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寫里程碑/能源轉型脫碳定調,台灣如何跨過「最難關卡」?
與會規模史上最大、在全球最大產油國之一阿聯酋召開的聯合國第28屆氣候大會(COP28),為歷史寫下新篇章,正式定調脫離化石燃料的時代來臨!同時,各種氣候資金籌措也大有斬獲,合計逾851億美元。此次,COP28還達成哪些承諾,大幅推進淨零排放轉型?《遠見》有深入報導。
這無疑是一場改變遊戲規則的全球氣候峰會。2023年12月13日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8)閉幕,隨著決議出爐,《阿聯酋共識》(UAE Consensus)正式定調,宣告脫離化石燃料時代的開端!
先前各方爭執不下的「化石燃料逐步淘汰」(phase out)字眼,未出現在決議文,由「能源系統轉型脫碳」(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s in energy systems)取而代之。此舉依然締造歷史性的一刻,為歷屆氣候峰會(COP)寫下全新里程碑。
本屆大會主辦國阿聯酋(COP28 UAE)稱此次實現了典範轉移,「這是自COP21以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最雄心勃勃、最全面的談判結果!」
創紀錄!出席人數破10萬,至今規模最大的一屆
本屆氣候峰會從會前開始就備受關注。
長期觀察國際氣候議題的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回憶,過往歷屆氣候峰會,「有四、五萬人出席就算多了,這次會前聽說會達七萬人,結果實際出席破10萬人。」
根據主辦方的最終統計,本次有156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高層、22位國際組織領導人、780多位部長、500位市長、和5萬多名學生等人出席,超過10萬人參與「藍區」活動。而在「綠區」出席人數更是超過50萬人,讓COP28成為1992年該會議至今規模最大的一屆。
本屆重中之重的關鍵結論,當屬以下這段話。在首次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 GST)決議文件的第28條中「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統中擺脫化石燃料,在關鍵十年中加快行動,以在科學的基礎上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短短幾行字,被譽為「敲開終結化石燃料時代大門」的關鍵。
「可說是成功的一屆,至少最難的門檻已經跨過!」KPMG安侯永續發展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肯定,能將全球爭論近30年,最關鍵的淘汰化石燃料議題搬上檯面,並明確訂下「能源系統轉型脫碳」的新紀元決議,意義重大。
寫歷史!133國承諾轉型脫碳,全球再生能源提升至三倍
世人終歸正視起化石燃料這頭「房間裡的大象」。最終誕生這份「整合各方意見」的決議,有人形容這是「油國才能讓油國坐上談判桌」。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從「共識(Consensus)」用詞分析,本次《阿聯酋共識》(UAE Consensus)在國際公約的效力,堪稱是繼1997年《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al)、2015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後最重大的一步。
范建得拆解GST決議文第28條的話,無論是「以公正、有序和公平方式」「能源系統擺脫化石燃料」「在關鍵十年中」「科學基礎」等字眼,都是字斟句酌,背後均代表各種不同意見,關鍵字詞都存有談判空間。
他認為,對致力淘汰化石燃料的人來說,「雖不滿意,但可接受,」至少今年決議已成功挽救了化石燃料逐步淘汰(phase out)和逐步減少(phase down)兩者原本僵持不下的破局。
綜觀成果,有多項承諾與宣言。首重的就是有133國共同承諾,要逐步轉型擺脫化石燃料,將全球再生能源提升至三倍、能源效率提高至兩倍的《全球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承諾》。
「COP28確立了再生能源的關鍵地位!」台灣氣候聯盟祕書長彭啟明分析,決議文所寫「加速零排放和低排放技術的發展,包括再生能源、核能、減排和清除技術,例如碳捕獲、利用和儲存,以及低碳氫化合物生產,特別是在難以減排(hard-to-abate)的行業,」被他視為國際風向顯著轉換,沒有大力支持核能,而是把核能與CCS、氫能等技術放在一起,視為加速零排放或低排放的新技術工具。
今年已是第14度參與氣候峰會、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分析,從參與者數量到納入議題的比例,本屆可說金融業參與最高的一次。道理很簡單,待辦事項眾多,「錢從哪裡來?」讓氣候資金的討論舉足輕重。
根據COP28全球氣候融資框架領袖聲明,要實現氣候目標,全球至2030年每年要投資5至7兆美元資金來驅動經濟轉型。大會文件亦指出,發展中國家若要完成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估計2030年前的資金需求達5.8~5.9兆美元。
而對潔淨能源的投資,到2030年之前每年需要約4.3兆美元,2030至2050年則是要提高到每年5兆美元,以便實施淨零排放。
欣見的是,今年在各種氣候資金籌措,可說大有斬獲。
籌資強!總額逾800億美元,阿聯酋砸300億成立氣候融資基金
尤其11月30日會議開幕首日即宣布啟動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後來陸續獲得19國支持,讓總金額達7.92億美元。
結算至閉幕後一週,光是在大會中所提及的各項新財務承諾,合計超過851億美元。除了損失與損害基金之外,還有綠色氣候基金新增35億美元(累積總額達128億美元)、新增調適基金1.88億美元、低發展國家基金1.29億美元等。
而作為東道主的阿聯酋更宣布投入300億美元,成立全球最大的私人氣候融資基金ALTÉRRA。
本屆還有許多「第一」。像是首度訂有「健康」「貿易」的主題日;首度舉辦運輸與能源部長級會議;首次提及勞工權利和社會保障作為調適的一部分;並產生全新倡議,未來大會主席要任命一名「青年氣候倡議者」,以促進兒童和青年參與氣候行動,讓青年擁有更高層級的發言權。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觀察,氣候正義與公正轉型已成為各方談淨零政策的必備要素。許多各國部長、高階領袖代表都親自出席公正轉型會議,不再像過去是由技術官員層級代表。在會場,他也看到許多公正轉型國際合作模式的討論,甚至開始研究相關評估指標。
快改革!檢討化石燃料補貼、油水電價調整沉痾
回頭看看台灣現況,多位專家學者的共通心得都是腳步要「加快、再加快!」
儘管針對「再生能源三倍」的國際趨勢,經濟部回應提到「我國目前規劃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49.4GW,將成長為2022年3.5倍,高於COP28決議。」宣示我國走在正確路徑上,卻仍止不住外界「加速改革步調」的深切呼籲。
其中,黃正忠最為關切的是,如何處理國內對化石燃料補貼,以及油水電價調整的沉痾困境,「這是台灣最難的檻(油水電價格),國際最難都跨越了(轉型擺脫化石燃料),那台灣呢?」
黃正忠直言,對沒有一滴油、化石燃料完全仰賴進口的台灣,必須積極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的行動。
此外,他提醒,還有降低道路運輸及建築減碳兩大議題,同樣值得國內交通與經濟部門重視。
趙家緯則直言,國內現在缺乏的是明確的節能效率目標。兩年後的COP30,各國將更新國家自訂貢獻(NDC),而台灣目前2030年NDC目標為減碳23~25%,被批為太消極,「國際已在講2035年要減碳60%,是時候要回頭檢視我們2030年減碳目標了,」他強調。
拚未來!「調適」與「減緩」都重要
值得關注的另一項重點,是本屆大會制定出「阿聯酋全球氣候復原力框架」,這亦被視為重要變革,激勵各方加速並擴大調適行動,呼籲展開區域和國際合作。還提到需要增加一倍的調適資金。重要意義就是將「調適」與「減緩」放在同等地位。
過去討論全球淨零,較多落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減緩」,而隨著極端氣候災難頻繁、氣候正義等議題浮現,都讓對人類福祉至關重要的目標,如糧食、水、健康、居住、生計、自然、生物多樣性和文化,愈來愈不可輕忽,相關「調適」作為也得投注更多心力。
我國目前雖已啟動國家第三期調適方案,且《氣候變遷因應法》有納入調適專章,但仍被外界評為力道不足,「應跟上COP28,提高調適企圖心,」趙家緯說。
至於,「難減部門(hard-to-abate sectors)」,亦值得台灣關注。所謂的難減部門,涵蓋鋼鐵、石化、水泥、海空貨運等。
趙家緯觀察,國內淨零路徑未針對難減部門提出完整政策,比如運具電氣化,雖有提到公車、機車、小客車,但還沒擴及貨車、大卡車的布局,「國際在談運輸部門減碳,電動大卡車已是主流議題,」他還點出,航空、海運低碳燃料問題,國內政策討論也偏少。
訂時程!不能再畫大餅,兌現承諾才是考驗
至於,COP還有哪些「未完待續」的關鍵議題?
像是原被外界看好大致談妥的《巴黎協議》「國際碳市場」機制,實際進展並不多。對此,林子倫觀察,近年「自願性碳市場」因為碳權核定方法學、交易公正性等爭議,讓此制度受到質疑,因此大會對碳市場的討論趨向保守謹慎,有賴下屆提出更完善的機制。
展望未來,締約方在COP30舉辦前,須將農業及糧食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國家自定貢獻(NDC)報告;到2027年前,要建立對極端氣候的預警系統,2030年所有締約方要對氣候危害、氣候變遷影響,以及風險和脆弱性暴露進行最新評估。
「之前只講淨零路徑圖,可能要開始思考轉型路徑圖,」范建得主張,轉型路徑跟淨零路徑概念不盡相同,因為轉型還要加強納入很多社會經濟的因素,需要更多的公眾支持和對話。
總結來說,即便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決議已跨出大步,細節中仍帶有隱憂。像是全球52家石油公司簽署的「石油和天然氣脫碳憲章」(Oil and Gas Decarbonization Charter),承諾2050年營運脫碳,以及2030年達到淨零甲烷排放,卻未提及任何「減產」作為。
其餘許多承諾與宣言中,有的缺乏明確目標,有些缺乏中期承諾、有「畫大餅」之嫌,有些甚至沒訂時間表;「未減排(unabated)」「低效率」等字眼不夠準確,被批為留下過多灰色空間。
因此,真正的考驗在於兌現承諾。主辦方的結語如此詮釋:「我們是未來的建築師,設計一個永續的未來是我們的義務、特權、責任……,這次會議不是結束,而是加速氣候行動新時代的開始。」
成果是好與壞,將取決於其執行情況,關乎各國政府、企業、投資者、消費者等如何應對COP決議。可以確定的是,全球歷史已翻開嶄新一頁。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這無疑是一場改變遊戲規則的全球氣候峰會。2023年12月13日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8)閉幕,隨著決議出爐,《阿聯酋共識》(UAE Consensus)正式定調,宣告脫離化石燃料時代的開端!
先前各方爭執不下的「化石燃料逐步淘汰」(phase out)字眼,未出現在決議文,由「能源系統轉型脫碳」(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s in energy systems)取而代之。此舉依然締造歷史性的一刻,為歷屆氣候峰會(COP)寫下全新里程碑。
本屆大會主辦國阿聯酋(COP28 UAE)稱此次實現了典範轉移,「這是自COP21以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最雄心勃勃、最全面的談判結果!」
創紀錄!出席人數破10萬,至今規模最大的一屆
本屆氣候峰會從會前開始就備受關注。
長期觀察國際氣候議題的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林子倫回憶,過往歷屆氣候峰會,「有四、五萬人出席就算多了,這次會前聽說會達七萬人,結果實際出席破10萬人。」
根據主辦方的最終統計,本次有156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高層、22位國際組織領導人、780多位部長、500位市長、和5萬多名學生等人出席,超過10萬人參與「藍區」活動。而在「綠區」出席人數更是超過50萬人,讓COP28成為1992年該會議至今規模最大的一屆。
156國政府代表、專家、民間組織齊聚COP28,針對全球暖化共商對策,參與人數創下歷史新高。flickr by UNREDD
本屆重中之重的關鍵結論,當屬以下這段話。在首次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 GST)決議文件的第28條中「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統中擺脫化石燃料,在關鍵十年中加快行動,以在科學的基礎上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短短幾行字,被譽為「敲開終結化石燃料時代大門」的關鍵。
「可說是成功的一屆,至少最難的門檻已經跨過!」KPMG安侯永續發展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肯定,能將全球爭論近30年,最關鍵的淘汰化石燃料議題搬上檯面,並明確訂下「能源系統轉型脫碳」的新紀元決議,意義重大。
林珮萱整理
寫歷史!133國承諾轉型脫碳,全球再生能源提升至三倍
世人終歸正視起化石燃料這頭「房間裡的大象」。最終誕生這份「整合各方意見」的決議,有人形容這是「油國才能讓油國坐上談判桌」。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從「共識(Consensus)」用詞分析,本次《阿聯酋共識》(UAE Consensus)在國際公約的效力,堪稱是繼1997年《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al)、2015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後最重大的一步。
范建得拆解GST決議文第28條的話,無論是「以公正、有序和公平方式」「能源系統擺脫化石燃料」「在關鍵十年中」「科學基礎」等字眼,都是字斟句酌,背後均代表各種不同意見,關鍵字詞都存有談判空間。
他認為,對致力淘汰化石燃料的人來說,「雖不滿意,但可接受,」至少今年決議已成功挽救了化石燃料逐步淘汰(phase out)和逐步減少(phase down)兩者原本僵持不下的破局。
綜觀成果,有多項承諾與宣言。首重的就是有133國共同承諾,要逐步轉型擺脫化石燃料,將全球再生能源提升至三倍、能源效率提高至兩倍的《全球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承諾》。
「COP28確立了再生能源的關鍵地位!」台灣氣候聯盟祕書長彭啟明分析,決議文所寫「加速零排放和低排放技術的發展,包括再生能源、核能、減排和清除技術,例如碳捕獲、利用和儲存,以及低碳氫化合物生產,特別是在難以減排(hard-to-abate)的行業,」被他視為國際風向顯著轉換,沒有大力支持核能,而是把核能與CCS、氫能等技術放在一起,視為加速零排放或低排放的新技術工具。
林珮萱整理
今年已是第14度參與氣候峰會、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分析,從參與者數量到納入議題的比例,本屆可說金融業參與最高的一次。道理很簡單,待辦事項眾多,「錢從哪裡來?」讓氣候資金的討論舉足輕重。
根據COP28全球氣候融資框架領袖聲明,要實現氣候目標,全球至2030年每年要投資5至7兆美元資金來驅動經濟轉型。大會文件亦指出,發展中國家若要完成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估計2030年前的資金需求達5.8~5.9兆美元。
而對潔淨能源的投資,到2030年之前每年需要約4.3兆美元,2030至2050年則是要提高到每年5兆美元,以便實施淨零排放。
欣見的是,今年在各種氣候資金籌措,可說大有斬獲。
籌資強!總額逾800億美元,阿聯酋砸300億成立氣候融資基金
尤其11月30日會議開幕首日即宣布啟動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後來陸續獲得19國支持,讓總金額達7.92億美元。
結算至閉幕後一週,光是在大會中所提及的各項新財務承諾,合計超過851億美元。除了損失與損害基金之外,還有綠色氣候基金新增35億美元(累積總額達128億美元)、新增調適基金1.88億美元、低發展國家基金1.29億美元等。
而作為東道主的阿聯酋更宣布投入300億美元,成立全球最大的私人氣候融資基金ALTÉRRA。
林珮萱整理
本屆還有許多「第一」。像是首度訂有「健康」「貿易」的主題日;首度舉辦運輸與能源部長級會議;首次提及勞工權利和社會保障作為調適的一部分;並產生全新倡議,未來大會主席要任命一名「青年氣候倡議者」,以促進兒童和青年參與氣候行動,讓青年擁有更高層級的發言權。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觀察,氣候正義與公正轉型已成為各方談淨零政策的必備要素。許多各國部長、高階領袖代表都親自出席公正轉型會議,不再像過去是由技術官員層級代表。在會場,他也看到許多公正轉型國際合作模式的討論,甚至開始研究相關評估指標。
快改革!檢討化石燃料補貼、油水電價調整沉痾
回頭看看台灣現況,多位專家學者的共通心得都是腳步要「加快、再加快!」
儘管針對「再生能源三倍」的國際趨勢,經濟部回應提到「我國目前規劃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49.4GW,將成長為2022年3.5倍,高於COP28決議。」宣示我國走在正確路徑上,卻仍止不住外界「加速改革步調」的深切呼籲。
其中,黃正忠最為關切的是,如何處理國內對化石燃料補貼,以及油水電價調整的沉痾困境,「這是台灣最難的檻(油水電價格),國際最難都跨越了(轉型擺脫化石燃料),那台灣呢?」
黃正忠直言,對沒有一滴油、化石燃料完全仰賴進口的台灣,必須積極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的行動。
此外,他提醒,還有降低道路運輸及建築減碳兩大議題,同樣值得國內交通與經濟部門重視。
趙家緯則直言,國內現在缺乏的是明確的節能效率目標。兩年後的COP30,各國將更新國家自訂貢獻(NDC),而台灣目前2030年NDC目標為減碳23~25%,被批為太消極,「國際已在講2035年要減碳60%,是時候要回頭檢視我們2030年減碳目標了,」他強調。
COP28會中達成共識,承諾進行能源系統轉型,脫離化石燃料。unsplash by Daniel Moqvist
拚未來!「調適」與「減緩」都重要
值得關注的另一項重點,是本屆大會制定出「阿聯酋全球氣候復原力框架」,這亦被視為重要變革,激勵各方加速並擴大調適行動,呼籲展開區域和國際合作。還提到需要增加一倍的調適資金。重要意義就是將「調適」與「減緩」放在同等地位。
過去討論全球淨零,較多落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減緩」,而隨著極端氣候災難頻繁、氣候正義等議題浮現,都讓對人類福祉至關重要的目標,如糧食、水、健康、居住、生計、自然、生物多樣性和文化,愈來愈不可輕忽,相關「調適」作為也得投注更多心力。
我國目前雖已啟動國家第三期調適方案,且《氣候變遷因應法》有納入調適專章,但仍被外界評為力道不足,「應跟上COP28,提高調適企圖心,」趙家緯說。
至於,「難減部門(hard-to-abate sectors)」,亦值得台灣關注。所謂的難減部門,涵蓋鋼鐵、石化、水泥、海空貨運等。
趙家緯觀察,國內淨零路徑未針對難減部門提出完整政策,比如運具電氣化,雖有提到公車、機車、小客車,但還沒擴及貨車、大卡車的布局,「國際在談運輸部門減碳,電動大卡車已是主流議題,」他還點出,航空、海運低碳燃料問題,國內政策討論也偏少。
訂時程!不能再畫大餅,兌現承諾才是考驗
至於,COP還有哪些「未完待續」的關鍵議題?
像是原被外界看好大致談妥的《巴黎協議》「國際碳市場」機制,實際進展並不多。對此,林子倫觀察,近年「自願性碳市場」因為碳權核定方法學、交易公正性等爭議,讓此制度受到質疑,因此大會對碳市場的討論趨向保守謹慎,有賴下屆提出更完善的機制。
展望未來,締約方在COP30舉辦前,須將農業及糧食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國家自定貢獻(NDC)報告;到2027年前,要建立對極端氣候的預警系統,2030年所有締約方要對氣候危害、氣候變遷影響,以及風險和脆弱性暴露進行最新評估。
「之前只講淨零路徑圖,可能要開始思考轉型路徑圖,」范建得主張,轉型路徑跟淨零路徑概念不盡相同,因為轉型還要加強納入很多社會經濟的因素,需要更多的公眾支持和對話。
總結來說,即便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決議已跨出大步,細節中仍帶有隱憂。像是全球52家石油公司簽署的「石油和天然氣脫碳憲章」(Oil and Gas Decarbonization Charter),承諾2050年營運脫碳,以及2030年達到淨零甲烷排放,卻未提及任何「減產」作為。
其餘許多承諾與宣言中,有的缺乏明確目標,有些缺乏中期承諾、有「畫大餅」之嫌,有些甚至沒訂時間表;「未減排(unabated)」「低效率」等字眼不夠準確,被批為留下過多灰色空間。
因此,真正的考驗在於兌現承諾。主辦方的結語如此詮釋:「我們是未來的建築師,設計一個永續的未來是我們的義務、特權、責任……,這次會議不是結束,而是加速氣候行動新時代的開始。」
成果是好與壞,將取決於其執行情況,關乎各國政府、企業、投資者、消費者等如何應對COP決議。可以確定的是,全球歷史已翻開嶄新一頁。
COP28將全球爭論近30年,最關鍵的淘汰化石燃料議題搬上檯面,並明確訂下「能源系統轉型脫碳」的新紀元決議,意義重大。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