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台灣地景文學 眺望世界的文化窗景

文學是國家風景的一扇窗,透過彼得.梅爾的《山居歲月》,我們認識了南法普羅旺斯小鎮上的市井日常。閱讀維卡斯.史瓦盧普的小說《Q&A》,描繪印度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圖像。一字一字地啃讀完《百年孤寂》,寄寓拉丁美洲歷史社會的縮影;甚或是J.K.羅琳的《哈利波特》,寫的雖是魔法世界,卻在字裡行間刻畫英國人個性自恃、古怪和冷冷的幽默感。

文字是許多人旅行他國的方式之一,作家是那長袖善舞的說書人,為我們親身形容那五感所觸及的一切,解密藏在時間裡未能言說的故事,而「台灣」是近年閱讀裡的「旅遊」勝地。

華裔作家楊小娜以台灣二二八事件為基底創作的《綠島》,全球最大出版商企鵝藍燈書屋將其選為One World, One Book的全球推薦書。(林旻萱攝)

台灣成為國際的關鍵字

2016年,由美國重量級的文學出版社Knopf出版的《綠島》,是華裔作家楊小娜以英語寫成,以台灣二二八事件為基底的創作,描述事件的倖存者如何走過白色恐怖的傷痛,藉此帶出台灣從日治至今日追求自由與民主的掙扎與命運。此書在美國的台裔社群和文壇獲得好評,全球最大出版商企鵝藍燈書屋甚至將其選為One World, One Book 的全球推薦書。
2019年由鏡文學出版的《鬼地方》是旅德作家陳思宏以家鄉彰化永靖為本的小說,以多人共敘的筆法,淋漓盡致地處理家族創傷、小鎮秘密和時代枷鎖等主題。文本裡的「氣口」(台語),和那充滿陳思宏個人風格的遣詞用字,雖然不好翻譯,但是由翻譯過吳明益《複眼人》、《單車失竊記》,長年在台灣、香港任教的加拿大籍石岱崙(Darryl Sterk)操刀,文字中的台味道地且藏有驚喜。
版權經紀人譚光磊以《鬼地方》類比電影導演大衛.林區的電視影集《雙峰》,向國際版權人推薦,旋即引起迴響。在疫情期間,談成了國際英文版,是陳思宏第一本外譯的作品,由義大利暨英國獨立出版社Europa Editions取得,至今更售出希臘文、波蘭文、泰文、韓文、日文、義大利文、越南文、芬蘭文、德文、法文及烏克蘭文共計12種語文版權。2022年登上美國《紐約時報》秋季書單,入選美國《圖書館雜誌》2022年世界文學年度十大好書,2023年登上法國《世界報》(Le Monde)文學評論專刊,打開了國際讀者對台灣的認識。

《綠島》上的國族創傷

寫下《綠島》一書的楊小娜,是台美混血,20多歲時才第一次踏上台灣。在台北遊逛時,剛好遇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出柯喬治(George Henry Kerr,美國歷史學者、外交官,《被出賣的台灣》作者)特展,內容關乎1947年發生在台灣的二二八事件。
1976年出生的楊小娜其實未曾經歷過那段歲月,但她說道:「1999年,當我第一次知道二二八事件時,我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但感到非常震驚。我想,如果我,一個台裔美國人不知道,那麼其他人也一定不知道,而這似乎是一個值得分享的重要故事。」這也成了她下筆的動機。
故事主角是在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日誕生的女子,當晚的事件,成為台灣社會長久的噤聲,也是女主角家族無法撫平的傷口。父親受牽連失蹤,十年後,再回到家,但是「家」不一樣了,父親壞掉了,回來的是一位抑鬱寡言的父親,周邊還有特務份子無時的監視,這些年來家中的每位成員如何度日?女主角後來遠嫁美國,卻沒料到丈夫在美國也投入黨外運動,再一次重複的歷史,「她」會如何行動?

《綠島》書名有多重含意,它既指涉昔日囚禁政治犯的所在,也是婆娑之島台灣;但在戒嚴時期,島嶼本身也成為一座監獄。(林格立攝)

《鬼地方》家族的鬼話連篇

《鬼地方》述說發生在台灣彰化永靖鄉下大家庭的故事。以家族九人輪番切換的視角,喋喋不休地說著家族的秘密。
故事開場,在德國殺人服完刑的小弟回國了,面對那些剪不斷的家族糾結、性別的侵壓,夾雜著鄉野傳奇的耳語、政商勾結、同志情慾的交織;藏在故事底下的伏流是從傳統社會快速推進到重商的資本主義網絡,政治上亦經歷了白色恐怖到解嚴。
陳思宏的筆十分懂得如何和讀者玩耍,敘事充斥著魔幻、荒誕、懸疑、殘酷、羞恥的謎團,吊著讀者的好奇,到最後才解謎的真相大白。《紐約時報》的書評形容:「《鬼地方》就像一個滿到不行的行李箱。」並讚譽他有技巧地處理了這團「混亂」。台灣大學台文所副教授兼所長張文薰則評論道:「『夏日三部曲』(包含《樓上的好人》、《佛羅里達變形記》)在提煉台灣城鎮意象層次上,翻新了台灣鄉土文學的論述能量。」

陳思宏沒想過《鬼地方》會帶他到這麼多地方去,圖為陳思宏在德州圖書節,以及在日本、法國與讀者互動的場景。 (陳思宏提供)

文字裡的台灣風情

《鬼地方》一開場就寫台灣的夏天,陳思宏玩笑說:「我對於台灣鄉下很熱的夏天,有很多很多的壞話想講。」他用嘲諷、玩笑、誇飾又哀傷的文字,寫燒著漫天金紙、熱到會烤死人的中元節,寫著小鎮種種好大喜功的不合時宜,描繪那暴發戶般、與周邊不搭嘎的白宮建築;小鎮的流言蜚語透過耳語傳播,越描越黑,是人話?鬼話?真假難辨。脫衣舞女、中元節、同志A片、城腳媽宮的露天電影院、道士作法,活像是魔幻世界的場景設定,誇張的形容堆疊,讓故事飽滿而外溢。台灣人看來會有種親切的熟悉,外國友人會好奇想來一探「台灣」。
翻開《綠島》,二二八事件發生的當下,那屬於島嶼的潮濕悶熱,在字裡行間來得兇猛。
楊小娜解釋,她居住的夏威夷,本身就濕熱,但即便如此,她仍難以忘卻當初踏上台灣時,身體感觸到的燠熱,這成為她創作時身體與情感上的連結,也被寫進小說裡,「台灣的氣候在小說裡很是重要,如此的躁鬱加重了監獄中壓抑的氛圍,這些感官細節的描述,都有助強化讀者融入文本中。」
她再聊起台灣的印象,台中是她母親的故鄉,來台灣之前,她從未在大都市生活,因此城市的喧囂對她來說是新鮮的,她買了一輛腳踏車,騎遍台中大街小巷;從作家的眼觀察,「我被城鎮裡歷史的層次震撼了,你可以看到多個時代同時存在,這是我在加州未曾經歷過的。因此,我試圖在《綠島》書中抓住這種感覺。」
《綠島》從醞釀到完成,花了14年的時間,楊小娜為此學習中文,閱讀學術文獻、觀看老電影,訪談事件的遺族;也翻閱舊照片以捕捉書面紀錄中不會涵蓋的小細節,深度的功課,讓字裡行間填充了時代的細節,厚描出時代的台灣風景。《洛杉磯時報》評論道:「楊小娜對台灣的描繪令人膽寒,說服力十足,等於是向台灣史上不完美的倖存者致敬。」

彰化永靖荒廢的游泳池也成為觀光景點,還有日本讀者不遠千里到此尋找書中場景。(林旻萱攝)

和讀者的連結

我們探問,一本寫台灣二二八事件的英文小說,何以會在美國獲得回響?在大學教授創意寫作的楊小娜解釋:「閱讀小說時,讀者首先會試著與角色建立聯繫。書中提及的家庭責任、個人與政治之間的主題,以及艱難的父女關係,能讓讀者產生共鳴;政治則為故事增添了背景。」楊小娜從讀者端得到回饋,也佐證了她的論點,「許多國家都有複雜的歷史,他們也在故事中看到了相似的背景,對他們來說,台灣的故事實際上更貼近他們的心靈。」 許多第一代台美人買了書送給孩子們,希望成為和孩子溝通的橋梁,跨越語言鴻溝,並公開談論台灣的歷史。
創作時的楊小娜,揣想著讀者的多重樣態,一些是那些不了解台灣的人,能藉由小說更熟悉台灣,如此建立起的熟悉感可引起對於當代台灣處境的關注和關心;另外,「我還想向那些經歷過這二二八事件的人致敬,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故事被印刷出來,知道這段經歷會被記住和尊重。」
陳思宏則特別提起在越南與讀者互動的經驗,來到了越南河內宣傳的他,意外得知《鬼地方》成為出版社的年度暢銷書,出版社還順勢買下了《樓上的好人》的越語版權。他看到分享會場裡人坐得滿滿的,讀者群很年輕,他們的反應更是陳思宏在其他國家沒感受過的巨大。「可能因為他們是熱帶國家,讀者給我的回饋非常、非常熱情。」
日文版的鬼地方被翻譯成《亡靈の地》,到日本分享,他說起日本讀者的拘謹有禮,但他私下收到日本讀者的私訊,想去拜訪小說裡的永靖,他簡要的回覆如何從高鐵轉台鐵的區間車,老夫妻真的去拜訪了書裡的場景,荒廢的游泳池、播放露天電影的城腳媽廣場等。這藉由文學產生的國家、地方連結,真的發生了。
《鬼地方》韓文版、芬蘭文版已經付梓,今年還有德語版、烏克蘭文版將出版,「我從沒想過一本書會帶我到這麼多地方去」,但《鬼地方》真的辦到了。

黑暗但透著希望的光

《綠島》一書刻意以「她」代稱主角,沒有為她安上姓名,楊小娜直言,這直覺上是正確的,「她可以是經歷過台灣歷史上重大事件的『任何一名女性』,符合特定人群的社會學特徵。沒有名字,她是既具體又普遍的。」她如此解釋。
「儘管這本書很黑暗,但它終究傳遞了希望的訊息。」20多年來,她觀察到台灣歷史的黑暗部分,被多方面的討論,更多的書籍撰述、口述歷史紀錄和政府認可,讓大家得以知道事件的更多面向,她引用了馬丁.路德.金恩所說:「道德宇宙的弧線很長,但它會趨向正義。」而台灣的發展軌跡就是一個例子。

台灣是自由的國度,能自在地發聲,同志文學是台灣特別的文學風景。(林旻萱攝)

自由的國度,自在的發聲

從不諱言自己同志身分的陳思宏說道:「台灣的同志書寫跟性別書寫,的確是亞洲文學各個派系裡面很特別的一條線。」他到日本、越南,要公開談同志議題都要特別謹慎,但是台灣例外,「同志文學的確在台灣是非常特別的文學風景。」
他聊起小時候讀白先勇,讀早逝的邱妙津寫的《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90年代,他剛從永靖上台北讀大學,學院裡的性別論述就精彩多元,比其他國家都先進許多。1993年,李安的《囍宴》,入圍國際各大影展,還得了柏林電影節最佳電影金熊獎,1994年,朱天文的《荒人手記》獲得第一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首獎,是以男同性戀情慾為題材。這些創作在以前沒辦法談,卻在1987年解嚴後獲得解放。一步一步的抗爭,一次次的上街頭,2019年,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志婚姻法的國家。「但是還不夠,不只同志議題,還有兩性平權,只要還有努力的空間,文學就有更多介入以及書寫的可能。」
「島嶼的故事,因為自由,因為奔放,就是全世界的故事。」借用了陳思宏臉書上的字句,因為說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