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條件



要認定誰是天才是一種冒險的賭注。比如說,最近無意間在Listerverse網站看到的「十大天才」排行榜。從第一名到第十名的上榜者有:歌德、達文西、斯維登堡、萊布尼茲、彌爾、帕斯卡、維根斯坦、費雪、伽利略以及斯塔爾夫人。

如果把斯維登堡換成愛因斯坦呢?有些在世的名人或許也值得冠上這項殊榮,例如霍金。有幾位女性或許也能登上天才排行榜,例如居禮夫人或是莫里森。如果棋王費雪能冠上天才的稱號,那麼在藝術與科學領域之外的其他天才應該也要列入考量,例如拿破崙是軍事天才、曼德拉是政治天才、蓋茲是創業天才等。

這些問題與可能的答案都是茶餘飯後的熱門閒聊話題,正好顯示出我們對於智慧的起源和卓越的創造力所知甚少。人們在探討這項存在已久的議題時,總是想要釐清各領域的天才具備哪些共同點。我們對於天才的某些共同印象,包括遺傳因素、特別廣泛的興趣和有點心理變態等,都顯示出天才的頭腦有明顯的模式與傾向。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想解釋一個卓越的思想家如何擁有他們改變世界所具備的洞察力。儘管這樣的突破性想法通常都是瞬間即逝,但是潛藏其下的機制似乎有條理。根據我協助發展出來的一項理論:天才會近乎盲目地廣泛搜尋問題的解答,會追根究底柢、並且在找到最佳答案之前反覆回溯思量。如果這個理論的結果確立,我們就能開始探究天才是否能夠經由後天培育,讓嶄新構想能夠不斷出現以造福世人。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3年第138期8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