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生長因子的重症肌無力維護之道



「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化學性治療和胸腺切除手術之外,也可以利用幹細胞療法來治療,幫助患者找回遠離免疫失調、穩定健康的良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約有兩千多名重症肌無力患者,以40歲以下女性、60歲以上男性為主,男女比例約1:2,兒童則較少。除了家族遺傳之外,患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者也較易發病,其中有75%有胸腺過大,甚至成瘤的情形。「胸腺」位於胸骨上端、左右兩肺葉之間,是人體產生抗體的主要部位,若胸腺的功能過度旺盛,就可能影響免疫功能,進而導致重症肌無力。

初期從眼肌開始 最後擴及全身
在談重症肌無力的致病原因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乙醯膽鹼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負責將神經的動作電位訊號從上游的突觸前神經元傳到下一個突觸後神經元。正常情況之下,肌肉會接收乙醯膽鹼而收縮、產生動作,但如果體內產生了「抗乙醯膽鹼受體的自體抗體(簡稱AchR抗體)」,佔據神經肌肉接合處上的「乙醯膽鹼受器」,使運動神經元釋放的乙醯膽鹼無處接收,動作電位訊號就無法被傳遞到骨骼肌,導致肌肉不能正常收縮,處於低張無法施力的狀態——這就是「重症肌無力」。

重症肌無力好犯的肌群包含眼皮、臉部、喉嚨等部位的肌肉,最初徵兆可能只有單眼或兩眼眼皮下墜,接著是臉部表情無法控制、吞嚥困難,隨著病程逐漸演進,症狀可能會擴及全身。根據症狀侵襲的範圍,可分為「眼肌型無力」與「全身肌無力」。
▼ 眼肌型無力
無力症狀僅發生於眼睛、眼皮部位,而90%肌無力患者都會出現眼肌型症狀。除了眼皮下墜,也伴隨有複視的困擾,但通常在閉上其中一眼之後,疊影狀況即會消失。
▼ 全身肌無力
當肌無力症狀擴及臉部、咽喉、手腳甚至呼吸道,即為全身肌無力,此時患者已無法做出表情、感覺吞嚥困難、說話模糊不清,嚴重者甚至會呼吸困難,必須仰賴呼吸器來維生。

化學性療法、胸腺切除手術 均可改善症狀
重症肌無力並不會因應時間進程而惡化,而是隨著免疫的狀況時好時壞,一般治療會以給予「乙醯膽鹼脢抑制劑」、「免疫球蛋白」及「血漿置換」等三種化學性療法為主,或是利用胸腺切除手術來改善症狀。
▼ 乙醯膽鹼脢抑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