捎來一片異國的風光 童里繪本洋行、信鴿法國書店

台灣是華文世界文藝思潮的重鎮,有外籍旅客讚譽,在台灣,除指標性的連鎖書店如誠品,更有各式各樣、存在於台灣各地的獨立書店,它們除了販售書籍,更以書店為媒介,舉辦講座、展演等活動,活動現場,講者與聽眾,立場平等,分享想法,彼此聆聽,相互辯證,尤其首善之都台北,儼然如巴黎左岸,處處、隨時,都是引人加入,川流不息的文化盛宴。

在這之中,因為有少數的外文書店存在,閱讀、逛書店,可以不再囿限於華文圈讀者。

童里是林幸萩打造出的「夢想時光之家」。

因為同(童)理,眾生(聲)平等

「『童里』,是『同理』的意思。」有讀者說。
開在潮州街上的童里繪本洋行,是台灣坊間少見,主打外文繪本的獨立書店。個性小店有著淨白的矮櫃與溫馨的木裝,若從外頭打量,乍看下還真不知道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我是故意的。」書店主理人林幸萩說。
沒有頂天立地的書架,也沒有汗牛充棟的紙本,與其說是書店,更像一家藝廊。其中一面牆,掛著一幅幅繪本原畫,另一側的空間,展出繪本創作的原件紙偶。店中的書本本精挑細選,慎重且端正地平放在架上,得到藝術品等級的悉心照料。
然而,也像是刻意獨排眾議似的,雖然以繪本為主力,店內卻沒有任何一本刻意標榜兒童教養、生活知識的書存在。
選書以歐陸繪本為大宗,最多的是法國出版品,但義大利、波蘭、葡萄牙,甚至是台灣、韓國、日本的作品也時有可見,其中甚至不乏由藝術家獨立出版,在國外也罕見的珍品。而所有的外語書,竟都體貼地附上了書店團隊用心撰寫的書介與中文翻譯,並根據其主題、類型,有邏輯地並陳排放。
如此與「眾」不同,但又強調眾聲(生)平等的童里,在國外繪本圈也小有名氣,是許多南部讀者北上,或者國外讀者來台時,會特地指名前往的景點。

店內沒有汗牛充棟的紙本,每本繪本都平放,展示出繽紛的書封。

接納與眾不同的溫柔

聽林幸萩侃侃談起進入書業的原委,可以依稀理解,童里經營模式的由來。
1999年,從淡江法文系畢業的她,即進入信鴿法國書店工作,經歷過書店從草創到站穩腳步,在法籍老闆施蘭芳的信賴之下,舉凡書店的營運與管理、跨國的廠商開發與採購、會計、官網後台的建置、活動、策展等工作,都在這裡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
想法獨特,說話直率的林幸萩,談起前老闆,語氣仍不無懷念。她說,因為施蘭芳對她的包容,讓個性有稜有角的她,頭一回體會到從未有過的自在。
這一份溫柔,像一顆種子。直到2016年,她決定自立門戶。因為喜歡視覺藝術,但又不放棄與大眾對話的可能,讓她決定將書店產品鎖定在敘事性高,也更具親和力的繪本上。
多年來與國外出版社、創作者互動的歷練,也讓她擁有足夠豐富的口袋名單,能夠排除掉主流大宗的童書,萬中選一地挑出那些藝術性、文學性、哲學性較高的小眾產品。
聽林幸萩熱情洋溢地說起每一本繪本的美麗之所在,會真確感受到選書背後柔軟的初衷。如法國插畫家David Sala重新詮釋的經典童話《美女與野獸》,高規格的燙金印刷,與克林姆風格的華麗畫風相得益彰。或者是知名法籍繪本作家Rébecca Dautremer的《滴答滴答,正午的戀人絮語》,有著令人屏息的精緻雷雕印刷,搭配猶如紙上影展鋪展開來的愛情故事。或者是如同在手帳上信手塗鴉,因其天馬行空的內容,在疫情期間反倒熱銷的Olivier Grenson的《孤獨的游泳者:2020歇斯底里之年的旅程》等等。
舉凡色彩、裝幀、設計,能夠登上童里書架的書,各個都有獨到之處,「我喜歡不一樣,因為每個人,本來都是不一樣的。」林幸萩說。當年曾被盡情接納的溫柔,如今長成為能為他人遮蔭的大樹,為讀者與創作者打造出一處名為「夢想時光」的美麗空間。

讓「書店走出去」的信鴿團隊。

法語圈人士的台灣基地

林幸萩口中的法籍前老闆施蘭芳,是台灣第一家,同時也是唯一一家法文綜合性書店,信鴿法國書店的創辦人。
從明信片「信鴿郵卡」起家的書店,如今座落在台北松江路的巷子裡。書店中旋轉架上仍陳列著當年推出的造型明信片,包含燒餅油條、木屐、鞭炮、中正紀念堂等台灣經典意象,令人發出會心一笑。
那是來自藝術大國的施蘭芳的別出心裁。過去在巴黎第七大學任教,在1979年受邀來台灣大學,在通訊仍未發達的年代,居住異鄉的她因為想寄明信片給家人,卻發現市面上的產品選擇相當少,1989年,索性成立「信鴿郵卡」,自行發行台灣特色的明信片產品,由於大受歡迎,日後,也曾協助故宮推出各種造型明信片。
在信鴿書店任職超過25年的孫美麗,娓娓道來書店不同時期的面貌。若說信鴿郵卡,是「信鴿1.0」的草創期;那麼,落腳北美館,主要販售藝術類書籍、藝術精品,是有著書店雛形的「信鴿2.0」;1999年,因施蘭芳希望更全面性地服務台灣法語圈人士,將書店進一步擴大,並委由其伴侶、服裝設計師洪麗芬進行室內設計,而成今日綜合性書店的樣貌,是「信鴿3.0」。
如今,當我們踏入信鴿書店,樸實又典麗的空間,上萬本的書籍,依語言學習、文學小說、社會科學、藝術、生活、漫畫、童書繪本等類型劃分,密密實實地安放在架上。
回首旅遊、資訊未發達的年代,這樣一家法文書店的存在,是在台的法語圈人士(包括法國、比利時、加拿大、海地等國家)重要的活動據點,在這裡,異鄉人可以回歸母語的舒適圈,用熟悉的語言瀏覽所需的訊息。對於台灣人而言,這裡則是可以獲取法國第一手訊息的祕密花園,除了法文書,還有包含獨家代理自羅浮宮的法國版畫、藝術海報等產品,店裡也會定期舉辦法國美食、十字繡、鵝毛筆、甚至是法語說故事等坊間少見的專業講座活動。
由於深具其專業度,信鴿在2013年起獲法國文化部國家圖書中心(CNL)認證為「法語指標性書店」,躋身全球200多家法語指標書店,至今仍是台灣獲認證的唯一一家。

信鴿法國書店獲法國文化部國家圖書中心(CNL)認證為「法語指標性書店」。

走出去的書店

施蘭芳在台灣定居超過30年,根據長年與其共事的信鴿店員口述,對於異地生活適應良好,相當喜愛台灣的她,常能發現台、法的共通之處。她欣賞台灣人與法國人都有的庶民活力與變通能力,也能從兩邊的美食文化,如臭豆腐與法國乳酪、豬血糕與法國血腸、台灣內臟料理與鵝肝發現彼此的共通點。
總是不遺餘力促成兩國交流的施蘭芳,除了開書店,還曾經在華視主持法語教學節目《夥伴們!來學法文!》,因其貢獻良多,2010年獲得法國文化部頒發「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雖然也在同年度,施蘭芳因病辭世,書店因此轉由洪麗芬經營,但猶若承繼了施蘭芳的意志,信鴿推動台法交流的任務並未因此停下。
經過數十年的經驗累積,讓信鴿的核心團隊猶如變形金剛的靈活,除了基本的書籍零售與代訂,店內也曾舉辦高行健、吳明益、夏曼‧藍波安等名家講座,並安排了法語逐步口譯,吸引法語讀者參與。團隊也嘗試「走出書店」,借地利之便,在鄰近的伊通公園舉辦曬書節、播放法語發音的台灣電影。出於對法文圖書的熟悉,受圖書館等民間單位委託,提供法文書的採購、策展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信鴿從中協作與支援,每年一度的台北國際書展,法國館已有四度躍升為主題國,在團隊費心安排之下,曾邀請法國國寶級的羅浮宮銅版畫印刷來到現場;或引進代表頂級裝幀工藝,有著「書界愛馬仕」之稱七星文庫;也曾展出蘇格蘭攝影家John Thomson,在1871年來台時拍攝的珍貴早期影像。
施蘭芳對於台、法都寄予的深深情感,就有如一陣清風,讓信鴿足以展開翅膀,讓台灣稍來一片法國的訊息,也把台灣帶到遙遠的法國。

給法語讀者的台灣讀本
信鴿書店內,其中一座書架擺放著不少台灣書的法文版本,「是許多法語讀者、法國官員都會駐足瀏覽的地方。」店員孫祥珊分享。哪些作品尤其受到法語讀者的歡迎?

台灣文學
白先勇的《台北人》;吳明益的第一本法文版作品《睡眠的航線》、獲得法國島嶼文學獎的《複眼人》,及《天橋上的魔術師》;陳思宏的《鬼地方》;夏曼‧藍波安的《大海之眼》;或如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劇本,均是有法文版本的文學代表作。

台灣文史、社科、語言學習
出於對台灣的關注,關乎台灣文史、社科方面的書籍尤其熱銷。如歷史學家李筱峰撰寫,上溯史前時期的《快讀台灣史》。曾留法的彭明敏的回憶錄《自由的滋味》。還有來自法國、入籍台灣的公視外景節目主持人吉雷米(Rémy Gils)編寫的台語、阿美族語、布農族語教材,是想學母語的外籍人士必讀的作品。

圖文書
視覺影像大行其道的年代,描繪台灣街邊風景,鄭開翔的《街屋台灣》;記錄台灣旅遊見聞,法國漫畫家郭龍的《製造台灣》;鄭問的《刺客列傳》;獲法國「吉美亞洲文學獎」的《來自清水的孩子》等作品,均受法語讀者喜愛,也是不少法籍官員造訪書店時會選擇帶走的另類「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