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龐茲騙局



重點提要
■「借彼得的錢還給保羅」這種行騙手法,很可能早在19世紀狄更斯的時代裡,就已經是固定會發生的經濟活動。
■我們以嶄新的角度來看龐茲騙局時,可以發現在現代的經濟體系裡,它們比先前以為的還要更無所不在──而現在的金融法規有重大缺失,並不足以對付它們。
■金融泡沫這種大起大落的經濟活動,具有龐茲騙局的特質。同時,回饋員工股票選擇權這類的一般商業活動,也可以用來掩飾金字塔騙局。

至少從19世紀起,不論是在富裕或貧窮的國家,龐茲騙局(Ponzi scheme)就一直是經濟生活裡會重複出現的事件,它催生了一些百萬富翁,卻也毀掉了幾百萬人的生活。但大部份人對龐茲騙局的本質仍然只有模糊的概念,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有這麼多人會不斷掉進這些怪異甚至可說是神秘的誘惑裡。近來有兩個事件可以證明這個議題的急迫性:全球金融危機,以及登上新聞頭條的美國那斯達克股票交易所前主席馬多夫(Bernard Madoff)詐騙案醜聞,這是一宗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龐茲騙局。

任何關注馬多夫詐騙案的人可能都會以為,龐茲騙局是一種精心策劃的欺騙行為。

詐騙者沒有把投資者的錢用來資助有生產力的新創企業,反而是利用新投資者加入所產生的收益來支付先期投資者的利息。但經濟學家已經逐漸了解到,這類行為可能是自然發生的,甚至是在不知不覺間,原因很簡單:某個期望會衍生另一個期望,進而引發投機風潮,不斷膨脹的經濟泡泡,最終註定要破滅。

金融市場學者和行為經濟學家已經了解到,像龐茲騙局這樣的行為是全球金融市場起起落落特有的產物,就像潮汐和月食一樣,它們是自然現象,不需要像馬多夫這樣的壞人存在。

事實上,龐茲騙局可能會換上各種偽裝,很難偵測與辨別,因此也很難用明確的法規來規範,或採取法律行動。我自己的研究集中在如何以各種難以察覺的方法操作一家公司的經營,讓它免於負債,至少維持一段時間──這是一種「偽裝的龐茲騙局」,雖然沒有觸法,卻會造成經濟浩劫。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第150期(2014年8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