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自己在家教

4歲的孩子準備上學囉!除了進入常規的幼兒園,現在也有一群人進行在家教育,落實「自己的孩子自己教」的理念。而在家教育有哪些優缺點?若爸媽也想試試這麼做,應如何調適心態?怎麼準備教材?



幼兒園以外的選擇!
當家中的孩子邁入3~4歲,準備上幼兒園的階段,不難看到父母們開始紛紛打探公立學校好,還是私立學校好?該選華德福體系或蒙特梭利體系?然而,除了進入常規的幼兒園系統,也有一群父母選擇在家教育,落實「自己的孩子自己教」的理念。

在家「教育」,其實是在家「陪伴」
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理事熊慧媛表示,對於學齡前孩子而言,最需要建立的是安全感以及陪伴,當父母選擇在家教育,擁有大量時間陪著孩子從事所有活動,時間表依著孩子當時的需要進行安排,也會培養孩子穩定的性格。

再者,年紀越小的孩子,其各別發展的差異越加明顯,就3歲、4歲的孩子來說,有些孩子還不太會講話,但有些孩子已經很善於表達;有些孩子需要較多的睡眠時間,有些孩子的活動量大,如果要求發展不同的孩子按表操課,不盡然符合每個孩子的發展需求。

另外,除了需要父母的照顧,學齡前的幼兒如同一張白紙,需要由父母幫他們建構正確的價值觀,也因此,熊慧媛理事表示:「在家教育可依循孩子的發展進行教養,包括生活習慣與價值觀的養成。」

父母與孩子一起做好玩的事
在家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陪伴」,父母與孩子一同做好玩、有趣的事,熊慧媛理事補充:「我們會閱讀繪本、欣賞卡通,也會練習數字、英文字母等,不過目的並不是怕孩子輸在起跑點。」

有些家長擔心在家教育恐影響孩子將來進入小學體系的學習情況,對此,她單純的認為對於學齡前幼兒,應培養他的學習胃口,讓他產生自主性學習。

熊理事說明:「學習應在問與答之間,而不是要求學齡前孩子坐端正寫作業、練習英文字母、看課本等。」

在家教育6大優點
學齡前的孩子需要父母大量陪伴,陪伴除了必須付出金錢的代價,更重要的是時間,不過,熊慧媛理事認為:「這是一個貴重、無價的投資。」她也針對在家教育的優點進行分析。

優點1》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學齡前這段時間,是孩子人生中最純真、最精華的時刻,若父母願意付出時間陪伴孩子,他能完全感受父母的愛。很多人以為孩子小,不理解大人的世界,實際上對於父母的付出他能全心全意懂得,只是還不會表達。

優點2》教養最具影響力
根據科學研究發現,1歲前孩子的認知是全面性,這時對孩子的教養最有影響力,熊慧媛理事解釋:「嬰幼兒時期的大腦是全面性的吸收,所以此階段孩子對於任何學習能夠完全掌握。」

優點3》日常生活中建構知識
例如開車時帶著孩子認車牌上的數字、英文字母;到超市購物教孩子看標價、讓孩子練習結帳;帶著孩子搭公車前先讓他們學習查詢公車路線等,熊理事表示:「在日常生活進行互動式學習,學習方式不僅多元,孩子也覺得實用、有趣,而且容易從中產生成就感。」

優點4》建立正確價值觀
在家教育能在生活中建立孩子的正確價值觀,用孩子能了解的方式幫助他體會「原諒」、「分享」、「愛」等觀念,熊慧媛理事指出:「使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覺形成家教或家風。」

優點5》時間安排彈性
在家教育則是以孩子的需要為優先,來安排時間與生活步調,即使遇到孩子鬧脾氣,也有時間停下來聽他說,並給予適度引導。

優點6》發掘孩子的天賦與優勢
家長一對一或一對二的與孩子互動,最能貼近發掘孩子的天賦與優勢。因此,若父母能夠了解幼兒在學齡前的珍貴學習時間,並且願意將時間投注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未來的學習與穩定性具有無窮的幫助。

在家教育常見3迷思
了解在家教育的優點,熊慧媛理事亦針對在家教育常見的迷思進行解釋,她認為:「一般人認為的缺點、迷思,不過是在考驗父母應變的智慧,只要換個角度思考,這些問題都可輕鬆迎刃而解。」

迷思1》父母其中一人必須全職在家參與
進行在家教育時,父母其中一人必須放下自己的個人成就、個人時間,完全配合孩子的作息與生活步調,熊慧媛理事表示:「特別是孩子1歲前,最需要父母的照顧與陪伴。不過,夫妻可以視彼此的狀況互相配合。」

換個角度思考
熊慧媛理事說明:「孩子是人,除了吃得飽、穿得暖,他的心智、心理層面也需要被照顧。」父母想著要讓孩子過更好的生活;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人生有許多選擇,願意選擇花時間陪伴孩子,相信未來會豐收纍纍的果實。

迷思2》家裡的教育資源不足
雖然是學齡前教育,但許多幼兒園標榜蒙特梭利教學、華德福教學、角落教學等五花八門的教學模式,加上幼教老師會予以技巧性引導,使孩子從中體驗學習,也讓有心想在家教育的父母感到卻步。

換個角度思考
在現今的資訊時代,學習管道多元,學習的機會不再侷限於學校,許多公共場所像圖書館、博物館、親子館、植物園等皆提供教育相關資源。

熊慧媛理事以自己為例:「從孩子3歲以後,就會帶他們到圖書館閱讀、借書,圖書館不僅環境舒適、藏書豐富,安靜的氛圍也讓孩子的心安定下來。」因此,父母親進行在家教育無須擔心教育資源不足,她表示:「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具有學習的動機和胃口。」

迷思3》孩子缺乏人際互動
有些家長會擔心在家教育的孩子由於缺乏人際互動,將來進入同儕團體可能出現不適應情形。

換個角度思考
建議父母可以尋找支持團體,經常安排與孩子年紀相仿的同儕團體進行活動,像是踢足球、玩遊戲等;除此,日常生活可常帶著孩子拜訪友人、長輩、鄰居,藉此增加孩子的人際互動。熊慧媛理事指出:「擁有支持團體很重要,除了孩子有玩伴,父母之間互相交流、分享教養經,偶爾還能易子而教。」

這樣做,在家教育溫馨也開心!
父母在家陪伴孩子,除了了解這段時間對於孩子的重要性,此外,夫妻必須達到共識,包括心態的調整、生活型態的變化等,熊慧媛理事提出以下建議:

1.放慢腳步,等待孩子成長
學齡前的在家教育,是為了陪伴孩子學習、建立最關鍵的人生價值,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愛、被接納、被看重,因此,熊慧媛理事指出:「不應以量化的知識來看待孩子的學習。」如果在家教育是為了教導孩子大量的知識,孩子與父母都會很辛苦,亦造成親子關係緊繃。

2.觀察孩子的發展
日常生活中應多觀察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否正常,包括他的視力、聽力、語言表達等,可根據《兒童健康手冊》的衛教資料來輔助評估,觀察孩子是否需要早期治療。

3.對自己的決定有信心
進行在家教育時,不免會遇到親朋好友的質疑聲音,熊慧媛理事指出,甚至長輩也會關懷性的質疑:「在家教育行得通嗎?」此時父母應多跟長輩溝通,讓他們了解已進行了全面性考量,而在家教育的方式對孩子很好,讓他們放心。

4.父母是彼此的教學夥伴
帶著孩子進行在家教育時,首先必須具有良好的親子關係,而親子關係應以良好的夫妻關係為基礎,因此,與另一半必須是教學夥伴,如此才能給孩子最大的幸福。

怎麼幫孩子準備教材?
考慮在家教育要如何幫學齡前幼童準備教材?這是許多在家教育的家長感到困擾的問題。對此,熊慧媛理事指出,學習並非單一直線,而是樹枝狀分布,最終會導向相同的原則。也因此父母不妨從自己的興趣開始,引導、陪伴孩子一同進行。另外,建議家長可以尋求支持團體提供資源;也可多與周圍的全職媽媽進行經驗交流與分享,都能助於激發教育孩子的創意火花。

諮詢/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理事熊慧媛
模特兒/甜美妹妹若琦&溫柔媽咪雅君&帥氣爸比育霖
攝影/檸檬巷館

熊慧媛
現職: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理事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4年12月號。http://www.mababy.com/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