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媽媽之後,有好好跟自己對話嗎?

之前都在專欄分享心理學上的知識,幫助大家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心法,而這個月的文章,想來談談「媽媽界學姊」的心情,希望能讓每位母親感到被理解、獲得共感,繼續快樂地育兒下去。

如果要一句話形容當媽媽的感覺,你們會怎麼形容?我會說:「變成了連自己都無法想像的模樣」。

懷孕以前,曾想像過成為母親後的各種樣貌,當時的幻想是,會成為「一個要求很高的母親,因為我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然而成為媽媽後,卻發現自己居然能包容整晚啼哭的寶寶;會把臉湊過去聞尿布的味道,確認有沒有排便;孩子瘋狂哭鬧時,能夠平心靜氣地安撫。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育兒中的各種不安.靠經驗與陪伴撫平
如今,孩子已經10歲了,回顧過去的日子,對我來說,身為母親有三種比較辛苦的過程,「一種是對於未知的擔憂;第二是關於自我的質疑;第三則是總有說不盡的疲憊」。

什麼樣的狀況屬於第一種未知的擔憂呢?例如:孩子生病、不確定語言或肢體是否發展遲緩時、生長曲線落後、托育環境的選擇……對於這些狀況,內心總有許多不確定感,尤其是第一次當媽媽的時候,因為毫無經驗,聽著周圍的各種建議,更容易讓人無所適從。

每當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值得信賴的人,給予支持、陪伴,透過這些方式,能讓我們過關斬將,知道孩子的病毒碼更新了、了解某個育兒小撇步很管用,漸漸地在經驗中放下不安,增加對於育兒過程不確定性的耐受度。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面對不安時先停下腳步.傾聽自己心裡的話
第二種不安,則是對於自己的質疑,會與前一種不確定感有關,例如:「工作這麼忙,都沒辦法好好陪伴孩子,會不會讓他感到不安」、「剛剛失控罵了小孩,怎麼這麼失職」,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在育兒的路上,這些念頭總時不時地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