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治療新對策!幹細胞調節如何多管齊效?



「痛風」是一種週期發作的代謝性疾病,肇因於體內尿酸清除的效率降低,使長期血液中尿酸濃度偏高而導致高尿酸血症,而過剩的尿酸鹽結晶沈積形成痛風石或腎結石,則造成了關節疼痛和急性尿酸腎病。究竟痛風的治療策略該如何擬定?幹細胞生長因子又能帶來怎樣的療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尿酸血症是痛風發作的主因
根據統計,痛風的好發族群在性別上有明顯區分,男女比例約9:1,並以中年以上居多。在高尿酸血症方面,成因包含肥胖疾病相關症候群(75%)、基因遺傳(60%,包含尿酸清除率降低和分泌量增加)、高嘌呤飲食型態(12%)等,因此過去痛風素有「富人病」之稱。

痛風在前期並無特殊症狀,多數患者通常要經歷過急性疼痛,才會意識到自己罹患了痛風。發作時,以腳趾蹠趾關節的急性關節炎為主,數小時感到劇烈的紅、腫、熱、痛,尿酸容易沈積在膝蓋、腳踝、手肘、手腕、手指等部位,長期下來關節腫大變形,讓患者疼痛難耐,更不良於行。

嘌呤(purine)為體內新陳代謝的產物,不僅構成核酸,亦是細胞能量代謝系統的一環。人體內約有80%的嘌呤仰賴細胞分解而來,20%由飲食攝取,而嘌呤經肝臟代謝後,便形成尿酸。人體每天可產生約750毫克尿酸,大部分會隨尿液排出體外,其餘則透過膽汁由大腸排出,一旦生成與代謝失衡,尿酸就會滯留於血液。當一名成人每100毫升血液中的尿酸值在7毫克以上,即稱為「高尿酸血症」,這正是造成痛風的根本原因。

針對不同病程階段 治療策略各有差異
從臨床症狀觀察,痛風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第一期】無症狀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發展成痛風的指標,90%的高尿酸血症均源於腎臟對尿酸鹽的清除效率降低。依據尿酸滯留原因,高尿酸血症患者有以下兩類:
▼尿酸生成過多▼
攝取過多海鮮、內臟等高嘌呤食物,嗜喝酒精、含糖飲料,或本身患有惡性腫瘤、溶血性貧血、化療併發症,因而導致體內細胞分解旺盛者。
▼尿酸代謝減少▼
先天性尿酸代謝異常、慢性腎炎、糖尿病酮酸中毒、酒精中毒、服用利尿劑、肥胖者。

這時期的患者並無任何身體不適,僅能透過血液檢查來觀察尿酸濃度是否異常,因此若數據有持續偏高傾向,就應盡快釐清原因、對症下藥,以防痛風關節炎發生。

【第二期】急性痛風關節炎
患者的各關節部位(尤其腳趾的蹠指關節)發生急性紅腫熱痛,每次時間維持數小時,通常在午夜或凌晨這兩個時段發作,有時伴隨著發燒,通常症狀會在一週內緩解。痛風的病程越長,侵犯的關節部位越多,甚至可在關節腔液中抽取到尿酸鹽結晶。

【第三期】不發作間歇期
超過50%的患者一年內會急性發作兩次,隨著病程漸長,中間的不發作間歇期愈加縮短。

【第四期】慢性痛風石、關節炎
痛風若未獲得確實診治,長期下來容易使尿酸鹽結晶大量沈積、破壞身體關節處,造成關節和皮下的腫大、變形,稱為「痛風石」。痛風石在痛風病程發展5~10年後產生,不但造成經常慢性發炎、產生疼痛,更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度,引發許多併發症。
當痛風石沈積在腎臟,將造成痛風腎結石、腎病變;沈積在尿路,會形成尿路結石;沈積在手腕處壓迫神經,則可能導致腕隧道症侯群。此外,皮膚容易出現傷口感染而引發敗血症。

一般而言,治療痛風應依據病程階段而採取不同的策略
〈1〉高尿酸血症
血中尿酸濃度<9.0mg/dL者,應找出尿酸上升的原因來改善;血中尿酸濃度≧9.0mg/dL且有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相關共病症者,則應給予降尿酸藥物因應,並持續每六個月進行追蹤。

〈2〉急性關節炎
立即給予消炎藥來降低疼痛感,臨床上常用三類藥物:
▸ 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優先使用,但有相關共病症者不適用。
▸ 秋水仙素:是不能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者的取代用藥,必須在痛風發作36小時內使用,有腹瀉等副作用。
▸ 類固醇:以上兩者不適用,或發作情形嚴重者使用,可口服或關節注射,效果佳。但使用限制較多,不可長期使用,糖尿病患者也不適用。

〈3〉慢性痛風石
為防痛風石形成、減緩痛風惡化速度,患者在經過急性發作期後,必須密切追蹤尿酸血症,並定期服用降尿酸藥物。除非痛風石壓迫嚴重,否則一般不建議開刀,多半以藥物控制為主,給藥方式與高尿酸血症的治療策略相同。

抑制疼痛、修復關節、逆轉代謝失衡 幹細胞療法好處多
痛風的治療重點是降低尿酸濃度,改善關節發炎反應,而幹細胞治療在過去十年間,在炎症領域取得了蓬勃的應用成效,尤其在關節、神經損傷、心肌損傷方面,成果斐然。研究發現,幹細胞與其分泌蛋白具有調控發炎細胞、防止細胞凋亡、減少二級損傷範圍、促進細胞合成訊號等效果。當痛風急性發作時,可針對病灶處直接注射,藉以抑制關節疼痛、減緩患者不適,同時保護關節軟骨,而且副作用低,維持效果也優於類固醇。

利用幹細胞療法來治療痛風,其實好處不僅如此。動物實驗顯示,在幹細胞釋出的外泌體中,包含許多可調控細胞裂解、嘌呤代謝的小分子,意味著幹細胞可抑制尿酸的大量生成,而這些機制伴隨幹細胞對體內微環境的調節;在細胞逐漸取回代謝恆定的狀態下,幹細胞可進一步推動蛋白質合成,進而幫助受損細胞汰換,讓灶處組織獲得修復。因此,幹細胞與其分泌蛋白不僅能作為關節炎的新型治療途徑,更將成為逆轉代謝失衡、修復關節組織等多效能的強力工具。

調整日常生活習慣是遠離痛風的不二法門
近年國人罹患痛風的年齡層逐漸下滑到30歲,青壯年人口發生率更攀升至20%以上,足見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改變,也助長痛風形成的趨勢。因此,痛風患者除了應定期追蹤病情、按時服藥之外,也要從生活習慣來多方著手。

平日應多喝水、適度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和良好的睡眠習慣;飲食方面要控制嘌呤、蛋白質的攝取量,避免酒精、糖類飲品、油炸物,多食用櫻桃等抗氧化蔬果,以減低代謝負擔,並促進代謝效率。值得留意的是,激烈運動、急速減重會加速細胞分解速度,進而增加嘌呤代謝,使尿酸隨之產生,因此若正值痛風急性發作期,患者應避免過度運動。儘管生活品質重要,但在享受美食佳餚之餘,患者更要重視飲食均衡,唯有做好日常保健、積極控制,才是預防痛風和相關代謝疾病提早上門的關鍵!


陳人輔 博士
現任世勛國際生醫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科研總監|英國諾丁漢大學生物醫學博士|國立陽明大學口腔生物所碩士|致力於成人及胚胎幹細胞、再生醫學、幹細胞生長因子、美容再生醫學等相關領域進行研究與實際應用,曾於香港擔任亞太幹細胞研發副總及科技新報科學顧問

更多精采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www.dr-beaut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