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連年奪命第一 醫:排便異常別拖延

大甲李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賴大豊說,一名患者因便秘檢查出大腸癌(圖/醫院提供2025.11.7)
[NOWnews今日新聞] 一名七十多歲婦人近期排便習慣改變,出現血便與便祕情形,卻不以為意。日前因便祕導致身體虛弱、頭暈無力,被家人送至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經檢查發現血紅素過低,確診有腸胃道出血,緊急輸血後進一步檢查,竟同時罹患大腸癌、出血性胃炎及嚴重內痔。
大甲李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賴大豊指出,患者送醫時血壓偏低,家屬表示她兩天未排便,伴隨血便、胃食道逆流與頭暈等症狀。經胃鏡與大腸鏡檢查,發現胃部有出血性胃炎、腸道內有約5公分惡性腫瘤,並伴隨內痔出血,需進一步治療。
賴大豊說,患者雖在多年前曾做過腸胃鏡檢查,但近來明顯出現排便習慣與大便形狀改變、糞便帶血或黏液、長期腹部不適等症狀,卻未重視,直到身體虛弱才發現罹癌。
他提醒,大腸癌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許多人誤以為只是短期腸胃不適或飲食不當而延誤就醫。高危險族群包括:愛吃紅肉、燒烤、少吃蔬果者,體重過重、抽菸、飲酒過量者,以及有大腸瘜肉或家族病史者,應特別提高警覺。
賴大豊強調,若發現糞便顏色、形狀或質地異常,出現腹脹、絞痛,或便祕與腹瀉交替超過兩週,都應盡速就醫檢查。衛福部提供45至74歲民眾,以及40至44歲有家族史者,每兩年一次免費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應善加利用。
「許多人認為自己不會那麼倒楣,但這樣的心態往往讓患者錯過治療黃金期。」賴大豊呼籲,定期篩檢、均衡飲食與養成正常排便習慣,才是預防大腸癌的關鍵。
相關新聞
非洲豬瘟「拆彈變拆台」 議員批政治止血
中市鼬獾狂犬現蹤 議員批防疫分治亂象
台中公費疫苗開打 長者、幼童接種送好禮
- 記者:nownews
- 更多政府消息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