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癌症登記學會理事長賴美淑》懂老,理解「善終」是最可貴的道理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賴美淑退休後積極安排自己的生活,延續喜愛的「預防醫學」研究工作,擔任台灣癌症登記學會理事長。預防醫學領域的訓練,讓她很早就「懂老」,趁著年輕有體力時,到處旅行探索,至今已去過90多個國家。她對老年照護有獨到的看法,認為老人們身體狀況可能不好,但心境卻最平和,不一定要安排很多的治療打亂他們的平衡,「能善終」會是人生最大的願望……
不循傳統醫師路線,足跡遍及臨床醫師工作、公職與教職,最後選擇在「預防醫學」領域落地生根的賴美淑,出生在一個中藥世家,擔任過內科及家庭醫學科醫生,之後進入政府行政部門工作,曾出任衛生署副署長、健保局總經理等要職,最後再回到她喜愛的教學研究工作。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名譽教授賴美淑,去年從台大退休,回顧工作生涯,經由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的建立,對癌症防治與健康促進等預防醫學方面有相當大的貢獻。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始於1979年,針對全國50床以上醫院辦理癌症登記,申報所有新發癌症個案的流行病學和診斷治療摘要資料,「癌症登記」是流行病學的基礎,可決定國人重要的篩檢項目;例如台灣人好發肝癌、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直腸癌等,並推動健康的生活以預防癌症發生。
投入「癌症登記」工作
近年更關注亞健康問題
賴美淑曾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擔任胃腸科研究員與流行病學醫師,學習到跟臨床醫師工作內容完全不同的資料登錄工作。「當時我是為了陪伴先生才到美國,新的工作學習到資料登錄的嚴謹性,這誤打誤撞學會的東西,對我後來建立『癌症登錄』資料庫、用大數據來分析癌症發生趨勢,醫療品質等相關工作,幫助非常大。」
賴美淑解釋「醫學」與「登錄」這兩個工作的差異,「醫學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醫師一開始需對症狀大膽假設可能的診斷,很多醫師沒有大膽假設,越到後面對病人的診斷就越容易失焦;但登錄工作是每一個步驟都必須照著規則走。」
賴美淑到美國進修後就與「癌症登記」結下不解之緣。當她回台灣到衛生署保健處任職,就負責執行「癌症登記」政策,當時她發現這個工作行政部門不一定能比學術單位做得精準,一定要委託學校,於是邀請當時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陳建仁(現任副總統)負責研究計畫工作。沒想到2002年陳建仁至國科會擔任主委,而她那時剛好回到台大任教,陳建仁請她接棒負責此研究工作,轉了一圈,結果還是自己接了這份重要的預防醫學工作。
退休後,賴美淑重新審視過去的醫學歷程,她發現,過去太著墨「病理性」的醫學,現在更關心「功能性」、「大眾性」的醫學。賴美淑說,「我們不能在一個沒有病的人身上找『病』,從功能性來看,這是不對的;像很多人有「慢性發炎」,現在有很多指標可偵測出來,甚至治療心臟傳導障礙時,也回到慢性發炎的角度去治療。」
因此,現在她更關注「亞健康」的議題,「很多人有不適症狀,卻不一定有疾病,所以現在會看他有沒有慢性發炎,是否有免疫系統、胃腸或內分泌等問題?我現在關心的是亞健康的人,如何給他們對的生活型態,學會自我照護與健康管理。」
贊同老年要有信仰
持續對生命保有熱情
另外,賴美淑也關心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後,老年人的身心如何調適。她認為,「信仰」與生命教育有一些善的聯結,「信仰的本質能回到對生命的尊重。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易於找到生命的價值,如果老年人沒有信仰,旁人也可透過一些談話技巧,幫助他們找出對生命熱衷的亮點。」
她以自己照顧的90多歲婆婆與母親為例,「我媽媽已經失智了,她不太認得我,但口中常會說,『多謝!多謝妳來看我!(台語)』。我兩個媽媽都是有信仰的人,到老年時嘴巴說出來的都是好話,我想『多謝』可能是她們最後才會忘記的詞,那已經根植在腦中了。」
賴美淑認為,老年人有他們的智慧,尤其面對死亡。「舅舅過世的時候,我想媽媽一定會很傷心,一直猶豫要怎麼告訴她,但告訴媽媽時,她的反應很平和,沒有想像中那種激烈的崩潰反應。」她觀察後發現,有信仰的長者較能平和地接受「死亡」跟「離開」,建議不要摧毀長輩的價值觀,要「尊重」他們。每個長者的價值觀都不同,但不管是什麼,只要有好的價值觀,只需要我們去強化好的部分,他們就會減少很多抱怨,逐漸往好的部分去。
老年要學會與孤獨共處
保持心靈的平靜
有預防醫學背景的訓練,賴美淑對於老年的醫病照護,有獨到的看法。她以自己的母親為例,「像我媽媽最近有癲癇的症狀,我諮詢認識的醫師,希望醫師給媽媽開藥,但用最輕的劑量,如果是一般人早就安排一連串的檢查,但媽媽每次到醫院都很不安,我不想勉強她。」如果母親身體不適,賴美淑不會積極地尋求醫院治療,會偏向比較自然能讓媽媽安心的方法。
賴美淑認為,如果長輩到醫院就醫能感覺安心,可以比較積極的就醫檢查與治療,若感到不安,就沒必要過度打擾他們的生活;像我們家雖然過去有中藥舖,其實不太吃中藥,生活是自然簡單的。老人們現在的身體狀況可能不好,但心境卻最平和,不見得要用過多的檢查或治療打亂他們的平衡。
對於老年,賴美淑很早就「懂老」,因為醫學背景,使她知道人的體能會隨著年齡下降,趁著年輕有體力,要趕緊做自己喜歡的事。喜歡旅行的她,從40歲起,就把旅行當成冒險一樣去探索,至今已去過90多個國家。她笑說,「近幾年比較沒體力,不再挑戰極限,現在大多往已開發的國家自然公園走。幸運的是,現在通訊跟網路都很發達,以後就算不出門,只要能上網,也不會跟社會脫節。」
到了老年,賴美淑認為學習「孤獨」是必要的,「如果最後失去聽力或視力,就只剩心靈了,孤獨其實還是可以有固定的朋友或團體,定期接觸關心彼此,那跟完全與外界隔絕的孤獨是不一樣的,因為老年人的體力通常已不太能面對太複雜的應酬。」她想,「孤獨卻有伴,最後能善終」,是人生最大的願望。
生命末期
應有選擇「善終」的權利
如果年紀很大且病痛無法解除,她贊同「安樂死」的做法。「安寧療護」是當初她當衛生署保健處處長時推動的政策,從居家、醫院到健保緩和醫療的給付,但現在她期望的是讓久病老人善終的安樂死制度。
「我在醫院看太多了,生命到了末期往往是痛、跟社會隔離、沒有自主力,這時候難道不能自己決定離開嗎?現在美國有好幾州已積極地通過安樂死。」賴美淑呼應了先前提到的「信仰」,她認為,如果有信仰,對死亡就沒有恐懼,甚至能夠接受這是生命的一個過程,因此她希望有「安樂死」的制度來協助這些人走完生命的旅程。
67歲的賴美淑現在對生命有更深一層的體認,她認為,一個人的價值是在人的心中,老年人鼓舞了年輕人,年輕人也鼓舞了老年人,老人就不孤單。她說,「到了人生的最後,包括我自己,我希望的就是平靜的『善終』!」。
《大家健康雜誌》105年5月號更多精彩文章
◎封面主題:為何難受孕?可能子宮太冷了
◎封面主題:戒掉7個NG壞習慣,讓子宮暖起來
◎封面主題:治療宮寒,4穴位動手按一按
◎元氣生活:想跑馬拉松,專家告訴你水怎麼喝
◎親情巧克力:家人產後憂鬱症,如何給扶持?
*更多精采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http://jtfhealth.pixnet.net/blog"
*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等你加入!有更多健康資訊及贈獎問答活動!http://www.facebook.com/happyhealth
不循傳統醫師路線,足跡遍及臨床醫師工作、公職與教職,最後選擇在「預防醫學」領域落地生根的賴美淑,出生在一個中藥世家,擔任過內科及家庭醫學科醫生,之後進入政府行政部門工作,曾出任衛生署副署長、健保局總經理等要職,最後再回到她喜愛的教學研究工作。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名譽教授賴美淑,去年從台大退休,回顧工作生涯,經由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的建立,對癌症防治與健康促進等預防醫學方面有相當大的貢獻。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始於1979年,針對全國50床以上醫院辦理癌症登記,申報所有新發癌症個案的流行病學和診斷治療摘要資料,「癌症登記」是流行病學的基礎,可決定國人重要的篩檢項目;例如台灣人好發肝癌、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直腸癌等,並推動健康的生活以預防癌症發生。
投入「癌症登記」工作
近年更關注亞健康問題
賴美淑曾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擔任胃腸科研究員與流行病學醫師,學習到跟臨床醫師工作內容完全不同的資料登錄工作。「當時我是為了陪伴先生才到美國,新的工作學習到資料登錄的嚴謹性,這誤打誤撞學會的東西,對我後來建立『癌症登錄』資料庫、用大數據來分析癌症發生趨勢,醫療品質等相關工作,幫助非常大。」
賴美淑解釋「醫學」與「登錄」這兩個工作的差異,「醫學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醫師一開始需對症狀大膽假設可能的診斷,很多醫師沒有大膽假設,越到後面對病人的診斷就越容易失焦;但登錄工作是每一個步驟都必須照著規則走。」
賴美淑到美國進修後就與「癌症登記」結下不解之緣。當她回台灣到衛生署保健處任職,就負責執行「癌症登記」政策,當時她發現這個工作行政部門不一定能比學術單位做得精準,一定要委託學校,於是邀請當時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陳建仁(現任副總統)負責研究計畫工作。沒想到2002年陳建仁至國科會擔任主委,而她那時剛好回到台大任教,陳建仁請她接棒負責此研究工作,轉了一圈,結果還是自己接了這份重要的預防醫學工作。
退休後,賴美淑重新審視過去的醫學歷程,她發現,過去太著墨「病理性」的醫學,現在更關心「功能性」、「大眾性」的醫學。賴美淑說,「我們不能在一個沒有病的人身上找『病』,從功能性來看,這是不對的;像很多人有「慢性發炎」,現在有很多指標可偵測出來,甚至治療心臟傳導障礙時,也回到慢性發炎的角度去治療。」
因此,現在她更關注「亞健康」的議題,「很多人有不適症狀,卻不一定有疾病,所以現在會看他有沒有慢性發炎,是否有免疫系統、胃腸或內分泌等問題?我現在關心的是亞健康的人,如何給他們對的生活型態,學會自我照護與健康管理。」
贊同老年要有信仰
持續對生命保有熱情
另外,賴美淑也關心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後,老年人的身心如何調適。她認為,「信仰」與生命教育有一些善的聯結,「信仰的本質能回到對生命的尊重。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易於找到生命的價值,如果老年人沒有信仰,旁人也可透過一些談話技巧,幫助他們找出對生命熱衷的亮點。」
她以自己照顧的90多歲婆婆與母親為例,「我媽媽已經失智了,她不太認得我,但口中常會說,『多謝!多謝妳來看我!(台語)』。我兩個媽媽都是有信仰的人,到老年時嘴巴說出來的都是好話,我想『多謝』可能是她們最後才會忘記的詞,那已經根植在腦中了。」
賴美淑認為,老年人有他們的智慧,尤其面對死亡。「舅舅過世的時候,我想媽媽一定會很傷心,一直猶豫要怎麼告訴她,但告訴媽媽時,她的反應很平和,沒有想像中那種激烈的崩潰反應。」她觀察後發現,有信仰的長者較能平和地接受「死亡」跟「離開」,建議不要摧毀長輩的價值觀,要「尊重」他們。每個長者的價值觀都不同,但不管是什麼,只要有好的價值觀,只需要我們去強化好的部分,他們就會減少很多抱怨,逐漸往好的部分去。
老年要學會與孤獨共處
保持心靈的平靜
有預防醫學背景的訓練,賴美淑對於老年的醫病照護,有獨到的看法。她以自己的母親為例,「像我媽媽最近有癲癇的症狀,我諮詢認識的醫師,希望醫師給媽媽開藥,但用最輕的劑量,如果是一般人早就安排一連串的檢查,但媽媽每次到醫院都很不安,我不想勉強她。」如果母親身體不適,賴美淑不會積極地尋求醫院治療,會偏向比較自然能讓媽媽安心的方法。
賴美淑認為,如果長輩到醫院就醫能感覺安心,可以比較積極的就醫檢查與治療,若感到不安,就沒必要過度打擾他們的生活;像我們家雖然過去有中藥舖,其實不太吃中藥,生活是自然簡單的。老人們現在的身體狀況可能不好,但心境卻最平和,不見得要用過多的檢查或治療打亂他們的平衡。
對於老年,賴美淑很早就「懂老」,因為醫學背景,使她知道人的體能會隨著年齡下降,趁著年輕有體力,要趕緊做自己喜歡的事。喜歡旅行的她,從40歲起,就把旅行當成冒險一樣去探索,至今已去過90多個國家。她笑說,「近幾年比較沒體力,不再挑戰極限,現在大多往已開發的國家自然公園走。幸運的是,現在通訊跟網路都很發達,以後就算不出門,只要能上網,也不會跟社會脫節。」
到了老年,賴美淑認為學習「孤獨」是必要的,「如果最後失去聽力或視力,就只剩心靈了,孤獨其實還是可以有固定的朋友或團體,定期接觸關心彼此,那跟完全與外界隔絕的孤獨是不一樣的,因為老年人的體力通常已不太能面對太複雜的應酬。」她想,「孤獨卻有伴,最後能善終」,是人生最大的願望。
生命末期
應有選擇「善終」的權利
如果年紀很大且病痛無法解除,她贊同「安樂死」的做法。「安寧療護」是當初她當衛生署保健處處長時推動的政策,從居家、醫院到健保緩和醫療的給付,但現在她期望的是讓久病老人善終的安樂死制度。
「我在醫院看太多了,生命到了末期往往是痛、跟社會隔離、沒有自主力,這時候難道不能自己決定離開嗎?現在美國有好幾州已積極地通過安樂死。」賴美淑呼應了先前提到的「信仰」,她認為,如果有信仰,對死亡就沒有恐懼,甚至能夠接受這是生命的一個過程,因此她希望有「安樂死」的制度來協助這些人走完生命的旅程。
67歲的賴美淑現在對生命有更深一層的體認,她認為,一個人的價值是在人的心中,老年人鼓舞了年輕人,年輕人也鼓舞了老年人,老人就不孤單。她說,「到了人生的最後,包括我自己,我希望的就是平靜的『善終』!」。
《大家健康雜誌》105年5月號更多精彩文章
◎封面主題:為何難受孕?可能子宮太冷了
◎封面主題:戒掉7個NG壞習慣,讓子宮暖起來
◎封面主題:治療宮寒,4穴位動手按一按
◎元氣生活:想跑馬拉松,專家告訴你水怎麼喝
◎親情巧克力:家人產後憂鬱症,如何給扶持?
*更多精采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http://jtfhealth.pixnet.net/blog"
*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等你加入!有更多健康資訊及贈獎問答活動!http://www.facebook.com/happy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