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與社會住宅情結

「⋯⋯就實際需求而言,政府規劃的第一批社會住宅,仍屬杯水車薪微不足道,更何況整體配套措施尚未擬定,未來在執行上仍有不少環節需要克服⋯⋯」

在這一波房價逐漸上漲的過程,固然造就了更多的富人,而另一方面,弱勢族群卻也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截至今年第二季,全國低收入家庭共計10萬7,970戶,身心障礙人數亦高達106萬4,339人;此外,至今年8月為止,65歲以上老年人亦高達247萬8,832人,占總人口之10.71%,如再加上單親家庭,需要政府伸出援手的社會住宅數量必然更多,由此可見,長期以來政府在發展經濟過程未兼顧社會問題的後遺症有多嚴重。

一直在為弱勢族群爭取住宅權益的「社會住宅聯盟」,趁國產局開會討論「研商台北市精華地區國有土地標售作業是否持續暫緩辦理」之際,尤其正值聯合國訂定的10月4日「世界人居日」(World HabitatDay)提出對於「居住人權」─社會住宅(socialhousing)的明確訴求,剛好又逢五都選戰緊繃,他們的訴求終於獲得政府高度重視。

11月15日內政部終於公佈第一批社會住宅的地點與規劃構想,希望這些住宅能作為弱勢族群中繼且兼具流通功能,同時也將引進社福團體提供照護、輔導和就業等服務,期望能協助弱勢族群儘早脫離貧窮。

第一批社會住宅,包括台北市萬華青年段、松山寶清段、台北縣三重大同南段、三重同安厝段、中和秀峰段等5處基地,面積3萬316平方公尺,預計興建1,661戶,並將於民國100年12月底前動工。

就實際需求而言,1,661戶仍屬杯水車薪微不足道,更何況整體配套措施尚未擬定,未來在執行上仍有不少環節需要克服,才不會重蹈國宅失敗覆轍。因此,未來在執行過程是否考慮將市區精華地段土地出售後,再至郊區購置社會住宅用地,至於市區次要地段大面積土地再考慮直接興建,或以標售價金購置郊區交通便捷土地,來興建社會住宅。其次,政府亦可運用公權力,在容積獎勵為公共財的概念下,於核定容積獎勵時,相對要求一定比例獎勵容積之回饋,經由容積移轉變現,再將其運用於社會住宅之興建,最直接可行者當首推都市更新,其他如地目變更等,亦可如法泡製。

而更重要的是,就長期而言,除在住宅法明訂社會住宅政策之外,更應積極建構土地儲備制度,例如在新市鎮開發、都市計畫變更、市地重劃、區段徵收過程均得依法取得社會住宅用地等。至於現階段最重要的問題,應是如何抑制房價的不合理上漲,否則興建再多的社會住宅也永遠無法滿足愈來愈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