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改變.孩子就崩潰嗎?練習如何擁抱彈性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固著的行為,但有「固著行為」的孩子,經常因為改變而感到不安,該如何幫助他們?

最近閱讀了一本關於美學的書。作者試著探討美學的意義,究竟是形式或想法?他用自己喝咖啡的習慣舉例,原本他喝咖啡時,總是加入一定比例的牛奶和糖,恰到好處的味覺體驗,讓他感到這是一種自我美學的享受。而這樣的習慣,他也保持好多年。

然而有天,咖啡師突然問了他一個問題:「你喝咖啡都要加這些東西嗎?有沒有試過喝咖啡時,只搭配一口冰水?」

接著,咖啡師重新製作了一杯咖啡,並給了他一杯冰水。讓他在喝完一口咖啡後,把那股酸味與凡人難懂的果香,能在冰水中擴散開來。這種尾韻就像是一個黑洞將人吸引進去,也讓人不斷思考這個可能似曾相似的滋味。這時的他才察覺,有時候,形式反而限制了你的想法。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改變帶來的焦慮
這讓我想起,臨床上,我們常在一些有社交互動障礙的孩子身上所看到的固著行為(stereotype behavior),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固著的行為,因為改變常常帶來不安,不過,相反地,這些固著行為能夠減少我們在生活中的焦慮。就像我在家裡吃飯看電視,都有一個固定的位置,我會感覺在那個位置上,連拿放東西都是最佳角度,凡事都很自然。

但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晚了,發現太太坐在我的位置上吃飯。我女兒突然問她:「媽媽,你為什麼坐在爸爸的位置上?」我太太突然意識到,這不僅僅是我的個人固著行為,也可能成了我女兒的固著行為。

引導孩子看到彈性的美好
造成孩子社交互動障礙的固著行為,往往會讓孩子陷入無止境的崩潰中,也讓爸媽傷透腦筋。孩子有多大的程度可以接受被改變?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嘗試先預告孩子可能會發生的情況,讓他有心理準備,也有更多應付突發狀況的選擇及策略。我們也會持續地讓孩子去感受,當彈性發生時,到底有何不同之處,而這些不同之處是不是我們可以接受的?以及該用什麼方式去適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