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眼壓族的救星!間質幹細胞如何促使視神經再生?



青光眼是一種持續惡化性疾病,肇因於眼球內的液體無法定時排出,使眼壓不斷上升,最終導致視神經壓迫受損,若未妥善接受治療,約有三成患者會在十年內失明。除了藥物、雷射、手術治療之外,現在也可望利用幹細胞生長因子來治療,幫助視神經再生,讓眼睛重見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談青光眼之前,我們必須先瞭解眼部的構造。眼部生成的「淚膜」、「房水」都具備潤濕眼球的作用,後者更負責供應眼球養分、氧氣及進行代謝交換,最後再匯入血液循環,為眼球穩持生理和壓力恆定。然而,一旦「房水」生成過多,或是排出的路徑阻塞,就會滯留在眼球的最前端構造—前房,造成眼壓急速上升。

青光眼初期難察覺 眼壓異常為主因之一
一般成人的眼壓正常應維持在10~22mmHg,才可讓眼球保持生理機能,若房水的「分泌—排除」機制經常處於失靈狀態,就會導致眼壓無法緩解,使得視神經血液循環不良,最終逐漸損傷死亡——這就是青光眼的主因之一。除了眼壓不正常造成的青光眼,近年來亦發現有些青光眼患者的眼壓正常,稱為「眼壓正常性青光眼」,發病原因和血液循環異常、視神經結構異常、免疫功能失調或其他有毒物質影響有關。

青光眼的發病過程以慢性發展為主,在歷經3~5年高眼壓期後,視神經會逐漸因缺乏養分和供氧而死亡,使視線開始發生餘光四角變暗,暗角區域再慢慢往視野中央帶延伸,導致明視野縮窄。一般而言,患者在過程中不易察覺變化,容易以為只是自己視線不良,等到幾年後視野慢性缺損,才會感覺視力大幅衰退,甚至當視力驟降至0.2左右,才明顯發現視野僅剩視線中央區,周圍的大片視野已經喪失。

【青光眼的高危險群】
高度近遠視者、有家族病史者、40歲以上中年、經常偏頭痛者、長期使用類固醇製劑者,以及因其他疾病所致的高眼壓、糖尿病、高血壓、血液循換不良患者。

依據病因和症狀,青光眼可分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兩類。
▼隅角閉鎖性青光眼▼
此類族群眼球結構中的「前房隅角」結構較為窄小,甚至完全閉塞,以致累積於此的房水無法順利排出,造成眼壓上升。又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以急性發作比例較高。急性患者會頓時感覺視力模糊、眼部劇痛、看光線時視線有五彩光暈、噁心、嘔吐、頭痛等強烈症狀,若不及時處理會導致失明;慢性患者在早期並無感覺,偶有感光線處呈五彩光暈、眼球痠痛感,晚期會發現視野四角逐漸變暗縮窄、視力衰退,最終亦會導致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