環境趨使重新詮釋極簡設計
一直以來,米蘭家具是全球各大設計品牌發表新品的重要平台,因此從中透露出設計界的趨勢和脈動,雖然歐洲經濟情勢影響設計產業,確未削減設計師們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但相較於過往較著重於表現形式的設計,今年作品即使沒有太令人驚豔的話題設計,仍看得到設計師以創意包裝實用需求的精彩設計,即使外型脫離不了現代主義的極簡,線條卻不像過往銳利直接,而是以親切柔軟的圓弧及曲線取代,材質運用也趨於單純,像是講求環保的回收塑料、木屑、再生林木與棉麻等都是創作的素材,同時捨棄高反差色彩呈現材質裸色,或者以具有療癒作用的灰粉色系鋪陳,從這些現象可以發現,今年的設計著重環境、美感與需求之間的平衡,並強調從家具「本質」中感受真正的價值。
世代交替新銳設計師堀起
若說家具是設計師傳遞環境反思的媒介,那麼年輕一輩的新銳設計師,為今年家具展注入一股清新氣息,設計界的前輩Philippe Starck、Marcel Wanders、Hella Jongerius等人,仍與主流家具品牌Emeco、Vitra及Magis保持良好的關係,持續合作推出新品,但設計界似乎也需要世代交替,不同的時代背景,讓新世代的設計師帶來全新的視野與觀點,像是來自荷蘭Joost van Bleiswijk & Kiki van Eijk和Scholten & Baijings,以及來自斯洛維尼亞Nika Zupanc與日本的佐藤大等都米蘭家具展上當紅炸子雞,他們的作品不但個人特質鮮明,強調實用卻不顯單調,充滿趣味卻不誇張,使他們近年來成為各大品牌競相邀約的合作對象。
另外,已邁入第17屆的「新銳設計展區」(Salone Satellite),可以看到更為純粹原創的設計作品,這裡同樣是不容小覷的設計競技場,大會從650位參與的設計師中評選出102件入圍作品,其中也有不少台灣設計師運用在地文化及東方意象獲得奬項,像是由曾熙凱與陳函谿組成的Poetic Lab,得獎作品《Bamboo Forest》餐桌以台灣在地原生材竹子為桌腳設計,以及ViiCHEN Design陳如薇,來自中國傳統木窗賞月靈感的燈飾設計《INTERLACED》,利用工程使用的金屬絲網材質,營造燈光矇矓的美感氛圍,這些亮眼的成績,都是證明台灣不輸國際的設計實例。
知名建築的的居家觀察居家產業
即使家具設計的再精彩,無法和人及空間相互產生關係,終究失去當初設計的本意,然而擅於創造空間的建築師,他們居家會是什麼模樣?又挑選了什麼家具?應該有很多人好奇。今年米蘭家具展策劃一個名為《Where Architects Live》的展覽,試圖跳脫家具量產的商業化,在1,600平方公尺的空間中,訴說8位全球最重要建築師們私人居所的故事。參與的建築師包括今年甫獲得普立克茲獎的日本建築師坂茂,還有Daniel Libeskind、David Chipperfield、Marcio Kogan、Mario Bellini、Massimiliano & Doriana Fuksas、Bijoy Jain、Zaha Hadid,展覽以複合媒材(錄像、手稿、模型)等方式呈現,展中可以看到建築師們陳述他們居住的城市與生活觀點,以及國家首都所經歷的重大蛻變。
從空間樣貌是建築師們個性的側寫,照片中看到強調永續精神的日本建築師坂茂的家,位於東京羽根木公園與群樹共生,為了不坎伐樹中央特別設置天井,與外牆落地窗共同引入自然光;Zaha Hadid在倫敦的居所一如她的設計摩登現代,空間放置她所設計的家具與作品影像,裝點出非常Zaha的風格,而住在美國紐約Daniel Libeskind,客廳沙發是建築師柯比意的設計《Grand Confort》,還有丹麥設計師Arne Jacobsen的AJ立燈,看出Daniel Libeskind對於經典的迷戀。
透過《Where Architects Live》展覽的似乎讓人與以往高高在上建築師們拉近了距離,同時也讓觀者對城市、建築、空間、家具與人之間的交錯關係產生新的啟示,主辦單位Cosmit主席Claudio Luti在新聞發布會曾提到,米蘭家具展不但展現義大利設計具有世界水準的主導優勢,今年更企圖在會展期間,讓前來參與的人感受米蘭結合設計、藝術、建築與時尚的充沛創意實力,無論世界的局勢將如何演變,今年米蘭具透過形式各異的作品,表達樂觀正向的設計能量。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雅砌.品味5月號】
環境趨使重新詮釋極簡設計
一直以來,米蘭家具是全球各大設計品牌發表新品的重要平台,因此從中透露出設計界的趨勢和脈動,雖然歐洲經濟情勢影響設計產業,確未削減設計師們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但相較於過往較著重於表現形式的設計,今年作品即使沒有太令人驚豔的話題設計,仍看得到設計師以創意包裝實用需求的精彩設計,即使外型脫離不了現代主義的極簡,線條卻不像過往銳利直接,而是以親切柔軟的圓弧及曲線取代,材質運用也趨於單純,像是講求環保的回收塑料、木屑、再生林木與棉麻等都是創作的素材,同時捨棄高反差色彩呈現材質裸色,或者以具有療癒作用的灰粉色系鋪陳,從這些現象可以發現,今年的設計著重環境、美感與需求之間的平衡,並強調從家具「本質」中感受真正的價值。
世代交替新銳設計師堀起
若說家具是設計師傳遞環境反思的媒介,那麼年輕一輩的新銳設計師,為今年家具展注入一股清新氣息,設計界的前輩Philippe Starck、Marcel Wanders、Hella Jongerius等人,仍與主流家具品牌Emeco、Vitra及Magis保持良好的關係,持續合作推出新品,但設計界似乎也需要世代交替,不同的時代背景,讓新世代的設計師帶來全新的視野與觀點,像是來自荷蘭Joost van Bleiswijk & Kiki van Eijk和Scholten & Baijings,以及來自斯洛維尼亞Nika Zupanc與日本的佐藤大等都米蘭家具展上當紅炸子雞,他們的作品不但個人特質鮮明,強調實用卻不顯單調,充滿趣味卻不誇張,使他們近年來成為各大品牌競相邀約的合作對象。
另外,已邁入第17屆的「新銳設計展區」(Salone Satellite),可以看到更為純粹原創的設計作品,這裡同樣是不容小覷的設計競技場,大會從650位參與的設計師中評選出102件入圍作品,其中也有不少台灣設計師運用在地文化及東方意象獲得奬項,像是由曾熙凱與陳函谿組成的Poetic Lab,得獎作品《Bamboo Forest》餐桌以台灣在地原生材竹子為桌腳設計,以及ViiCHEN Design陳如薇,來自中國傳統木窗賞月靈感的燈飾設計《INTERLACED》,利用工程使用的金屬絲網材質,營造燈光矇矓的美感氛圍,這些亮眼的成績,都是證明台灣不輸國際的設計實例。
知名建築的的居家觀察居家產業
即使家具設計的再精彩,無法和人及空間相互產生關係,終究失去當初設計的本意,然而擅於創造空間的建築師,他們居家會是什麼模樣?又挑選了什麼家具?應該有很多人好奇。今年米蘭家具展策劃一個名為《Where Architects Live》的展覽,試圖跳脫家具量產的商業化,在1,600平方公尺的空間中,訴說8位全球最重要建築師們私人居所的故事。參與的建築師包括今年甫獲得普立克茲獎的日本建築師坂茂,還有Daniel Libeskind、David Chipperfield、Marcio Kogan、Mario Bellini、Massimiliano & Doriana Fuksas、Bijoy Jain、Zaha Hadid,展覽以複合媒材(錄像、手稿、模型)等方式呈現,展中可以看到建築師們陳述他們居住的城市與生活觀點,以及國家首都所經歷的重大蛻變。
從空間樣貌是建築師們個性的側寫,照片中看到強調永續精神的日本建築師坂茂的家,位於東京羽根木公園與群樹共生,為了不坎伐樹中央特別設置天井,與外牆落地窗共同引入自然光;Zaha Hadid在倫敦的居所一如她的設計摩登現代,空間放置她所設計的家具與作品影像,裝點出非常Zaha的風格,而住在美國紐約Daniel Libeskind,客廳沙發是建築師柯比意的設計《Grand Confort》,還有丹麥設計師Arne Jacobsen的AJ立燈,看出Daniel Libeskind對於經典的迷戀。
透過《Where Architects Live》展覽的似乎讓人與以往高高在上建築師們拉近了距離,同時也讓觀者對城市、建築、空間、家具與人之間的交錯關係產生新的啟示,主辦單位Cosmit主席Claudio Luti在新聞發布會曾提到,米蘭家具展不但展現義大利設計具有世界水準的主導優勢,今年更企圖在會展期間,讓前來參與的人感受米蘭結合設計、藝術、建築與時尚的充沛創意實力,無論世界的局勢將如何演變,今年米蘭具透過形式各異的作品,表達樂觀正向的設計能量。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雅砌.品味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