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桂冠】石黑一雄 安撫人心的巨人

現年六十二歲的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桂冠殊榮。
瑞典皇家學院正式公布後,石黑接受記者採訪時自謙地表示,他似乎還不夠資深到可以於此刻獲獎。有些評論員也認為,致力解放殖民運動且主張創造真正屬於非洲文化的肯亞作家恩古吉.瓦.提昂戈(Ngũgĩ wa Thiong'o),才更應該是今年的大獎得主。

出於想像的故鄉場景

雖稱不上眾望所歸,石黑一雄於此刻得獎仍是實至名歸,因為他已毋庸置疑是當代最受歡迎的英文小說家之一。戰後於日本長崎出生,五歲時,從事海洋研究的父親受英國政府之邀舉家遷徙英國進行相關研究。原先只打算短暫停留,但在父親於薩里大學(U. Surrey)申請到海洋學研究教職後,石黑一雄就展開在英國的移民生活。
和大多數戰後移民歐美的亞裔父母一樣,石黑的父母不希望他忘本,所以刻意請親戚定期從日本寄來漫畫書或報章雜誌當作他的課外讀物。石黑本人直到一九八九年才回到故鄉日本,這也解釋為何他在談到《群山淡景》(一九八二)與《浮世畫家》(一九八六)兩部以日本長崎為主要場景的小說時,會直接告訴訪者,他筆下的日本完全是出於個人想像,並不是真實日本社會的側寫。他只是透過歷史書籍以及個人記憶勾勒他對日本的印象,藉原爆受災地長崎來提醒世人,戰爭的本質是相互殘殺,面對戰爭,沒有一方是絕對的贏家,否認戰爭暴行只是一種自我欺騙的逃避。
不過他的初試啼聲之作,並未能如預期引起大多數日本讀者的共鳴,甚至指責多於肯定,理由總不外乎是,石黑設定日本為故事場景只是滿足了歐美人士對東方的想像,他並不是想藉日裔背景為東西文化建立橋樑,而他筆下的日本人毫無分由地自殺,也是一種對日本的刻板印象。
從小旅英的石黑一雄,強調他筆下的日本社會是想像並非紀實類。翻攝自維基
相反的,以英文為母語的讀者大多認為,石黑的日本二戰故事幫助他們理解日本的民族性,以及日本如何面對軍國主義的挫敗與難堪。
這些解讀明顯有各自立場。石黑一雄自許是「國際作家」,因為他的移居英國不是政治流放或難民遷徙,而是一種自由意志的選擇。在英國的日本家庭長大的族裔背景,將他的寫作視角放眼國際,雖然以英文創作,但他在下筆時總會考慮到,他的修辭與句法是否能讓作品順利翻譯成多國語言,以引起更多讀者共鳴。
在此使命之下,石黑一雄的第三部小說《長日將盡》將場景轉回二戰後的英國,帶領習慣閱讀他以英文創作日本故事的讀者進入英國管家傳統。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97期〉http://goo.gl/1zwk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