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感到焦慮怎麼辦?克服焦慮大怪獸.家長能做3件事
在幼兒發展過程中,兩種焦慮模式時常伴隨孩子左右,一是「陌生人焦慮」,另一則是大家熟知的「分離焦慮」,然而,當孩子出現焦慮行為時,家長該如何從旁協助呢?
「陌生人焦慮」指的是孩子對陌生人產生警戒和害怕的反應,尤其是當孩子身處陌生環境,表現得會更加明顯;「分離焦慮」則是孩子與依附對象分開時所產生的抗議行為,尤其是分開的當下,焦慮情感會更顯著。
這兩種情感都是幼兒適應技巧的展現,對於剛入幼兒園的孩子來說,都是必經的歷程,身為家長只要多留意孩子的狀況,並多與老師密切合作、討論,就能輕易幫助孩子解決焦慮問題。
當孩子產生焦慮行為時.家長能做3件事
那麼,當孩子產生焦慮行為時,家長能怎麼做呢?
1.採取事先預防的策略
事先預防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有熟悉、認識,以及準備的機會,透過讓孩子提前接觸未來要碰觸的環境,能增加孩子適應成功的機率,像是上學前帶孩子到幼兒園附近逛逛,提早熟悉環境;在家陪孩子觀看跟上學有關的電視節目,事先認識幼兒園的生活型態;或者帶著孩子到文具店購買上學需要的物品,透過具體的誘惑,提升孩子對上學的心理準備等等。
2.執行轉移注意力的策略
轉移注意力的目的,是要減緩孩子發生焦慮的程度,避免情緒繼續擴大,並適時提供正向的成功經驗,像是找尋好朋友或手足一起上學,減緩孩子的焦慮;透過安排不同的活動,進而轉移孩子焦慮的情緒;攜帶熟知的安撫物在孩子身旁,隨時安撫孩子緊張的心情;或者建立隔天才能履行的課堂約定,讓孩子期待未完成的任務等等。
3.建立適應技巧的策略
建立適應技巧的目的,是要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度與問題解決能力,在漸進式與軟硬兼施的策略下,製造機會強化適應表現,像是家長在陪伴過程中,發現孩子出現適應表現後,與老師相互配合,並有技巧的離開;到校門口後,假裝與老師討論,並適時換老師接手,引導孩子學習適應;或者事先與老師討論作法,到門口後,直接由老師接手,讓孩子學會適應等等。
當孩子出現焦慮行為時.須遵守7「不」
然而,當孩子出現焦慮行為時,有哪些事是家長不能做的呢?
1不:給予做不到或不切實際的承諾,會讓孩子產生過高期待,例如:答應孩子明天不要去上學。
2不:缺乏耐心就隨意安撫孩子,會讓孩子出現錯誤連結,例如: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
3不: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會讓孩子產生懼怕,例如:大人也跟著情緒失控。
4不:分開時依依不捨,會助長孩子焦慮程度,例如:大人站在門口遲遲不離開。
5不:直接要求孩子完全忍受與承擔,會讓孩子容易崩潰,例如:要求孩子完全不能哭出聲音來。
6不:輕易說出氣話或嘲笑的話語,會讓孩子失去自信,例如:嘲笑孩子羞羞臉,或是威脅孩子再哭的話就怎樣。
7不:不接納學校老師的意見,因為老師是除了家長之外,最熟悉孩子的人!
【原文刊載於2022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閱覽】
「陌生人焦慮」指的是孩子對陌生人產生警戒和害怕的反應,尤其是當孩子身處陌生環境,表現得會更加明顯;「分離焦慮」則是孩子與依附對象分開時所產生的抗議行為,尤其是分開的當下,焦慮情感會更顯著。
這兩種情感都是幼兒適應技巧的展現,對於剛入幼兒園的孩子來說,都是必經的歷程,身為家長只要多留意孩子的狀況,並多與老師密切合作、討論,就能輕易幫助孩子解決焦慮問題。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當孩子產生焦慮行為時.家長能做3件事
那麼,當孩子產生焦慮行為時,家長能怎麼做呢?
1.採取事先預防的策略
事先預防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有熟悉、認識,以及準備的機會,透過讓孩子提前接觸未來要碰觸的環境,能增加孩子適應成功的機率,像是上學前帶孩子到幼兒園附近逛逛,提早熟悉環境;在家陪孩子觀看跟上學有關的電視節目,事先認識幼兒園的生活型態;或者帶著孩子到文具店購買上學需要的物品,透過具體的誘惑,提升孩子對上學的心理準備等等。
2.執行轉移注意力的策略
轉移注意力的目的,是要減緩孩子發生焦慮的程度,避免情緒繼續擴大,並適時提供正向的成功經驗,像是找尋好朋友或手足一起上學,減緩孩子的焦慮;透過安排不同的活動,進而轉移孩子焦慮的情緒;攜帶熟知的安撫物在孩子身旁,隨時安撫孩子緊張的心情;或者建立隔天才能履行的課堂約定,讓孩子期待未完成的任務等等。
3.建立適應技巧的策略
建立適應技巧的目的,是要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度與問題解決能力,在漸進式與軟硬兼施的策略下,製造機會強化適應表現,像是家長在陪伴過程中,發現孩子出現適應表現後,與老師相互配合,並有技巧的離開;到校門口後,假裝與老師討論,並適時換老師接手,引導孩子學習適應;或者事先與老師討論作法,到門口後,直接由老師接手,讓孩子學會適應等等。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當孩子出現焦慮行為時.須遵守7「不」
然而,當孩子出現焦慮行為時,有哪些事是家長不能做的呢?
1不:給予做不到或不切實際的承諾,會讓孩子產生過高期待,例如:答應孩子明天不要去上學。
2不:缺乏耐心就隨意安撫孩子,會讓孩子出現錯誤連結,例如: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
3不: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會讓孩子產生懼怕,例如:大人也跟著情緒失控。
4不:分開時依依不捨,會助長孩子焦慮程度,例如:大人站在門口遲遲不離開。
5不:直接要求孩子完全忍受與承擔,會讓孩子容易崩潰,例如:要求孩子完全不能哭出聲音來。
6不:輕易說出氣話或嘲笑的話語,會讓孩子失去自信,例如:嘲笑孩子羞羞臉,或是威脅孩子再哭的話就怎樣。
7不:不接納學校老師的意見,因為老師是除了家長之外,最熟悉孩子的人!
【原文刊載於2022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