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領導者的減碳決策儀表板
要避免氣候變遷的威脅該怎麼做才好?人類需要做到的是「在到2030年為止,不到10年的時間內,將全球的碳排放減少約一半,在後續約20年內,將排放減至為零」。從企業的觀點來看,符合這個規模及時間的脫碳解決方案(產品與服務),今後成長的可能性極高,將會是值得投資、前景看好的領域。
反過來說,若是錯看了這一點,後續投資或保有資產變成呆帳等的風險就會增高,而公司的減碳目標也一樣,若能理解到這個部分,關於「自家公司應以什麼樣的速度、推動脫碳到什麼程度為止?」、「今後成長的市場在哪裡?」、「應該投資、前景有望的技術是什麼?」,就能依據一定的條理來探討研究。據此,我們可由以下企業可參考的4個面向,並分列11個執行要點來帶領企業逐步走向淨零碳排的新未來。
減碳面向1 擬定企業減碳KPI
若要達成控制氣候危機的目標,就必須對碳排放累積量訂定上限。這個上限,就是稱為碳預算(Carbon Budget)的重要概念。而人類社會過去已經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剩下的碳預算已經非常少了,到2017年為止的累積碳排放量為2,200噸(Gt),造成了約1℃的氣溫上升。
關於將氣溫上升控制於1.5℃以內時的累積排放上限,則大約為2,600Gt左右,減去到目前為止所排放的2,200Gt,就只剩下400Gt。近來全球的年度碳排放量大約是40Gt,現況持續下去的話,再過10年就會把預算用完。
當公司指示你要以有限的預算達成某事時,你會如何進行呢?你首先會「釐清業務目的與為達目的的方法對策,再依此斟酌對策的內容與優先順序,以期能有效地分配預算。」氣候變遷的對策也是同樣的道理,儘可能有效地使用剩餘的碳預算,在其用完之前轉換成零排碳的社會,這就是現在我們需要做的事。
1. 時間軸如何規劃
讓我們試著用單純化的例子來想像一下。假設剩下的碳預算是100噸,每年分別使用(排放出二氧化碳)10噸,這樣的話,再過10年預算就會用完,所以我們該做的是,在預算用罄之前,讓使用量變為零。當每年要用10噸,有沒有哪裡是可以減少的部分?
若能把10噸降為5噸,簡單計算的話,預算用完的期限就能延長為20年。若期限能延長,新的智慧和技術也會出現,就能減得更多。一口氣要減為一半的5噸是有點難度,但如果是每年1噸、逐步減少呢?例如:第1年度使用碳預算10噸,下1年度使用9噸,再下1年度使用8噸,以各種對策年年越減越多。這樣的話,雖然最初的5年會用掉40噸的碳預算,但還剩下60噸。5年後,每年只要用5噸就夠,所以在這個時間點剩下的時間就會是「60除以5」等於是12年。
後來每年若還是持續減少1噸的話,在開始後的8年後,每年就只需用到2噸。屆時還剩下48噸,期限就會延長至24年。由於能做的都已經做了,所以雖然要讓最後的2噸減為0難度很高,但到期的時間拉長了,期間會創造出新的方法對策,逐漸實現零排放。就如前所述,透過階段性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碳預算用完之前,一邊用爭取來的時間設法達成零排放。
2.如何評估優先度
在減少碳排放之際,「要先從哪裡開始呢?」反過來說,「要把碳預算優先分配到哪裡?(今後哪裡還容許排放?)」關於碳預算要如何分配才最理想,有各式各樣的觀點,但基本的觀點如下。
舉例來說,為了冬天在室內能穿T恤而使用暖氣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在醫院裡醫療器材為了運作時用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應該先減哪一個,答案是不言而喻。此外,實際的替代方案尚未確立的水泥生產過程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已經有再生能源這個替代手段的電力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要說先減哪一個才合理,答案也一目了然。
換言之,一般的做法是,以某件事的價值或必需性、替代手段的有無等為基準來評估各種活動、思考優先順序,以期能有效地分配碳預算(而關於這一點會伴隨著一定的價值判斷,所以也不一定代表已確立了明確的基準)。
3.脫碳基準1:產品週期LCA
LCA是「產品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的略稱。生命週期意指「一生」,從原料採購、製造、使用到廢棄(或回收)為止,貫穿整個產品或服務的環境負荷評估,稱為LCA。
例如:近年隨著大眾對電動車的期待增高,開始出現「電動車使用的電力來自煤炭的話,二氧化碳不就沒有減少嗎?」、「製造電池時不是會消耗掉大量的能源嗎?」等的疑問。為因應這樣的質疑,才會要求採行LCA,以評估從車體、電池等設備到汽油、電力等的動力來源,從製造到廢棄為止整個過程的碳排放量。
歐盟執委會在2020年彙整了1份長達約450頁,關於汽車LCA的詳細報告書。在報告書裡,以自家用車、卡車等的類別,或汽油車、油電混合車、電動車、燃料電池車等的類別,將各式車種分類,綜合評估在車輛製造、燃料製造、行駛、廢氣處理的各個過程中分別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此外,針對電動車也在種種的假設下進行評估,例如:考量到歐盟各國電力狀況按國別進行評估、在今後電力轉換成再生能源2030年、2050年的評估等。
4.脫碳基準2:全球標準SBT
反過來說,若是錯看了這一點,後續投資或保有資產變成呆帳等的風險就會增高,而公司的減碳目標也一樣,若能理解到這個部分,關於「自家公司應以什麼樣的速度、推動脫碳到什麼程度為止?」、「今後成長的市場在哪裡?」、「應該投資、前景有望的技術是什麼?」,就能依據一定的條理來探討研究。據此,我們可由以下企業可參考的4個面向,並分列11個執行要點來帶領企業逐步走向淨零碳排的新未來。
減碳面向1 擬定企業減碳KPI
若要達成控制氣候危機的目標,就必須對碳排放累積量訂定上限。這個上限,就是稱為碳預算(Carbon Budget)的重要概念。而人類社會過去已經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剩下的碳預算已經非常少了,到2017年為止的累積碳排放量為2,200噸(Gt),造成了約1℃的氣溫上升。
關於將氣溫上升控制於1.5℃以內時的累積排放上限,則大約為2,600Gt左右,減去到目前為止所排放的2,200Gt,就只剩下400Gt。近來全球的年度碳排放量大約是40Gt,現況持續下去的話,再過10年就會把預算用完。
當公司指示你要以有限的預算達成某事時,你會如何進行呢?你首先會「釐清業務目的與為達目的的方法對策,再依此斟酌對策的內容與優先順序,以期能有效地分配預算。」氣候變遷的對策也是同樣的道理,儘可能有效地使用剩餘的碳預算,在其用完之前轉換成零排碳的社會,這就是現在我們需要做的事。
1. 時間軸如何規劃
讓我們試著用單純化的例子來想像一下。假設剩下的碳預算是100噸,每年分別使用(排放出二氧化碳)10噸,這樣的話,再過10年預算就會用完,所以我們該做的是,在預算用罄之前,讓使用量變為零。當每年要用10噸,有沒有哪裡是可以減少的部分?
若能把10噸降為5噸,簡單計算的話,預算用完的期限就能延長為20年。若期限能延長,新的智慧和技術也會出現,就能減得更多。一口氣要減為一半的5噸是有點難度,但如果是每年1噸、逐步減少呢?例如:第1年度使用碳預算10噸,下1年度使用9噸,再下1年度使用8噸,以各種對策年年越減越多。這樣的話,雖然最初的5年會用掉40噸的碳預算,但還剩下60噸。5年後,每年只要用5噸就夠,所以在這個時間點剩下的時間就會是「60除以5」等於是12年。
後來每年若還是持續減少1噸的話,在開始後的8年後,每年就只需用到2噸。屆時還剩下48噸,期限就會延長至24年。由於能做的都已經做了,所以雖然要讓最後的2噸減為0難度很高,但到期的時間拉長了,期間會創造出新的方法對策,逐漸實現零排放。就如前所述,透過階段性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碳預算用完之前,一邊用爭取來的時間設法達成零排放。
2.如何評估優先度
在減少碳排放之際,「要先從哪裡開始呢?」反過來說,「要把碳預算優先分配到哪裡?(今後哪裡還容許排放?)」關於碳預算要如何分配才最理想,有各式各樣的觀點,但基本的觀點如下。
舉例來說,為了冬天在室內能穿T恤而使用暖氣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在醫院裡醫療器材為了運作時用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應該先減哪一個,答案是不言而喻。此外,實際的替代方案尚未確立的水泥生產過程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與已經有再生能源這個替代手段的電力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要說先減哪一個才合理,答案也一目了然。
換言之,一般的做法是,以某件事的價值或必需性、替代手段的有無等為基準來評估各種活動、思考優先順序,以期能有效地分配碳預算(而關於這一點會伴隨著一定的價值判斷,所以也不一定代表已確立了明確的基準)。
3.脫碳基準1:產品週期LCA
LCA是「產品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的略稱。生命週期意指「一生」,從原料採購、製造、使用到廢棄(或回收)為止,貫穿整個產品或服務的環境負荷評估,稱為LCA。
例如:近年隨著大眾對電動車的期待增高,開始出現「電動車使用的電力來自煤炭的話,二氧化碳不就沒有減少嗎?」、「製造電池時不是會消耗掉大量的能源嗎?」等的疑問。為因應這樣的質疑,才會要求採行LCA,以評估從車體、電池等設備到汽油、電力等的動力來源,從製造到廢棄為止整個過程的碳排放量。
歐盟執委會在2020年彙整了1份長達約450頁,關於汽車LCA的詳細報告書。在報告書裡,以自家用車、卡車等的類別,或汽油車、油電混合車、電動車、燃料電池車等的類別,將各式車種分類,綜合評估在車輛製造、燃料製造、行駛、廢氣處理的各個過程中分別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此外,針對電動車也在種種的假設下進行評估,例如:考量到歐盟各國電力狀況按國別進行評估、在今後電力轉換成再生能源2030年、2050年的評估等。
4.脫碳基準2:全球標準S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