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熱潮來襲:投資人如何在機會與風險間找到平衡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夜未央編譯
2025年,人工智慧(AI)不只是一個科技趨勢,它已經成為推動美國經濟和華爾街股市的重要引擎。面對通膨壓力、貿易摩擦與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AI的爆發式成長意外為經濟注入一股強心針。
根據Pantheon Economics最新數據,光是2025年上半年,AI相關支出就為美國GDP增長貢獻了大約0.5個百分點。在其他經濟指標表現平平的情況下,這樣的拉抬相當罕見。Fortune報導更指出,這股AI浪潮正是近期美股屢創新高的主因之一。
「七巨頭」(Magnificent 7)科技公司 蘋果、微軟、Google母公司Alphabet、亞馬遜、Meta、特斯拉與輝達(Nvidia)都在AI基礎建設上重兵投入。同時,晶片大廠輝達與超微(AMD)也靠著AI題材持續吸引買盤,股價表現搶眼。對投資人來說,AI看起來像是難得一見的黃金機會,但同時也帶來一個難題:究竟該勇敢追進,還是守住穩健的投資步調?
追夢還是守成?投資人的兩難
面對AI的狂熱,不少投資人心裡難免浮現「再不買就錯過」的焦慮。媒體每天都在報導AI公司股價暴漲的故事,這種氛圍容易讓人衝動進場。但資深投資專家提醒,AI確實有長遠發展潛力,但若盲目追高,風險同樣驚人。
來自佛州的交易員、《The Options Oracle Newsletter》作者Edward Corona,就經常被讀者問到:「到底要不要把傳統股票換成AI股?」他的回答很直接——投資組合的基礎不能丟。
「你不會丟掉那些穩定、雖然無聊,但能長期幫你賺錢的標的,例如S&P500指數基金,」Corona說,「那是你的地基,它會默默幫你複利成長。但我也不否認,某些AI股票真的像火箭一樣飆升。做法不是把全部身家都押上去,而是先確保核心資產穩固,再撥出一小部分去參與AI題材。」
Corona強調,保持投資組合平衡最重要。這樣一來,如果AI持續衝高,你仍有收益;但若AI板塊突然熄火,你的核心持股仍能穩住局面。他笑著形容:「穩定的股票是主食,AI這種高成長股就是調味料,放一點就好。」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從網路泡沫學到的教訓
其實,今天的AI熱潮,和90年代末的網路泡沫有幾分相似。當年,大家都相信網路會徹底改變世界——事實上,它真的做到了。但問題是,當時許多掛著「網路」名號的公司,營運基礎薄弱卻股價狂飆。最後泡沫破裂,投資人大量受傷。
加州Investor’s Advantage Corporation創辦人John Grace就提醒,這段歷史值得借鏡。「很多人現在覺得,答案就是把錢大舉轉進AI股,因為它們代表未來。的確,AI正在改變產業,」Grace說,「但90年代的網路也是如此。任何沒設定停損機制就一頭栽進去的人,應該還記得最後的慘況。」
Grace指出,問題不在於AI公司沒有前景,而在於市場過於提前反映預期,導致股價超前基本面。當估值漲到「只容許成功、不容許失誤」的地步,再優秀的企業都可能變成糟糕的投資標的。
「現在不少AI股票的價格,已經假設它們能連續十年、甚至更久完全不出錯,」Grace警告,「但只要出現一點狀況——不管是監管壓力、技術突破延遲,還是整體市場下跌——股價就可能劇烈回調。而且大部分AI投資集中在少數幾家公司,這不是分散投資,而是把資金壓在同一個題材上,說白了就是賭博。」
穩健參與AI浪潮的方法
對資金有限的散戶來說,完全不碰AI可能過於保守,但把全部積蓄梭哈AI也太過冒險。比較務實的策略,是把AI視為投資組合的「加分題」,而非「必考題」。
核心部位依舊建議放在像是S&P500指數基金、台灣50或其他績優股這類能長期穩定增長的標的,確保資產能持續累積。接著,再依照個人風險承受度,配置少部分資金到AI相關股票。這樣的組合,既能參與科技革命的機會,也能避免因短期波動而全盤受創。
AI的確是2025年最熱門的題材,它推動了經濟,激發了創新,也讓股市創下新高。但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從鐵路、電力到網路——都伴隨著泡沫與淘汰。
真正能笑到最後的投資人,並不是那些在最狂熱時孤注一擲的人,而是懂得冷靜分配資產,在夢想與風險之間保持平衡的人。AI或許會徹底改變世界,但對投資人而言,建立穩固基礎、適度參與、長期紀律,才是能穿越風浪、累積財富的不二法門。
資料來源:https://www.gobankingrates.com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 記者: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 更多科技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