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中國的創新領導者
人們說中國正在崛起,超過13 億的人口,不僅讓它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也象徵著龐大消費商機和充沛勞動力。熱錢投資不斷流入中國,市場發展潛力看似無可限量。然而,即便如此,中國仍未開發出令人驚豔的創新;相反的,大量生產換來的是「仿冒王國」和品質低劣的惡名。去年,中國當局投入1 兆6400 億美元進行科技研發,申請了將近21 萬項專利,只是這樣驚人的數字,仍未帶給中國具有突破性的產品,中國創新典範轉移的進度依舊遲緩。
這是前Google 全球副總裁、現為創新工場董事長的李開復,在中國大展身手的時刻。
中國的創新偶像
52 歲的李開復, 曾是微軟、Google 全球副總裁,也是中國創投公司「創新工場」的創辦人。在微博上有5000 萬名追蹤者的他, 是中國重要的創新領導者。
翻開李開復的人生經歷,1961 年出生於台灣、11 歲移民美國,從高中時開始接觸電腦,27 歲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系博士學位。同年,他被微軟派至中國設立研究中心,一路升至微軟全球副總裁。2005 年他跳槽Google,出任全球副總裁和大中華區總裁,4 年後離開Google 創立創新工場,吸引了來自各國的投資者和企業家。迄今為止,創新工場市值5 億美元,投資超過50 家公司,其中包括智慧型手機操作系統「點心」、手機管理軟體「豌豆莢手機精靈」、社交遊戲廠商「塗鴉移動」等新興網路產業。
除了事業成功外,李開復在中國也是重要的意見領袖。熟悉網路生態的他,每天在微博上發出16條訊息,平均每小時更新一次動態。而他在中國各地大學的演講, 也總是高堂滿座。網路、演講和創新工場的投資,是李開復領導中國創新趨勢的利器。他對中國創新的積極投入,被美國《BusinessWeek》形容為「中國的創新偶像」。
中國式創新3 大焦點:教育、資金、微博力量
熟知科技產業的動向,在李開復眼裡,中國式創新失敗的主因到底在哪裡?問題或許難以一語道盡,但李開復很關心3 件事:教育文化、資金投入和微博的力量。
從大學巡迴演講的經歷中,他發現僵化的教育體系是阻礙中國創新的最大障礙。中國式的教育教導學生努力念書,讓他們養成很強的背誦能力;但是這種教育方針,卻無法培養學生的原創思考能力,想法「太特別」的學生,不是被考試制度淘汰,就是被當作怪胎。同樣的,成立創投公司的經驗,讓他觀察到中國的創投資金總是過度集中在特定類型事業上, 和傳統不同的「偏差值」在創業之初就不容易獲得資金挹注。這2 個問題,反映的都是「不敢和別人不一樣」的心態。
140 字的力量─大V,是媒體,也是名人
這是前Google 全球副總裁、現為創新工場董事長的李開復,在中國大展身手的時刻。
中國的創新偶像
52 歲的李開復, 曾是微軟、Google 全球副總裁,也是中國創投公司「創新工場」的創辦人。在微博上有5000 萬名追蹤者的他, 是中國重要的創新領導者。
翻開李開復的人生經歷,1961 年出生於台灣、11 歲移民美國,從高中時開始接觸電腦,27 歲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系博士學位。同年,他被微軟派至中國設立研究中心,一路升至微軟全球副總裁。2005 年他跳槽Google,出任全球副總裁和大中華區總裁,4 年後離開Google 創立創新工場,吸引了來自各國的投資者和企業家。迄今為止,創新工場市值5 億美元,投資超過50 家公司,其中包括智慧型手機操作系統「點心」、手機管理軟體「豌豆莢手機精靈」、社交遊戲廠商「塗鴉移動」等新興網路產業。
除了事業成功外,李開復在中國也是重要的意見領袖。熟悉網路生態的他,每天在微博上發出16條訊息,平均每小時更新一次動態。而他在中國各地大學的演講, 也總是高堂滿座。網路、演講和創新工場的投資,是李開復領導中國創新趨勢的利器。他對中國創新的積極投入,被美國《BusinessWeek》形容為「中國的創新偶像」。
中國式創新3 大焦點:教育、資金、微博力量
熟知科技產業的動向,在李開復眼裡,中國式創新失敗的主因到底在哪裡?問題或許難以一語道盡,但李開復很關心3 件事:教育文化、資金投入和微博的力量。
從大學巡迴演講的經歷中,他發現僵化的教育體系是阻礙中國創新的最大障礙。中國式的教育教導學生努力念書,讓他們養成很強的背誦能力;但是這種教育方針,卻無法培養學生的原創思考能力,想法「太特別」的學生,不是被考試制度淘汰,就是被當作怪胎。同樣的,成立創投公司的經驗,讓他觀察到中國的創投資金總是過度集中在特定類型事業上, 和傳統不同的「偏差值」在創業之初就不容易獲得資金挹注。這2 個問題,反映的都是「不敢和別人不一樣」的心態。
140 字的力量─大V,是媒體,也是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