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SC、SRC差在哪?哪個最耐震?


RC、SC、SRC差在哪?哪個最耐震?

RC結構因多使用混凝土,成本上而言造價最低,且技術成熟,是台灣最主流的工法。


台灣位於地震帶,建築的耐震性能是購屋首要考量。常聽到的 RC(鋼筋混凝土)、SC(鋼骨結構)、SRC(鋼骨鋼筋混凝土) 三種主流工法,它們的抗震能力差在哪?建築成本與適用建築樓層又各自為何?以下內容將全面解析,帶您一次了解。

RC、SC、SRC三大建築結構工法特徵與原理

建築結構是房屋的骨骼,承受建築自重及各種外力(如地震、強風)。RC、SC、SRC 三種工法因材料組合不同,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物理特性:

RC(鋼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剛性強、性價比高

  • 結構組成:鋼筋(提供抗拉力)與混凝土(提供抗壓力)結合。
  • 物理特性:剛性(硬度)強、韌性(變形能力)中等。
  • 適用建築:台灣最普及的工法,適用於 10-15 層以下的中低層住宅。
  • 耐震表現:結構紮實,地震時搖晃感最小,提供優異的隔音、防火與防水性能。缺點是柱體較粗,且韌性不如鋼骨,遇極強地震時可能出現龜裂或脆性破壞。

SC又稱SS(鋼骨結構,Steel Constructure/ Steel Structure):韌性佳、超高層首選

  • 結構組成:完全以鋼骨為主要結構主體。
  • 物理特性:韌性高、重量輕、彈性大。
  • 適用建築:適用於 30 層以上的超高層建築或需大跨度空間的商業大樓。
  • 耐震表現:利用鋼材的高延展性吸收與耗散地震能量,抗震性優異,不易脆裂。但因結構輕盈,地震時搖晃感最強,特別是高樓層,影響居住舒適度;造價最高且需加強防火處理。

SRC(鋼骨鋼筋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剛柔並濟、抗震優選

  • 結構組成:以鋼骨為核心,外層包覆鋼筋與混凝土。
  • 物理特性:結合鋼骨的韌性與混凝土的剛性,達到最佳平衡。
  • 適用建築:適用於 15-25 層的中高層建築,是豪宅與商辦住宅混合大樓的常見選擇。
  • 耐震表現:結合兩種優點,耐震性最佳,搖晃感介於 RC 與 SC 之間,同時具備良好的隔音與防火能力,且柱體相對 RC 結構細,空間利用率更高。但施工工藝最複雜、工期最長。

RC、SC、SRC哪個最耐震?沒有絕對耐震,只有合適性

並非造價越高就越耐震。在台灣,三種工法在結構設計與施工品質達標的前提下,都具備法規要求的耐震能力(至少耐震 5 級)。選擇主要取決於樓層高度、建築用途與預算考量。

RC 結構因多使用混凝土,成本上而言造價最低,且因使用時間久,技術成熟,是台灣最主流的工法。對於中低層而言,施工品質優良的 RC 結構已足夠安全且舒適。SRC 則因兼顧耐震與居住舒適度,成為中高層建案的首選;SC 則因高昂成本,多用於指標性超高層建築。

結構類型

搖晃程度

抗震原理與特性

RC

小(剛性強)

靠剛性吸收地震力,中低層耐震性良好。

SC

大(韌性高)

靠柔性變形耗能,適合超高層,不易脆裂。

SRC

中(綜合平衡)

兼具剛性與韌性,變形能力與穩定性最佳。

結語:結構安全從了解開始

RC、SC、SRC 三種建築結構各有優勢,並無絕對的「最強」或「最弱」。對於多數購屋者而言,選擇符合樓層需求且施工品質嚴謹的建案,才是確保建築安全的核心。

文章來源:RC、SC、SRC差在哪?哪個最耐震?



最新房產新聞
人氣房產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