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旅遊市場疫後復甦 永續旅遊成發展趨勢
2022年10 月,台灣解除邊境檢疫措施,向國際旅客敞開大門,台灣旅人迫不及待地計畫出國旅行。在歷經了疫情期間的衝擊、全球經濟環境的急遽變化,當海外旅遊、商務差旅回歸生活常態的同時,人們也開始反思旅遊對環境可能帶來的影響,意識到採取永續行動的迫切性。
何謂永續旅遊? 核心精神:給予的比拿走的更多
永續旅遊,是近幾年來的關鍵熱詞,但早於此之前,有許多業者、旅人,在地社區或政府組織,即以此精神默默實踐耕耘,守護地方的自然環境、傳統文化,在盡可能低限度消耗資源下適度發展經濟,與土地共榮共好。
曾代表台灣出席APO 永續旅遊研習會的中國生產力中心管理師劉佳瑄,分享永續旅遊的根本精神,在於「尊重在地環境與人民,充分考慮對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影響,追求旅客、產業、環境與在地社區共好的旅行方式,同時考量到未來的發展,希望達到『Give more than you take』,給予的比拿走的更多。」
在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 定義中,永續旅遊是「充分考量當前及未來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影響後,落實旅客、產業、環境與在地社區需求的旅行方式。」UNWTO 認為,保護自然環境及維持生物多樣性、尊重當地社區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創造社區就業及經濟收入機會,並公平分配經濟效益,皆是構成旅遊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要素、永續旅遊的具體作為。
快速成長下的產業反思 無畏旅遊的反省告白
事實上,自2010 至2019 年以來,國際觀光產業受惠於全球局勢穩定、廉價航空發達等,強勢成長了54%,2019 年的國際旅客人次更達到14 億人。劉佳瑄提及旅遊業成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產業之一,與此同時,對於當地文化、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日益加劇,並進一步造成觀光地飽和、排擠在地居民日常生活等負面影響。國際間也發現此種問題,促成聯合國宣示2017 年為「國際永續旅遊發展年」。
此外,全球最大探險旅遊公司「無畏旅遊」(Intrepid Travel),成立以來致力推廣低衝擊旅行型態,其創辦人Geoff Manchester,在2021年即希望因疫情旅行禁令受影響的旅遊產業,重建對地球、對人更好的旅遊型態,發表以下反省告白:
〝我們正在一個從未夢想過的狀態──在協助旅行者探索世界30 年後,卻被要求旅行者留在家裡。
雖然旅行本身是在同理與理解,和打破自我的阻礙,但這世界上大部分旅遊行程卻恰好反其道而行,如:動物只被當作表演和充當旅行者的道具,在身體和情感上受到虐待;當地村落的孤兒成了旅遊景點的商品;或度假飯店業者想盡辦法建造每塊空地,破壞動植物的棲息地,氣候更陷入緊急狀態。
這當然不是一筆抹殺過去此產業許多很棒的事,但我們既輝煌又破碎。簡言之,我們應該把握這次機會,重新改造旅遊產業,以最好的方式支持各地最脆弱的人們,保護自然世界及生活在其中的所有動物和人類免受破壞。〞
旅人的意識崛起 81%認同永續旅遊的重要價值
在2023 年4 月,全球數位旅遊平台 Booking.com 在最新發表的《2023 年永續旅遊報告》中指出,85% 的台灣旅人表示在未來12個月希望能以更永續的方式旅遊,同時也有78%的旅人認為全球能源危機與通貨膨脹,對旅遊支出計畫造成影響,近半數旅人意識到必須在永續和支出間做出抉擇,41% 的旅人相較兼顧永續發展的旅遊,更擔憂如何負擔生活開銷。然而,也有部分旅人認為,隨著旅遊市場的復甦,應該更重視具永續意識的選擇。
在Booking.com 的調查結果顯示,47% 的台灣旅人表示願意支付更多費用選擇具永續旅遊認證的旅行選項,確保自己對永續旅遊發展的貢獻。隨著越來越多旅客感到經濟壓力,他們更加追求具有獎勵的永續旅遊選項,凸顯人們持續在「省錢」與「永續」之間取得平衡。
儘管面對全球經濟情勢的不穩定,81% 的旅人仍認為永續旅遊很重要。在過去一年,旅人度假時落實永續行動的比例顯著增長:70% 台灣旅人離開旅宿時會關閉空調(較2022 年增加22%),74% 旅人表示會關燈和電器。58% 的旅人會重複使用毛巾(較2022 年增加19%),66%會使用自己的水瓶(較2022 年增加10%),並有48% 的旅人會在旅行時將垃圾回收分類。
此份報告蒐集包含台灣在內,來自全球35 個國家和地區、總數超過33,000 名旅人的意見。調查顯示旅人正面臨兩難局面,因為他們需要在減少支出和選擇永續旅遊之間做出抉擇。面對近年來經濟動盪和環境變遷已成為常態,以永續的方式旅遊是旅人首要職責,其中77% 的台灣旅人認為應該落實永續旅遊,才能留給後代乾淨的地球。
◆何謂「永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
在UNWTO 定義中,永續旅遊是充分考量對經濟、社會及環境當下與未來的影響,且能同時滿足旅客、產業、環境、在地需求的旅遊方式,其中包括生態旅遊與綠色旅遊。
何謂永續旅遊? 核心精神:給予的比拿走的更多
永續旅遊,是近幾年來的關鍵熱詞,但早於此之前,有許多業者、旅人,在地社區或政府組織,即以此精神默默實踐耕耘,守護地方的自然環境、傳統文化,在盡可能低限度消耗資源下適度發展經濟,與土地共榮共好。
曾代表台灣出席APO 永續旅遊研習會的中國生產力中心管理師劉佳瑄,分享永續旅遊的根本精神,在於「尊重在地環境與人民,充分考慮對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影響,追求旅客、產業、環境與在地社區共好的旅行方式,同時考量到未來的發展,希望達到『Give more than you take』,給予的比拿走的更多。」
在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 定義中,永續旅遊是「充分考量當前及未來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影響後,落實旅客、產業、環境與在地社區需求的旅行方式。」UNWTO 認為,保護自然環境及維持生物多樣性、尊重當地社區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創造社區就業及經濟收入機會,並公平分配經濟效益,皆是構成旅遊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要素、永續旅遊的具體作為。
快速成長下的產業反思 無畏旅遊的反省告白
事實上,自2010 至2019 年以來,國際觀光產業受惠於全球局勢穩定、廉價航空發達等,強勢成長了54%,2019 年的國際旅客人次更達到14 億人。劉佳瑄提及旅遊業成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產業之一,與此同時,對於當地文化、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日益加劇,並進一步造成觀光地飽和、排擠在地居民日常生活等負面影響。國際間也發現此種問題,促成聯合國宣示2017 年為「國際永續旅遊發展年」。
此外,全球最大探險旅遊公司「無畏旅遊」(Intrepid Travel),成立以來致力推廣低衝擊旅行型態,其創辦人Geoff Manchester,在2021年即希望因疫情旅行禁令受影響的旅遊產業,重建對地球、對人更好的旅遊型態,發表以下反省告白:
〝我們正在一個從未夢想過的狀態──在協助旅行者探索世界30 年後,卻被要求旅行者留在家裡。
雖然旅行本身是在同理與理解,和打破自我的阻礙,但這世界上大部分旅遊行程卻恰好反其道而行,如:動物只被當作表演和充當旅行者的道具,在身體和情感上受到虐待;當地村落的孤兒成了旅遊景點的商品;或度假飯店業者想盡辦法建造每塊空地,破壞動植物的棲息地,氣候更陷入緊急狀態。
這當然不是一筆抹殺過去此產業許多很棒的事,但我們既輝煌又破碎。簡言之,我們應該把握這次機會,重新改造旅遊產業,以最好的方式支持各地最脆弱的人們,保護自然世界及生活在其中的所有動物和人類免受破壞。〞
旅人的意識崛起 81%認同永續旅遊的重要價值
在2023 年4 月,全球數位旅遊平台 Booking.com 在最新發表的《2023 年永續旅遊報告》中指出,85% 的台灣旅人表示在未來12個月希望能以更永續的方式旅遊,同時也有78%的旅人認為全球能源危機與通貨膨脹,對旅遊支出計畫造成影響,近半數旅人意識到必須在永續和支出間做出抉擇,41% 的旅人相較兼顧永續發展的旅遊,更擔憂如何負擔生活開銷。然而,也有部分旅人認為,隨著旅遊市場的復甦,應該更重視具永續意識的選擇。
在Booking.com 的調查結果顯示,47% 的台灣旅人表示願意支付更多費用選擇具永續旅遊認證的旅行選項,確保自己對永續旅遊發展的貢獻。隨著越來越多旅客感到經濟壓力,他們更加追求具有獎勵的永續旅遊選項,凸顯人們持續在「省錢」與「永續」之間取得平衡。
儘管面對全球經濟情勢的不穩定,81% 的旅人仍認為永續旅遊很重要。在過去一年,旅人度假時落實永續行動的比例顯著增長:70% 台灣旅人離開旅宿時會關閉空調(較2022 年增加22%),74% 旅人表示會關燈和電器。58% 的旅人會重複使用毛巾(較2022 年增加19%),66%會使用自己的水瓶(較2022 年增加10%),並有48% 的旅人會在旅行時將垃圾回收分類。
此份報告蒐集包含台灣在內,來自全球35 個國家和地區、總數超過33,000 名旅人的意見。調查顯示旅人正面臨兩難局面,因為他們需要在減少支出和選擇永續旅遊之間做出抉擇。面對近年來經濟動盪和環境變遷已成為常態,以永續的方式旅遊是旅人首要職責,其中77% 的台灣旅人認為應該落實永續旅遊,才能留給後代乾淨的地球。
◆何謂「永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
在UNWTO 定義中,永續旅遊是充分考量對經濟、社會及環境當下與未來的影響,且能同時滿足旅客、產業、環境、在地需求的旅遊方式,其中包括生態旅遊與綠色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