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罰」成為AI創新煞車? 台灣追趕AI浪潮陷入瓶頸?


「重罰」成為AI創新煞車? 台灣追趕AI浪潮陷入瓶頸?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AI浪潮席捲全球,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重塑全球的經濟與社會結構。台灣政府日前還宣示要想發展成「AI科技島」、「站在全球AI產業鏈的前段班」,企圖將AI的創新產業視為下一波產業競爭力的核心驅動力。然而,政府宏偉的政策目標,卻與當前的法律與公共治理的框架形成了難以調和的巨大矛盾?


台灣目前的官僚制度體系正深陷一場「治理悖論」:一方面,期望AI技術的無限可能;另一方面,卻試圖用上一個科技時代的法規邏輯來管理未來。這種緊張關係在近期一波法規修正案中達到了沸點,尤其涉及刑事責任的「七法」重罰爭議(新北地方法院認定,七法公司自法源網站抓取並重製於其 Lawsnote 資料庫的法規資料,相關法規所列出的「法律沿革」乃是法源公司的編輯著作,且七法公司商業上的使用並不構成合理使用,論以著作權法第 91 條第 2 項意圖銷售而擅自以重製之方法侵害他人著作財產權罪…),已嚴重威脅到台灣AI的創新生態、AI前瞻研究與AI內容產業的發展空間。本文將從政策結構、國際趨勢與產業實務三個維度,專業拆解這場法規風暴,探討台灣究竟要如何才能在風險治理與技術創新之間找到平衡。



「重罰」成為AI創新煞車? 台灣追趕AI浪潮陷入瓶頸?


政策結構失衡:40項AI願景背後的「禁止式治理」思維


面對AI帶來的挑戰,賴政府日前一口氣推出了橫跨經濟、治理、勞動與倫理…等領域,多達40項的AI新世代政策。從政策數量上看,可謂雄心勃勃、覆蓋全面。


然而,當政策落實到法律設計層面時,其結構性缺陷立即暴露:



  • 核心邏輯偏差:法律設計傾向於「事前禁止與事後懲罰」,而非國際主流的「技術友善」或「沙盒式治理」(Sandbox Governance)。

  • 缺乏國際標準:幾乎未導入國際上行之有年的風險分級管理(Risk-Based Approach, RBA)框架。

  • 執法工具真空:法律條文與科技主管部門之間缺乏同步的監理指引、專業規範與執法尺度。


  • 台灣長久以來的立法路徑似乎仍在延續:新科技引發社會恐懼 → 立法者以加重刑責回應民意 → 對產業與研究產生「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 賴政府的AI立法,正在重蹈覆轍?


    「七法」重罰爭議:無差別刑責升級,反成國家級風險


    本次爭議的核心,在於政府提案將多項AI相關行為納入「刑事責任」,並大幅提高刑度。問題不僅在於罰則的重量,而在於其缺乏對風險層級的精細區分。


    在現行草案的解讀下,AI內容創作、自動生成素材,甚至特定模型的訓練與使用,皆可能被解讀為觸犯以下罪行:


    「加重詐欺與加重毀損名譽」:影響AI內容創作與金融科技新創。


    「散布不實資訊與妨害電腦使用」:威脅社群媒體與網路服務提供者。


    「個資法與著作權法刑度提高」:影響基礎模型的開發與數據訓練。


    這種無差別「重罰」的邏輯,對AI創作者、AI新創公司、開源社群及研究機構造成了極高的不確定性。


    司法體系困境:缺乏AI專業鑑定的「制度性風險」


    更深層的危機在於:台灣目前的司法與執法體系,尚未建立AI專業審查與風險鑑定制度,法律刑責卻已被拉高。


    台灣的法務部門試圖用傳統刑法工具,管理「AI產生的外部效應」;然而,法院卻缺乏工具來判斷「AI行為」的技術本質、模型的設計意圖或執行尺度。法律要管的是「結果」,卻沒有能力「評估過程」。這種法制與AI技術間嚴重的認知落差,無疑是一種潛在的制度性風險。


    國際比較:台灣的框架落後於全球主流趨勢


    綜觀國際,主要經濟體在AI治理上普遍採取「風險管理」與「創新協作」模式,而非單純的「刑罰嚇阻」。



  • 歐盟:風險分級的典範(EU AI Act)


  • 歐盟《AI法案》是全球最全面的監管框架,其核心原則是風險分級(RBA):


    不可接受的風險: 如社會信用評分,直接禁止。


    高風險: 醫療、交通、教育…等,須通過嚴格的合規驗證與上市前審查。


    低風險與微小風險:採自律規範、透明度要求(如標示為:內容為AI生成)與豁免機制。


    重點:開源社群與研究機構獲得明確的豁免或減責。


    歐盟的趨勢明確:目標是「AI風險管理」,不是「懲罰AI創新」。



  • 美國:分散式治理與指引主導


  • 美國聯邦政府不急於制定一部大型AI法案,而是採分散式、領域化治理:


    不將刑法作為核心工具: 主要依賴現有法規,如 FTC(公平貿易委員會)的消費者保護、FDA(食品藥物管理局)的醫療審查。


    監管指引先行:各領域主管機關針對性地發布指導原則。


    鼓勵沙盒測試:提供「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讓技術在受控環境下進行測試。


    美國的核心理念是:「不以法規限制AI創新速度。」



  • 日本與新加坡:AI友善模型


  • 亞洲的領先國家(如日本、新加坡)則採用「友善監理」(Regulatory Hospitality)的模式:


    強調行政指引與產業自律,而非刑罰。


    政府主動設立國家級「監管沙盒」,鼓勵企業與政府共同測試技術可行性與風險邊界。


    台灣當前的法規方向,反而最像2016年以前歐盟的早期思維:試圖用舊法條硬套AI新科技,以刑罰來管理AI未知的風險,與當前的國際主流趨勢嚴重脫節。


    台灣政府內部在AI政策上出現了顯著的「內耗」:


    經濟部: 談論「AI產業引擎」與資金獎勵。


    數位發展部: 談論「AI倫理與治理」。


    立法部門: 著重「AI風險懲罰」。


    這種多頭馬車、目標衝突的結果,直接在產業端引發了三重結構性焦慮:



  • 新創公司卻步不前


  • 由於缺乏清晰的風險分級與合規路徑,AI新創公司無法預估法律的風控成本,尤其擔心在模型測試或產品迭代中不慎觸及「重罰紅線」,導致營運風險過高。



  • 基礎研究自我設限


  • 當基礎模型(Foundational Models)的訓練與數據使用也可能落入擴張的刑法框架時,大學與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將被迫採取保守策略,限制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 國際資本卻步觀望


  • 跨國企業在決定將敏感技術或高風險模型佈局於特定國家時,最看重的是法規的穩定性與可預測性,遠勝於政府獎補助。當台灣的法制無法明確回答:「如果我的模型被惡意誤用,企業高層是否需要負擔刑事責任?」時,國際AI企業將選擇更穩定的司法管轄區。



    「重罰」成為AI創新煞車? 台灣追趕AI浪潮陷入瓶頸?


    不確定性,已成為台灣AI創新發展最大的風險。


    理性治理的呼籲:解決問題,而非嚇跑AI創新者


    重罰派的立法動機,往往是回應社會對Deepfake性影像與AI協助詐騙的強烈焦慮。然而,治安問題的治理方式,不應等同於對整體技術發展實施全面管制。


    國際社會針對Deepfake的對策,多數集中在:



  • 針對性制裁(Targeted Sanction): 加重不法散布者與惡意製造者的法律責任。

  • 平台義務: 要求平台要具備迅速移除與快速通報的能力。

  • 技術規範: 推動AI數位足跡(Watermarking)與內容溯源的機制。


  • 「一刀切」的刑罰擴張,不僅無法有效解決最急迫的惡意行為(詐騙者不會在乎輕罪或重罪),反而會將遵守規範的良善的AI創新者嚇跑。


    台灣的解方:從懲罰走向賦能的政策轉向


    台灣若想在全球AI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進行一場法制思維的根本性轉向。真正需要的不是加重刑責,而是以下三項關鍵政策工具:



  • 確立風險分級立法框架(Risk-Based AI Governance)


  • 效法歐盟「RBA精神」,但納入更具台灣產業彈性的豁免條款。將AI應用明確分為「高、中、低」三級,並針對高風險領域,要求實施「人機協同審查」與「合規報告」。



  • 建立 AI 沙盒與技術指引制度(Regulatory Sandbox)


  • 由主管機關主導建立國家級的「監管沙盒」,允許AI新創公司與研究機構在具備監督和防護機制的環境中測試創新應用,實現「能先做,再調整」的「試錯」精神。同時,由科技部門制定清晰的行政指引,提供合規操作的明確路徑。



  • 設置 AI 專業審查與鑑定中心


  • 在涉及AI模型的刑事案件中,法院不能僅依賴傳統的判斷。應仿效法務部鑑識實驗室模式,設立國家級AI鑑識與專業審查中心,為司法體系提供中立、專業的技術鑑定,以準確判斷AI行為的意圖、能力與技術的邊界。


    台灣的AI未來,取決於制度的適應力


    AI正在重塑全球秩序,其發展速度已遠遠超越現有法規更新的速度。然而,法治的優勢不在於速度,而在於方向的正確性與結構的穩定性。


    台灣若真心想成為「AI創新島」,就必須立即檢視現行法案對創新的「保護主義煞車」。政府不應將「刑罰」作為「AI治理」的主軸,而應將重點放在風險管理、透明度要求以及技術賦能…等更有意義的事情之上。


    AI 只是個「中性」的工具,危害的社會風險雖然需要治理,但法律的管制更必須要更加「精準」,不能「濫殺無辜」阻擋創新!台灣在全球AI化的浪潮中,真正的考驗,不再是AI技術的研發能力,而是法規是否足夠新穎?是否足夠理解AI技術?以及是否能真正跟得上全世界的監管的腳步?這將是跨越黨派,台灣要想發展成「AI科技島」必須理性面對的制度性大挑戰。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