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駐中大使龐偉德:川普曾提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
美國駐中國大使龐德偉(David Perdue)1日在財經頻道CNBC表示,美國總統川普曾清楚說,美國不會改變一中政策,遵循台灣關係法、三公報及六項保證,美方不希望脅迫,希望和平解決。
龐德偉1日在華盛頓接受CNBC節目Squawk Box訪問,主持人柯恩(Joe Kernen)問及美國對台政策是否仍為(戰略)模糊或已經改變,龐德偉表示,關於台灣,他(川普,Donald Trump)清楚說過,美國不會改變一中政策,將遵循台灣關係法、三公報及雷根(Ronald Reagan)的六項保證,這過去在全球運作非常有效,美方不希望脅迫,希望和平解決。
主持人並詢問中國對國際局勢的影響,龐德偉指出,談到中國在世界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與川普都曾談過,美方希望中方參與,但參與必須承擔責任。
他說,美國希望中國協助烏克蘭戰事,川普希望中方停止購買俄羅斯原油,也知道9成伊朗輸出原油到了中國,中國若停止向伊朗購油,中東局勢會很不同。中國如果真想在未來世界秩序中擔任夥伴,希望能夠盡更多責任。
龐德偉說,川普嘗試與中方溝通,應該是成功的。「他是我這輩子見過的美國總統中,唯一能迎頭痛擊,但之後可稱兄道弟進行協商的一位,包括TikTok、可能的波音採購,他能夠完成任務。」
龐德偉是川普友人及長期支持者,4月底獲聯邦參議院同意出任駐中國大使,5月中前往北京。
他表示,到任後曾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長時間面對面溝通,習非常有活力、高度投入,多次提到尊重川普。雙方談了很多川普在關稅上的打算,習再次回應無論如何都非常想與川普會面。這是有活力的對話,習的參與度很高,瞭解不少美方利益所在及川普的意向。
龐德偉曾在北京表示,川習可能明年將會面。但媒體報導,兩人可能10月底在韓國舉行的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會議將會晤。
龐德偉說,仍就川普與習近平會面的後勤安排往來溝通,他們是彼此尊重的重要領袖,過去見過多次,今年已3度通話傳達各種訊息,兩人顯然有分歧但尊重對方。他們職務特殊,都想做大事與攜手合作,
出身商界的龐德偉曾任聯邦參議員,如今獲川普授權赴北京。他說,致力讓當前最重要的兩國關係降低敵對,爭取時間,兩國共存,為美國勞工、農人及重要事務努力。
他強調沒有參與美中經貿談判,僅表示,會向中國領導者提出解釋,因為川習個人關係,中方對美提供許多必要管道,也因此在北京能夠向中方傳達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的意向。
龐德偉1日在華盛頓接受CNBC節目Squawk Box訪問,主持人柯恩(Joe Kernen)問及美國對台政策是否仍為(戰略)模糊或已經改變,龐德偉表示,關於台灣,他(川普,Donald Trump)清楚說過,美國不會改變一中政策,將遵循台灣關係法、三公報及雷根(Ronald Reagan)的六項保證,這過去在全球運作非常有效,美方不希望脅迫,希望和平解決。
主持人並詢問中國對國際局勢的影響,龐德偉指出,談到中國在世界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與川普都曾談過,美方希望中方參與,但參與必須承擔責任。
他說,美國希望中國協助烏克蘭戰事,川普希望中方停止購買俄羅斯原油,也知道9成伊朗輸出原油到了中國,中國若停止向伊朗購油,中東局勢會很不同。中國如果真想在未來世界秩序中擔任夥伴,希望能夠盡更多責任。
龐德偉說,川普嘗試與中方溝通,應該是成功的。「他是我這輩子見過的美國總統中,唯一能迎頭痛擊,但之後可稱兄道弟進行協商的一位,包括TikTok、可能的波音採購,他能夠完成任務。」
龐德偉是川普友人及長期支持者,4月底獲聯邦參議院同意出任駐中國大使,5月中前往北京。
他表示,到任後曾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長時間面對面溝通,習非常有活力、高度投入,多次提到尊重川普。雙方談了很多川普在關稅上的打算,習再次回應無論如何都非常想與川普會面。這是有活力的對話,習的參與度很高,瞭解不少美方利益所在及川普的意向。
龐德偉曾在北京表示,川習可能明年將會面。但媒體報導,兩人可能10月底在韓國舉行的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會議將會晤。
龐德偉說,仍就川普與習近平會面的後勤安排往來溝通,他們是彼此尊重的重要領袖,過去見過多次,今年已3度通話傳達各種訊息,兩人顯然有分歧但尊重對方。他們職務特殊,都想做大事與攜手合作,
出身商界的龐德偉曾任聯邦參議員,如今獲川普授權赴北京。他說,致力讓當前最重要的兩國關係降低敵對,爭取時間,兩國共存,為美國勞工、農人及重要事務努力。
他強調沒有參與美中經貿談判,僅表示,會向中國領導者提出解釋,因為川習個人關係,中方對美提供許多必要管道,也因此在北京能夠向中方傳達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的意向。
- 記者:中央社記者廖漢原紐約2日專電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