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TIME】拼湊一磚一瓦的生活記憶,延續家族綿延不絕的情感臍帶—彰化三合院
這裡是彰化的一間傳統三合院,同時也是必設計總監陳維宗設計師成長的地方。

76年前,陳總監的爺爺在彰化從事泥作工作。他起心動念,決定為家族子孫留下一個可以供他們安居的地方,於是一磚一瓦親手打造了這個三合院。最起初只有一間廂房,後來在34年前落成了稱為「正身」的神明廳、接著另外一間廂房也陸續完成了。慢慢形成了現在三合院的樣貌。

隨著爺爺的辭世,三合院由陳總監的父親與叔叔聯手接續,在這裡撫養他們的家庭。陳總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被滋養出敦厚真摯的性格。在他退伍進入室內設計一職後,內心一直懷抱著想要為自己的祖厝盡一份心力的願望。這個機會,在 2014 年的時候終於得以實行。

陳總監當時任職的設計公司在桃園,由於必須在彰化桃園兩邊往返奔波,所以無法按照一般的設計發包施工流程進行。所以只能以一邊施工的方式、一邊構思設計。由於禮俗傳統的因素,三合院無法同時進行施工,必須一棟一棟依序完成。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一年,總算在 2015 年完成自己對家的一份心意。

三合院是最能反映台灣傳統社會型態的建築類型。它由正面中間的「正身」(用來供奉神明與祖先)而起,接著按照家族輩份從左右兩側依序興建廂房,稱之為「護龍」。如此整體建築呈現一個「ㄇ字型」,這種建築型態就是三合院。

陳總監過曾經遊歷歐洲,在義大利的米蘭住了三個月。所以受到歐洲人對傳統建物態度影響,再加上這份對家族的情感,而讓他起心動念希望能以自己的建築專業,重新整理祖厝的外觀、並挹注嶄新軟硬體設備在室內空間,讓家族能生活得更加舒適。另外一方面,他也以當代設計的觀點重新梳理家族成員的日常作息,重新勾勒了新的空間動線與佈局,創造符合生活需求的環境。

為了遵守三合院的傳統價值規範,所以無法像是其他新成屋一樣大刀闊斧地設計規劃。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彰顯老屋傳統價值與家族精神,陳總監在最起初就希望以最小幅度的硬體調動,特別是那些斑駁紅磚外牆全部以原貌進行保留,只針對生活功能的部分進行改造。

為了遵守三合院不得由正身大門出入的古禮,設計師將玄關設置由側門入內。客餐廳是一家人最常聚集交流感情的地方,由於父親曾經擔任兩屆里長、交友廣闊,因此特別設置了一面黑板牆讓他們可以開會記事,同時也可以讓小朋友在上面玩樂塗鴉。


傳統的三合院,廁所不能設置在正身室內。然而為了父母親生活上的方便,特別在正身外側增設了無障礙的浴室,一方面避開了三合院的傳統限制,二方面也延展了生活上的機能性。

原本位處於正身外的廚房與上方的雨遮,如今重新被整合入生活情境的一部份。雨遮成為引導陽光入室的天井,而廚房與客餐廳之間以木造收納櫃做成內部隔間。設計師在隔間開了兩面大窗,同時也在上方接近屋頂處開了一個小圓窗,讓來自天井的陽光可以藉由這三面窗戶進入到客餐廳的空間。


設計師為了考量父母年邁後生活上的方便,在空間配置上將客餐廳、廚房、寢室、浴室集中在同一個動線範圍,讓他們能以最短距離在這當中行動。父母的寢室與廚房空間相連,為了遵守「開門不見灶」的傳統風水,因此將寢室的門口多轉了一個彎。三合院有非常多的歷史傳統與文化意涵在裡面。設計師分享到一開始在進行地坪施作的時候,沒有察覺到護龍廂房的高度,導致左廂房地坪的泥作打底加上磁磚,其厚度將會超過正廳地坪高度兩公分。為了遵守傳統習俗文化,只能全部打除並重新灌漿才能鋪設面材,同時維持建築量體既有的長寬比例與開窗尺寸。在創新的同時,也從大方向努力遵循傳統習俗,對陳總監來說,這些習俗並不是限制,而是一種情感的傳承。

除了父母以外,陳總監作為長子也與妻子共同居住在正身裡面。他選擇拆除原本的平頂天花板,讓斜屋頂的結構直接裸露,呈現了老屋瓦的質感魅力。原本兩米五的天花板,如今可用高度可達到四米五,讓設計師可以在當中做一個小夾層,作為臨時收納的儲物空間。有別於客餐廳的居家情境,設計師以工業風來呈現自己的性格,他將自己在歐洲遊歷所獲取到豐富的文化素材,搭配復古老件與家飾軟裝拼湊出獨特的風貌,顛覆一般人對傳統老屋的想像。


還有什麼樣的行動,比得起親手修建自宅更能體現對家的真摯情感呢?陳總監在這裡出生、成長、生活、工作,這裡的一磚一瓦在這五十幾年中見證了家族成員的生活軌跡。在陳維宗設計師的細膩打造下,這間位處在彰化的三合院,將會繼續陪伴與支持著子孫們往後的人生。

76年前,陳總監的爺爺在彰化從事泥作工作。他起心動念,決定為家族子孫留下一個可以供他們安居的地方,於是一磚一瓦親手打造了這個三合院。最起初只有一間廂房,後來在34年前落成了稱為「正身」的神明廳、接著另外一間廂房也陸續完成了。慢慢形成了現在三合院的樣貌。

隨著爺爺的辭世,三合院由陳總監的父親與叔叔聯手接續,在這裡撫養他們的家庭。陳總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被滋養出敦厚真摯的性格。在他退伍進入室內設計一職後,內心一直懷抱著想要為自己的祖厝盡一份心力的願望。這個機會,在 2014 年的時候終於得以實行。

陳總監當時任職的設計公司在桃園,由於必須在彰化桃園兩邊往返奔波,所以無法按照一般的設計發包施工流程進行。所以只能以一邊施工的方式、一邊構思設計。由於禮俗傳統的因素,三合院無法同時進行施工,必須一棟一棟依序完成。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一年,總算在 2015 年完成自己對家的一份心意。

三合院是最能反映台灣傳統社會型態的建築類型。它由正面中間的「正身」(用來供奉神明與祖先)而起,接著按照家族輩份從左右兩側依序興建廂房,稱之為「護龍」。如此整體建築呈現一個「ㄇ字型」,這種建築型態就是三合院。

陳總監過曾經遊歷歐洲,在義大利的米蘭住了三個月。所以受到歐洲人對傳統建物態度影響,再加上這份對家族的情感,而讓他起心動念希望能以自己的建築專業,重新整理祖厝的外觀、並挹注嶄新軟硬體設備在室內空間,讓家族能生活得更加舒適。另外一方面,他也以當代設計的觀點重新梳理家族成員的日常作息,重新勾勒了新的空間動線與佈局,創造符合生活需求的環境。

為了遵守三合院的傳統價值規範,所以無法像是其他新成屋一樣大刀闊斧地設計規劃。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彰顯老屋傳統價值與家族精神,陳總監在最起初就希望以最小幅度的硬體調動,特別是那些斑駁紅磚外牆全部以原貌進行保留,只針對生活功能的部分進行改造。

為了遵守三合院不得由正身大門出入的古禮,設計師將玄關設置由側門入內。客餐廳是一家人最常聚集交流感情的地方,由於父親曾經擔任兩屆里長、交友廣闊,因此特別設置了一面黑板牆讓他們可以開會記事,同時也可以讓小朋友在上面玩樂塗鴉。


傳統的三合院,廁所不能設置在正身室內。然而為了父母親生活上的方便,特別在正身外側增設了無障礙的浴室,一方面避開了三合院的傳統限制,二方面也延展了生活上的機能性。

原本位處於正身外的廚房與上方的雨遮,如今重新被整合入生活情境的一部份。雨遮成為引導陽光入室的天井,而廚房與客餐廳之間以木造收納櫃做成內部隔間。設計師在隔間開了兩面大窗,同時也在上方接近屋頂處開了一個小圓窗,讓來自天井的陽光可以藉由這三面窗戶進入到客餐廳的空間。


設計師為了考量父母年邁後生活上的方便,在空間配置上將客餐廳、廚房、寢室、浴室集中在同一個動線範圍,讓他們能以最短距離在這當中行動。父母的寢室與廚房空間相連,為了遵守「開門不見灶」的傳統風水,因此將寢室的門口多轉了一個彎。三合院有非常多的歷史傳統與文化意涵在裡面。設計師分享到一開始在進行地坪施作的時候,沒有察覺到護龍廂房的高度,導致左廂房地坪的泥作打底加上磁磚,其厚度將會超過正廳地坪高度兩公分。為了遵守傳統習俗文化,只能全部打除並重新灌漿才能鋪設面材,同時維持建築量體既有的長寬比例與開窗尺寸。在創新的同時,也從大方向努力遵循傳統習俗,對陳總監來說,這些習俗並不是限制,而是一種情感的傳承。

除了父母以外,陳總監作為長子也與妻子共同居住在正身裡面。他選擇拆除原本的平頂天花板,讓斜屋頂的結構直接裸露,呈現了老屋瓦的質感魅力。原本兩米五的天花板,如今可用高度可達到四米五,讓設計師可以在當中做一個小夾層,作為臨時收納的儲物空間。有別於客餐廳的居家情境,設計師以工業風來呈現自己的性格,他將自己在歐洲遊歷所獲取到豐富的文化素材,搭配復古老件與家飾軟裝拼湊出獨特的風貌,顛覆一般人對傳統老屋的想像。


還有什麼樣的行動,比得起親手修建自宅更能體現對家的真摯情感呢?陳總監在這裡出生、成長、生活、工作,這裡的一磚一瓦在這五十幾年中見證了家族成員的生活軌跡。在陳維宗設計師的細膩打造下,這間位處在彰化的三合院,將會繼續陪伴與支持著子孫們往後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