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 翁祖模 10年嘔心瀝血 打造高鐵台中站

 大部份工作的「賞味期限」都很短,過了期限,不論是技能、貢獻度或身價行情都會走下坡。但建築師不然,是一種「愈陳愈香」的工作。
 華業建築師事務所資深合夥人翁祖模,在50~60歲這10年間,完成高鐵台中站及富邦福安紀念館等代表作。後者不僅奪得「優良綠建築設計獎」,根據英國BBC報導,外國人士來台灣指定參觀的建築物,除了101大樓之外,另外一棟就是富邦福安。
 所謂「十年磨一劍」,翁祖模至今在專業領域,磨了超過30年的劍,設計之路不斷再造高峰,2008年贏得中華民國「第十屆傑出建築師」的殊榮。


比起土木技師 待遇先低後高

 翁祖模認為,建築師的頭10年是打底奠基期,第二個10 年才能逐漸發揮想法,第三個10年邁向成熟期;平均來說,45~60歲是建築師生涯的黃金階段。
 取得伊利諾大學建築碩士學位後,翁祖模第一個10年,是在美國的建築師事務所度過,從最基礎的繪圖做起。「拿到建築學位,只是這行的進入門檻,因為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翁祖模指出,新人階段要培養的是「把建築物蓋起來的能力」(constructability),知道有哪些設計是在力學、空間或技術上不可行的;而商業 空間、辦公大樓、集合住宅、醫院等不同的建物,也各需要不同的技術背景。
 建築師的工作,有的偏向設計端,有的偏向技術端。翁祖模認為,選擇「設計端」的人,至少要有3個月的現場經驗;如果選擇「技術端」,至少更要有2年現場經驗,細微到連幾號螺帽使用在什麼用途,都得一清二楚。
 翁祖模不諱言,「建築師在頭10年非常辛苦,可能連養活自己都有問題。」他解釋,剛入行的新人月薪約為2.5萬元,比起土木或結構背景的3.5萬元,薪資低了一大截。
 但是,若能在這10年中,善加把握學習及歷練的機會,「想辦法從資深建築師身上『偷』他設計的功力及思維,10年後這就是你自己的本錢,」薪資行情將會出現戲劇性的變化。所以,千萬不要「看短不看長」。



返台執業 適應文化衝擊

 翁祖模建築師生涯的第二個10年,則是從台灣展開。

 擁有美國伊利諾州及加州2張建築師執照的翁祖模,33歲返回台灣發展時,得以免試大部份科目,只需考「法規」一科。但因為從小在日本出生、在美國受教育,中文不好的關係,翁祖模考了2、3次才順利通過考試,他開玩笑說:「我當了好一陣子的『地下』建築師。」
 在回到台灣後,一切都得從頭適應,除了建築繪圖與施工方式,台灣與美國有所差異之外,最大的考驗莫過於文化面的衝擊。翁祖模針對基地條件畫出設計圖後,卻因為風水師說不行,把他原本的設計概念全部打亂,只好重新畫過。





漫長馬拉松 歷經無數修改
 建築設計,是很消耗心力的工作,沒有耐力與熱情,很難支撐得下去。
 以高鐵台中站為例,從接案到全部竣工,有如馬拉松長跑般,整整歷時10年,其間經過無數次修改,「完工的造型和最初的設計完全是兩碼子事」,翁祖模說。
 翁祖模回憶,在這漫長的10年間,「施工的條件、業主的條件,陸續不斷加進來,」又經歷921大地震,翁祖模自己的思維也不停地在變:原本跨距為100米的設計,考慮到公共安全之後,他主動著手修正。前後來來回回,翁祖模至少設計了7、8個版本。
 問他會不會感覺很挫折?翁祖模倒是很坦然,認為建築設計就像藝術家創作一樣,同一個題目,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而已,這是設計必經的過程。「平均有40%的案子,都是修修改改『變形』後的成果,」翁祖模說,將業主及施工條件組合過後,交出業主喜歡、自己也可接受的東西,但「這不一定是你最滿意的東西。」



景氣波動 設計也跟著動
 翁祖模指出,做建築最辛苦的是,「設計跟經濟常綁在一起,經濟會逼著建築師去改設計。」例如景氣好時,土地價值提高,建築物用途可能會變更;而當景氣下滑,大坪數豪宅賣不動,房產變成低總價市場時,原先規劃的坪數也會跟著縮水。因此對建築師來說,市場敏銳度與機動調整力是不可少的。
 此外,設計師必須掌握業主到底在想什麼。翁祖模舉例,他們設計廣達集團總裁林百里捐贈給台大電資學院的教學大樓,前4個月開了無數次的會,但林百里遲遲不點頭,直到去參觀了他的古董蒐藏,在新款設計中注入藝術元素,馬上就拍板定案。



畫圖是很孤獨的工作
 翁祖模認為,畫圖其實是一種很孤獨的工作,就像藝術家一樣,必須去創造一個新的想法,然後在組內比稿以及修正。二者所不同的是,建築案最後是由團隊而非個人承擔成敗。
 除此之外,建築師和藝術家還有一個地方很像,就是「很多都有藝術家的怪脾氣吧!」翁祖模笑說。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1月號405期Career職場情報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