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醫療應用的新里程碑:用RFID打通醫療安全與效率的任督二脈

RFID在醫療方面的應用雖不稀奇,但卻少有全面性採用的案例。如果RFID廣泛地運用在醫療流程上,醫院的運作會變成什麼樣子呢?由衛生署醫管會與醫院一起開發出來的11項RFID醫療資訊系統,已經在臺北醫院一次性全面導入,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到RFID如何提升醫療安全與醫務效率



走進位於臺北縣新莊市的衛生署臺北醫院,這裏你看不到寬敞的候診大廳,也沒有氣派的裝潢,就只有重視機能性的樸實設計,以及忙碌穿梭的醫護人員。臺北醫院的環境就像區域型醫院一般,然而,只要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家公立醫院的運作比起一些私人醫院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領藥櫃臺,你會看到有人領了藥之後,拿著藥袋走到一個類似查價機一樣的設備,把藥袋放在掃描臺上,經過一道紅外線掃描之後,資訊站上的螢幕就顯示好幾種藥丸的圖案及藥品資訊。

在洗腎室,你會看到病人先掃描健保卡後再量體重,此時洗腎照護系統已經自動記錄病人的體重、換算出正確的透析設定值,護士只要照著設定值來操作,就能給予正確的治療。
再走到病房,你會發現護士很少使用紙筆記錄了,護理車有了電腦、螢幕及無線網路,而且護士手持一臺PDA,到病房給藥時,一下子掃描藥包上的條碼,接著又掃描病人手上貼有RFID標籤的手圈,不斷確認正確性。

包含上述這幾種利用RFID、條碼串起來的醫療流程在內,臺北醫院目前已經導入11項RFID醫療應用。說起RFID在醫院的應用,其實並不稀奇,在臺灣已經有不少醫院嘗試過,而且也有部分已經運用在臨床上,不過,像臺北醫院這樣把RFID在醫療上發揮到最大可能性,也就是同時有11種臨床醫療應用都採用RFID,則屬罕見。

臺北醫院能夠一次導入11項RFID應用,是拜行政院「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方案」在醫療產業推動的「加速辦理智慧醫療照護計畫」所賜。這項計畫由行政院衛生署醫院管理委員會執行,包含了兩項子計畫,分別是「醫院安全關懷RFID計畫」與「醫療影像交換及判讀中心建置計畫」。醫院管理委員會資訊組薦任技士許碧玉表示,有了這筆經費之後,他們以2007年至2008年間在署立臺中醫院試辦RFID應用的經驗為基礎,繼續開發RFID在醫院安全照護的可行應用方式,最後開發出11套資訊系統。

這項計畫有9家醫院導入,而臺北醫院是唯一全數導入的指標醫院,臺北醫院資訊室主任王立峰表示,院長林水龍致力於營造一個讓病人安心、健康的醫療環境,大力支持RFID計畫,因而資訊部門無後顧之憂,全力投入,讓這11套系統得以在兩年內逐一上線。這期間臺北醫院還自己開發出延伸的應用,像是讓病人可以自己查詢藥品,就是臺北醫院在導入過程中發想的做法。許碧玉說,當她第一次在臺北醫院看到病人拿著藥袋走到這臺像是查價機的機器核對藥品時,也嚇了一跳,對於臺北醫院能在既有系統基礎上延伸再應用,而且著眼點是為了病人的就醫安全,讓她看了非常感動。


洗腎室全面數位化,透析設定錯誤率幾近零
許碧玉表示,在這11項RFID應用中,洗腎照護流程管理是最成功的,病人滿意度超過九成。王立峰說,現在臺北醫院的洗腎室已經全面數位化,病人以RFID確認身分,護士則靠著行動護理車與PDA,隨時掌握醫療與給藥的最新資訊,確保照護安全與提升作業效率。

臺北醫院洗腎室副護理長唐曉玲說,病人一到洗腎室就要先掃描RFID標籤來確認身分,住院病人是以RFID手圈,門診病人則是在健保卡上貼附RFID標籤;身分確認後,洗腎病人接著坐上體重計,體重資訊就會自動寫入資訊系統,因為不需要再以人工抄寫,就不會像過往一樣會發生記錯、抄錯的問題。

體重抄錯會有什麼問題?對於洗腎病人來說這可是個大麻煩,因為洗腎透析治療必須依據體重來換算脫水量,若移除的水分過多,輕則病人感到不舒服,重則可能會肌肉痙攣或昏迷。

搭配RFID辨識來測量體重之後,許碧玉指出,錯誤機率就由36%驟降至2%,而且不只是醫療上更安全,護理工作的效率也提高了,以前量測體重要花上5分鐘,而且還需要護理人員或志工來幫忙,但用了RFID則只需要30秒。

在護士要操作透析治療前,會先以PDA掃描病人的RFID手圈,PDA就會顯示病人的體重、血壓以及透析的設定值,這個設定值就是系統依照之前量測的體重自動換算的正確脫水量,因此護士照著這個設定值操作就能確保正確無誤。接著在透析治療的期間,護士會以PDA記錄透析前、中、後的各項資訊。

唐曉玲表示,PDA與行動護理車對護士來說很方便,當病人接受治療的時候,護士通常要進行衛生教育,這時也不必事先準備教材,因為行動護理車有無線網路,可以連線數位學習系統,護士隨時可以調出任一衛教教材,所以只要推著行動護理車到病床邊,就能播放有聲光效果的衛教宣導影片。她說,以前拿紙本教材,有些病人不太愛看,眼睛只盯著電視,有了多媒體教材之後,病人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護理車了。她說,更方便的是,病人看完衛教影片之後,接著就可以進行線上測驗,螢幕上會顯示測驗題讓病人回答,而回答的結果立即就寫入資訊系統,因此大家就不必像以往一樣,病人得動筆寫問卷,事後還得抽出時間把問卷內容輸入電腦。立即在線上完成,既省時又省力。


以藥品圖文辨識系統為基礎,搭配RFID給藥更安全
用藥安全是打造安全醫療環境很重要的一環,臺北醫院則以藥品圖文輔助辨識系統為基礎,搭配RFID、一維條碼及二維條碼(QR Code),從藥房包藥,一路到護士給藥、病人服藥,建立起一道道重複確認藥品安全的辨識流程。

用藥安全辨識建立在藥品圖文輔助辨識系統的基礎上,這套系統有所有藥品的詳細資訊,像是藥品成分、副作用等用藥需知,以及藥品的照片等等,因此透過資訊系統就可以快速調閱藥品資訊,要檢核藥品的正確性就不需靠人腦的記憶,只要拿起藥袋對著螢幕的圖片比對藥丸的形狀及顏色即可,未來臺北醫院還計畫建立藥品外包裝的照片,這樣要比對藥品就更快速、更正確了。王立峰表示,在醫院這種高度壓力的環境下工作,任何人神經緊繃了一整天,難免會有無法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的時候,這時藥品圖文辨識系統就能發揮很大的功效,出錯率會大幅降低;而且,有了這套系統的輔助之後,也就不太需要擔心新進藥師或護士一開始對藥品不夠熟悉的問題了,因為隨時都有正確的資訊讓醫護人員比對。

藥品安全辨識流程從藥房包藥就開始了,在藥劑科總共有3道審核關卡。以門診病患的藥品來說,當處方開出來後,藥劑科的「審核藥師」會先掃描藥袋上的QR Code,審核與處方是否相符,接著就由藥師來配藥,配藥完成後藥袋就會傳給「核藥藥師」,他拿到藥袋後也是先掃描藥袋上的QR Code,電腦螢幕馬上會顯示該病患的藥品,核藥藥師就按照電腦上的藥品圖文資訊來核對,接下來要發藥給病人時,會由「發藥藥師」來核對藥袋與處方籤是否相符,發藥藥師會掃描處方籤的條碼叫出處方籤,與藥袋核對。

經過3道關卡審核之後,藥袋才會交到病人手上,在臺北醫院,病人還可以自己再確認藥品的正確性。在導入藥品圖文輔助辨識系統時,王立峰想到既然資訊系統已經有完整藥品資訊,那麼也可以提供給病人查詢。

目前一些醫院的網站都有提供藥品圖文查詢,只要輸入藥品名稱,就可以看到藥品的照片及用藥資訊。王立峰則是想到了大賣場的查價機,於是他們自己做了一個跟查價機類似的機器,把這臺藥品查詢機擺在醫院大廳,病人自己拿著藥袋放到查詢機上,掃描器就會自動掃描藥袋上的QR Code,螢幕就會顯示藥品圖文辨識系統的資訊,病人可以看到跟護理人員一樣的藥品圖文資訊。王立峰說,這麼做不僅是讓病人藉由自己比對更多一分安心,更重要的是病人也會順道閱讀用藥資訊。

對於住院病患的話,藥劑科是用自動藥包機來包藥,這臺機器會將病人單次要服用的藥品包成一袋,同時會在藥袋上列印一維條碼。藥師在核藥時則掃描條碼,藥品圖文辨識系統就會顯示該包藥袋的藥品照片與資訊。接著護士到病房給藥,就開始給藥作業流程,護士先在行動護理車的螢幕上點選給藥的病人,就會出現該病人的給藥資訊,接著護士再以PDA掃描藥袋的條碼,確認該袋藥品內容是否與病人給藥符合,確認給藥無誤之後,護士再以PDA掃描病人的RFID手環,確認投藥的正確,PDA螢幕會顯示是否為正確的投藥病人。如此可以協助護士確認給藥與投藥的正確性,即使是藥袋拿對了,但不小心認錯了病床,在最後病人身分確認的關卡上,系統仍會顯示異常,確保護士不會投藥錯誤。

有了雙重確認的機制設計,給錯藥的機率就會很低。王立峰表示,許多醫院都已經做到在給藥前確認藥品與病人是否相符,不過鮮少有醫院做到投藥前再確認投藥對象,因為要做到這項檢核的重要關鍵是病人手腕上的RFID手圈。

這麼設計還有一個好處,曾經有發生過藥劑科已經包好藥了,醫師又再修改醫囑,這種情況下如果只在給藥前檢查藥袋與投藥對象是否吻合,則無法查覺醫囑的異動。如果在投藥前再次確認病人的身分,就可以再次比對藥品與處方是否吻合,若醫囑有異動也就能立即警示,以避免病人服錯藥。

化學治療的輸注液也透過RFID、條碼與藥品資訊系統來提升用藥安全。化療輸注液在醫院裏是特別敏感,因為這些藥品有毒性,而且又得混合多種藥品,因此不論是在準備針劑時要注意劑量的調配正確,或是注射治療時要注意病患的身分確認,一切都得格外小心。

在給藥方面,搭配RFID與給藥確認作業流程,可以確保給藥的正確;在藥劑室調配藥品時,透過系統的協助,藥師調配藥劑的時間可以縮短,許碧玉說,以前由藥師人工計算調劑量需要2分鐘,現在由系統自動計算則只需要10秒鐘,而且可確保正確性。

在導入化療輸注液管理系統時,王立峰發現在藥袋上使用一維條碼會有辨識不準的問題,因為輸注液藥袋裏放的是針筒,因此藥袋呈現的是一個弧面,使用一維條碼就會遇到表面不平而讀取不到的問題,因而他們在這部分採用二維條碼QR Code,因為沒有掃描角度的問題,即使是弧面在辨識上也沒有問題。


大幅減少抄寫記錄,效率提升準確度更高
以資訊系統串起醫療與照護流程,除了確保醫療安全之外,另一個優點就是作業效率的提升,而這其實也與醫療品質有關,因為作業時間縮短後,就能有更多的時間用於照護病人上。
由於醫師、護士、病人、藥品、房間都有RFID標籤與條碼做為身分辨識,藉由掃描標籤與條碼等確認動作,讓流程中重要的資訊都立即寫入資訊系統,自動記錄下來了。如此一方面可以確認各個動作的正確性,另一方面則可減少醫護人員抄寫記錄的工作。

抄寫的問題不只是繁瑣、缺乏效率而已,更大的問題在於可能會因為突發狀況而無法確實記錄,例如在護士給藥的過程中,若發生突發事件,護士得立即去處理,然而有可能在處理好之後,就忘了記錄,或是記錄不確實。

許碧玉表示,她自己就當過臨床護士,在住院病房得記錄許多資料,例如病人手術後的生命徵象(Vital Sign)記錄、給藥投藥的記錄等等,這些在以前都得在病房抄寫蓋章,之後再到護理站統一把資料輸入電腦建檔,這樣其實要花護士很多時間。現在臺北醫院導入住院照護流程管理系統後,每一班別每一位護士在處理病人生命徵象與護理記錄的工作上,則可由以往的150分鐘縮短至90分鐘。這些省下來的時間,讓護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於照顧病人。


11種RFID醫療應用,同時在署立臺北醫院實現
應用 1 住院及洗腎照護流程管理資訊系統:以PDA與RFID確保用藥安全
應用 2 住院及洗腎照護流程管理資訊系統:洗腎室流程全面數位化
應用 3 病患動向管理資訊系統:醫護人員可隨時掌握病患動向
應用 4 門禁管理資訊系統:用主動式RFID監控隔離病患
應用 5 病人安全管理資訊系統:案件通報系統提升病人安全管理
應用 6 數位學習管理資訊系統:行動護理車使醫護人員教學更方便
應用 7 藥包機自動辨識供補管理資訊系統:大幅提升藥品的管理與盤點效率
應用 8 藥品圖文輔助辨識管理資訊系統:大幅降低核藥給藥錯誤率
應用 9 輸注液管理資訊系統:加快化療輸注液調劑與配送流程
應用 10 貴重儀器管理資訊系統:用主動式RFID追蹤貴重儀器動向
應用 11 開刀房動向/病患辨識管理資訊系統:家屬在開刀房外也能了解病患動向

《詳細內文請見iThome電腦報476期(www.ithome.com.tw),天瓏、誠品、何嘉仁、搜主義、敦煌、法雅客、Page one書店均有銷售》


476期其他精采內容:
.新聞:英特爾執行長宣布臺灣雲端合作計畫
.新聞:Adobe擴大產品戰線,支援行動裝置與電視
.CIO TALK:磐石擴大IT布局增加企業競爭力 用虛擬化因應營運規模10倍成長
.IT人甘苦談:走進公務員行列的IT戰士
.產品測試:UTM設備:WatchGuard XTM 505
.產品測試:多協定磁碟陣列:Compellent Storage Center
.程式人:駕馭雲端龐大計算規模的基本認知/王建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