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永續並肩而騎 下一輪的智慧電輔車盛世

阿公騎的老鐵馬,媽媽到市場買菜的菜籃車,學生時代通勤用的變速車,一卡皮箱就能帶出國的小折,探索速度極限的三鐵車……不管時代如何更迭,自行車永不退流行。這回,搭上電池科技及人工智慧的新技術,問世超過200年的自行車,將迎來前所未有的重大銳變。

回顧剛走過的世紀大疫,自行車產業是在百業蕭條的環境下,逆勢成長的少數,這樣的表現,透露出它作為民生基本所需的特質。不同於許多傳產的日暮黃昏,自行車產業仍欣欣向榮,尤其,在淨零碳排的大趨勢下,低汙染、低碳排的自行車,將在未來交通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蘇聖雄說,YouBike的車設計不計成本,為的就是為民眾打造出一輛真正屬於「你的車」。


綠色交通的最後一哩路

向來以「自行車王國」享譽國際的台灣,2022年自行車產業產值超過新台幣2,000億,在全球市場坐二望一。雖說,受限於氣候的悶熱多雨,台灣不比歐洲、日本,已發展出深厚的自行車通勤文化,但有強大的產業作靠山的台灣,在公共自行車領域的發展稱得上有聲有色。
好比如,被認為是自行車產業盛會的「全球自行車城市大會」,向來由知名度高、在公共自行車領域具貢獻性的城市主辦。台北在2016年成為亞洲地區第一個主辦國,可以見得,台灣的公共自行車網絡,至少完成了初步階段的建置。
在邁向低碳生活的未來,自行車被視為綠色交通裡的最後一哩路,「火車、捷運就像主動脈;公車是大小動脈;至於公共自行車,是微血管。」微笑單車公司經營本部協理蘇聖雄的一席話,為我們清楚定義了不同運具扮演的角色。
在台灣,幾乎與公共自行車劃上等號的YouBike,因穩定的服務品質,推動了公共自行車的普及化。因YouBike的母公司即為台灣自行車產業龍頭的巨大集團,如此背景讓YouBike成為了極少數能從設計、開發、製造、營運「一條龍」經營的公共自行車廠商。
蘇聖雄強調,巨大成立YouBike的初心,是了推廣自行車的騎行文化,營利是次要。為了讓「非專業」的一般民眾也能在短短的騎乘過程中享受到樂趣,又能保障其安全,從設計、用料上,YouBike不計成本。能夠托住手掌底部的肉球型把手、直覺式使用旋轉式車鈴與三段變速、穩定性更高的羅拉煞車、高強度停車架……等,都有其考究。
YouBike車身使用的零組件,不乏執產業牛耳的台灣之光。如:成本為一般鍊條的數倍,由全球最大鏈條廠商「桂盟」生產的鏈條;由Tesla汽車椅墊製造商「維樂」生產,強調一體成型、透氣的椅墊;以及「建大」生產的輪胎,配方及製程都經過客製化調整,並額外加印反光輪圈。
集結了台灣自行車產業各大強棒的YouBike,造價不菲,足以稱它是公共自行車界裡的勞斯萊斯。

民眾借用YouBike,可利用App了解各別場站的自行車數量,也可以看見每台電輔車的蓄電量,依個人需求選擇合適的車。


電輔車市場崛起

科技推動著產業向前,能藉由電力輸出提供輔助動力的電動輔助自行車(又稱e-bike)堂皇問世,為產業揭開了新局。
雖說,電輔車並不是新鮮事。1989年,YAMAHA就曾嘗試在車身上加入電池、馬達與傳動系統,然當時的技術未臻成熟,受限於電池蓄電量太低、體積過大等問題,產品未能市場化。直到2015年以後,德國Bosch與日本Shimano紛紛推出最新的電機系統,加上高齡化社會以降,以及疫情促使個人運具的市場需求提高,全球電輔車市場一飛衝天。
2022年起,全球自行車市場電輔車的銷售金額已超過傳統自行車。台灣自行車市場外銷比重超過七成,工研院「IEK產業情報網」亦預測,2025年,台灣電輔車的出口數量將正式超過傳統自行車,電輔車大勢來襲,「現在的自行車不帶電,簡直都不能稱作是車了。」太平洋自行車董事長林鳴皋不無誇張地說。
太平洋自行車成立於1980年,作為第二代接班人,林鳴皋提出市場的長期觀察:「近半世紀以來,自行車市場的主要銷售對象,都以有騎車習慣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為主,然這一輩的人口也逐漸邁向高齡。」能夠適度給予助力的電輔車,兼顧休閒、運動效果,雖然銷售價格較傳統自行車高,長久來看,仍是銀髮族購車的上上之選。
在台灣,自行車被視休閒運動。台灣電動智能自行車協會祕書長蘇雍翔也分享,對專業車友來說,雖然減輕體能負擔的電輔車未必是首選,但近年,也有不少車友流行購買電輔車給太太或小孩,「如此一來,終於可以實現一家人騎車旅行的夢想。」
可以見得,電輔車在不同年齡、族群都具有相當的市場潛力,有機會把市場的餅做大。蘇聖雄提出另一項頗具說服力的證據:以有購置電輔車作為公共自行車的台中為例,傳統自行車的平均周轉率每日約在4~5人次之譜,而電輔車的周轉率落在每日6~7人次。傳統自行車的周轉率並未因電輔車的加入而下滑,「顯而易見,電輔車確實有吸引到更多的民眾願意騎車。」蘇聖雄說。

蘇雍翔看好台灣自行車產業的未來。


關鍵都在「輔」字上

然而,自行車隸屬於機械工程範疇,電輔車另外結合電機、電子,包含電子控制、電池製作、馬達生產、程式撰寫等細節製程,橫跨兩種領域,「根本不能說是跨界,是根本不同界啊。」林鳴皋表示。
對電輔車而言,動力輸出原理其實不難,難就難在如何能適時、適量,這也是電輔車與電動摩托車的最大不同,「雖然兩種產品都有電力驅動,但運作的邏輯完全不一樣。」林鳴皋認為。
騎電動機車相對單純,騎乘者轉動手催動油門,以此控制行進速度;電輔車強調以雙腳踩踏作為前進的主力,智慧助力系統額外供應的動力只是「輔助」。
來到中部科學園區,巨大集團全球總部旁的YouBike場站,我們跳上電輔車試乘。雙腳踩踏向前,輔助動力的加入既隱微又服貼,存在感若有似無,但爬上陡坡的舉重若輕,令人耳目一新。
運作的關鍵,就在「輔」字上頭。「不管騎乘者在哪個時刻加速,輔助力量的進入,騎行的體驗仍舊平滑、順暢,不會有突兀的暴衝感。」蘇雍翔如此定義了「好的電輔車」。
但沒有人為的操控,這又是怎麼辦到的?「一輛電輔車至少需要三個主要參數:速度、扭力與迴轉數。」林鳴皋解釋了輔力輸出的基本原理。
對於電腦而言,這些參數各具意義。騎乘時,扭力忽然變大、速度變慢,代表騎乘者踩得更費力、速度卻更慢,也許是因為體力下降,也可能是因為在爬坡,可以輸出更多電力予以輔助。反之,若扭力瞬間變小、速度加快,可能恰好在下坡,輸出力量就會相應減少,保障騎乘者的安全。
此一「人因工程」,涉及電腦對人類行為的解讀,是每家自行車業者關鍵性的know-how。

林鳴皋率領的太平洋自行車廠,規模雖小,但設計實力堅實。


智慧領騎未來

除了讓騎乘者更輕省,結合了人工智慧的自行車開啟了自行車新的想像維度。好比如,高階電輔車可以細部設定「省電」、「一般」、「高速」等模式,騎乘者再依照個人需求調整,如:利用「省電」模式進行體能鍛鍊;或者考量到電池的續航力有限,依照騎行路徑調整,先以省電模式「配速」,免得到中後段電力用罄等。
「在需要的時候,它才會出來幫助你。能夠了解人性,這就是電輔車與電動摩托車的最大差別。」林鳴皋一言以蔽之。
更有甚者,電輔車還可以透過App與智慧型手機連結,載記騎手在特定路段使用的力氣、時間。或者搭配自行車把手或健身手環等裝置,記錄騎乘者的脈搏、心律、血壓等生理數據,藉此打造出一套詳盡的個人體能記錄。
另外,「『智慧』兩個字,不只包括車輛本身,也可以延伸到後台管理系統。」蘇聖雄由公共自行車的角度補充。公共自行車的管理,結合了物聯網,車隊佈署、車輛調度,都比過往更為聰明且有效率。以YouBike來說,每一場站需要運補的數量、運補的途程規劃、電輔車的電池更換等,調度員利用調度卡車上必備的平板電腦,就可以透過後台管理系統掌握;加上大數據的累積,還能搶先在尖峰時段前到特定場站先行補車。
更別說,在碳排必須斤斤計較的未來,每騎一公里可以減掉多少碳?都必須仰賴電輔車記錄下的路線、距離、時間,才能進一步計算。
自行車產業前景方興未艾,「你知道嗎,自行車是不需要做廣告的。」林鳴皋篤實且樂觀地說。這項古老卻又永遠被人們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市場潛力深不可測。電輔車的鵲起,更吸引不少電子廠爭相投入,加入戰局,好比達方電子所創的「BESV」,從日本一路紅回台灣,邑昇實業也推出品牌「DOSUN」。
無庸置疑,下一輪是智慧電輔車市場的盛世,雖說市場變化莫測,但可以確定,擁有自行車、電子等產業立基優勢的台灣,必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