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平米的家 ─ 在城市邊緣長大

在中國,流動人口是灰色的。當城市一圈圈向外擴張、一片片自體更新,每一次拆遷都伴隨大量租戶流徙。從一個角落,到另一個角落,他們其實一直努力生存,不曾遠離。

隨遷女孩在城市漂泊

56-106、56-107、56-203、……牆上四處可見相似的長串編號,乍看有些神祕,轉了一圈之後,大致不難推想:那是門牌號碼。56-106,也就是56號、1樓、第6戶。

雖然沒有老北京正牌大雜院那種四合院的格局,但以粗糙的磚造平房為主體,圍出一個院落,再多一些簡易搭建的板房,上上下下住得下十來戶人家。看上去,每戶大約就是只有一個房間,做飯、盥洗的空間則是共用。出入口一旁牆上漆著「出租房」字樣,另外還多了個大大的「拆」字,不過居民的生活貌似沒什麼異狀,打量我這個「外人」的眼光也算友善;倒是巷弄外的馬路兩旁,磚垣處處、塵土揚揚,不是剛拆遷,就是正要開始建新房。

什麼樣的人住在這裡?不消說,基本上全都是外來的務工家庭。

這裡是上海楊浦區江灣鎮的一處「雜院」,而我並非獨自一人就能熟門熟路地來此探訪,身邊其實有個嚮導──她是一位青春正茂的十九歲女孩,叫做曉眉(化名)。

我們是透過中介安排,先以電話聯絡,約定好時間地點。見面之前,我一直以為她八成是個年輕的NGO工作者,要不就是大學生志願者;見面之後才知道,生在上海,長在江灣鎮,但老家卻在外地的曉眉,其實正是所謂農民工家庭的「隨遷子女」。她的父母很早就離婚,跟著爸爸在上海相依為命,家鄉雖有個已成家的哥哥,但平常很少聯繫。

曉眉從小到大的生活範圍差不多都在同一地區,但問起搬家的經驗,她淡淡地笑說:「多得數不清了!」她告訴我,這裡的農民工家庭每個月住房支出約在五百到八百元人民幣(含水電)之間。這個價錢能租到的房,比我想像的要多樣化一些,但居住品質好壞是一回事,對外來人口來說,這座城市變化太快,從工作到生活沒有什麼能保障長久:即使看似已在一個地區安定下來,搬家──不論原因是拆遷、漲租或其他──仍是稀鬆平常的事。

然而,在數不清的搬家經驗中,有一個地方對曉眉來說別具意義,那也是我們這場午後約會主要想走訪的地點──江灣機場。

「機場」曾是她的家園

江灣機場最初是日本在侵華戰爭占領上海期間所興建的軍用機場;戰後,它轉由中共解放軍管理使用,直到1994年正式停飛關閉,才逐漸廢棄。一大片空曠的閒置土地,自然發展出了外來務工人口的聚居區。在小學五年級到初中二年級這段期間,曉眉就住在這個人們仍慣稱「機場」的違建社區裡。

然而,像機場這樣的地方是政府亟欲「清理」的目標。機場舊址另有大片區域長成了草澤溼地,長年以來呼籲設置保護區的聲音一直沒斷過。後來,上海市政府做出相當積極的介入:以興闢生態公園為基礎,完成了全區開發計畫,除了讓復旦大學在這裡建了一個新校區,更在2010年舉辦世界博覽會之際借力使力,大舉引進國內外開發商,啟動了名為「新江灣城」的豪宅造鎮計畫。在這樣的進程下,從2006年開始,被納入開發範圍的機場聚居區便陸續遭到拆遷,如今已不復見,數千家庭、近萬居民,也因此四散。

曉眉帶我走到了原本聚居區的邊緣,放眼所及,雖然明顯連道路建設都還沒到位,當初騰出的土地上已錯落地長出許多地產開發的新建案──那地景,完全看不出曾有許多家庭在此蝸居,倒是像極了台灣炒房最熱烈的都市重劃區。

人助自助,學習不斷

我們沿著人車川流的國權北路步行,左邊是空曠待開發的土地,右邊則是整齊的公寓式住宅小區。據說,當初這條路就形同是「外地人」和「本地人」的領域分界線──兩邊居民儘管距離這麼近,卻會上不同的菜市場買菜、不同的館子吃飯──筆直一刀,切出了兩個世界。走了一小段路,右邊出現一所校舍看起來很漂亮的學校,叫做高境三中,曉眉轉過頭對我說:「那就是我讀初中的地方。」

十多年前,沒有上海戶口的流動兒童只能就讀體制外的民辦中小學,也就是俗稱的「打工子弟學校」。像機場這等規模的外來人口聚居區,學齡兒童動輒有數千人,「市場」不小,社區裡通常會有好幾所學校,但它們當時完全無法獲得政府補助,因此不論環境、設備或師資往往都很差。

2001年,一位復旦大學的研究生張軼超發動身邊的同學好友,不僅募集物資捐贈給機場裡的學校,還義務擔任支援教師;畢業之後,張軼超持續組織這支取名「久牽」的支教隊伍,為機場的孩子提供課業輔導、才藝課程與團體活動;到後來,他甚至辭掉了令人稱羨的私校教職,全心投入農民工子女的陪伴工作。

當年還只是小學生的曉眉,就是張軼超最早接觸到的隨遷子女之一。2006年,有二十多位支教隊服務的孩子即將從小學畢業,但機場裡的民辦學校卻因拆遷和取締面臨關閉的危機;為了讓這些孩子能在上海繼續就學,張軼超努力奔走,終於與高境三中談妥:只要能通過學力考試,這些學生就可以入學從預備年(相當於公立小學的六年級)讀起。

就這樣,人助加上自助,曉眉成為當年極少數成功轉入公校就讀的學生之一。「以前只能從外面望著它,我從來沒想過能進這個學校讀書……」站在高境三中的校門口,曉眉對我說:「久牽,改變了我的人生。」

這麼說並不誇張。初中還沒讀完,曉眉家就因為拆遷不得不搬離機場;當時如果沒有久牽,她很可能還盼不到政策開放,就會面臨失學的危機。如今當我們踏行在過去聚居區的土地上,曉眉已無法辨識曾經住過的家大致在什麼方位,不過那段幸運的際遇,卻還深深烙印在她的腦海。......(全文未完)

閱讀全文:http://www.erenlai.com/index.php/tw/-/5412-2013-10-03-03-07-43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