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EQ家庭的祕密

「我覺得它中間鼓鼓的,好像烏龜,」一位嬌小的女同學在箱子裡摸了半天後說;換男同學上場,他很有把握,「粗粗長長的腳,一定是大象」;輪到高瘦的女生,「是老鼠吧?兩個圓圓的耳朵。」大夥兒聽到三人三個答案,忍不住大笑,更好奇箱子裡到底是什麼東西。

這是楊俐容的「情緒教育」訓練課程。這群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的同學將於今年暑假遠赴雅加達華文學校帶領「情緒教育營隊」。楊俐容親身示範教學,教導學生如何帶課,同時也讓學生上了一門精采的情緒教育課程。

十年來,類似的「情緒教育」課程,楊俐容已在北台灣為教師和家長講授過近千場,並於近四十所小學推展EQ教育課程活動,受惠學童超過五萬名。

台大心理學研究所畢業的楊俐容,從事EQ推廣教育已經十五年,從學術專業走入社區服務,以民間的力量,與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合作完成了整套的情緒教育課程,出版了四本書,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兒童情緒教育推手。

楊俐容希望透過「驚奇箱」讓學生體會,人很容易以偏概全。她認為教育就是要引發孩子的驚奇,讓他產生問號,再和孩子一起探索,發出驚歎號。「在問號和驚歎號中,教育就會成功,」楊俐容十分篤定。

楊俐容曾隨擔任教職的先生遠赴日本京都及英國愛丁堡研究,客居異國期間,她看到社區營造的重要,因而萌生投入社區工作的想法。一九九五年,她和先生及幾位好友成立「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成功的搶救了破敗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將它打造成北投溫泉博物館。

創辦協會的楊俐容認為除了硬體的營造之外,「一個美好的社區,必須能支持每一個成員生命成長所需。」因此,相對弱勢的兒童、青少年及婦女,成為她最先關照的對象。透過帶讀書會、諮商團體,與培訓媽媽志工,楊俐容走出學術圈,一步一腳印的推動家庭親職與EQ教育。許多人好奇為什麼楊俐容沒有選擇學術而走向實踐,楊俐容認為,她的母親讓她看到家庭教育的可能性與影響,也讓她願意將心理學的專業,轉化為得以幫助更多人的親職教育志業。

心理學碩士的楊俐容,形容她的母親才是她心理學的啟蒙老師。「媽媽影響我很大,常常製造許多驚奇,」楊俐容說。楊媽媽曾是南部廣播界名人,雖非心理系出身,卻對「兒童發展」有高度的興趣。

楊俐容記得母親非常愛看書,更因製作主持節目需要,蒐集許多資料,經常對他們三兄妹做心理測驗,解釋他們的選擇呈現的個性,同時讓他們領會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質。

楊媽媽還製作「家庭記事本」,留下孩子的掌印、腳印,以及成長紀事。有一回小楊俐容因為好奇弄壞了爸爸的鋼筆,在「家庭記事本」上留下懺悔的字句,楊媽媽回應:「俐容就是這麼可愛,勇於認錯也是一項美德。爸媽不會生氣的,因為你不是故意的。」

楊俐容認為媽媽的做法,呼應了心理分析大師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定義中的好母親,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讓孩子免除罪惡感的負擔」。

醫生世家出身的楊俐容,大學順理成章上了台大藥學系。大二時,有次和同學在實驗室等待自製的「阿斯匹靈」出爐,她發現同學兩眼發亮、充滿期待,而自己完全無動於衷。她知道自己的熱情在「人」,而非「物」,所以決定從藥學系降轉當時並非顯學的心理系。雖然父親寫了封信給她,擔心她的決定「將會毀了自己一生」,但楊媽媽卻給予她完全的信任與支持,因為「只要肯投入,就不怕沒出路」。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0年06月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565&p=1&fp=1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