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K講沒話」到喪屍煙彈 毒品滲入青少年社交圈 恐成新世代流行文化

【記者 蔡鳳敏/雲林 報導】在台灣青少年族群中,「毒品社交文化」正悄然形成。K他命、喪屍煙彈等新興毒品不再讓年輕人恐懼、防備,反而成為某些青年群體之間建立交情、開啟話題的「社交橋梁」,顯示出青少年的觀念偏差與毒品普及化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從「沒K講沒話」、「吃K少年家,吃久你就變頭家」等令人驚異的順口溜,表面上輕鬆幽默,實則反映出毒品漸漸被年輕族群「正常化」,甚至浪漫的包裝為「圈內文化」。
對許多年輕人來說,接受毒品的邀請,並非出於對藥效的期待,而是對同儕認同的渴望。這樣的現象背後的原因,是教育與家庭支持的缺乏,讓敏感孤獨的青少年對外尋求認同、歸屬感,當孩子找不到健康的交流平台,自然會在同儕壓力中逐漸靠攏這樣的「錯誤選項」,例如加入幫派、學校裡霸凌別人的團體,校外人士…等等。
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的畢業生小林說:「當我面對好兄弟遞來的第一根K菸時,其實我也知道那是毒品,我知道不可以吸毒。但我對於法律跟毒品造成的傷害根本無感,我比較在意的是那個當下,我如果推開這支K菸的話,是不是顯得很遜、很沒種,我不想被好朋友看不起。」
戒毒機構執行長林芯瑩表示,反毒教育的語言與方式需要轉變,不只是重複「毒品有害」這種老套又生硬的標語,更應該做的是深入青少年的生活中,與青少年平等對話,才能真的讓反毒種子埋進孩子的心理。
林芯瑩時常帶著正在戒毒或者成功畢業的學員,深入校園做反毒宣導,至今為止,也有多個教育處校外會、學校、公私立機關等團體,進入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參訪與交流,學員用自身經歷警醒大眾,這樣的震撼教育,反而更能讓青少年接受與反思。
毒品在青少年群體中,以「社交工具」作為偽裝,像傳染病般擴散,我們如何透過教育遏止這個情況?這是社會需要立即重視的問題。毒品不該成為人際關係的籌碼,我們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用毒品換來的朋友與認同,而是來自家庭、學校與社會的理解與支持。
唯有透過真實、持續、深入的教育,讓孩子理解毒品的真實樣貌,並具備說「不」的勇氣與能力,我們才能真正在下一代的心中,培養出保護自己的力量。你或你的家人有毒癮相關問題嗎?來電:05-6625500 / 0921-506599 陳專員,請放心,您的來電內容將全程保密。(照片: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提供)
- 記者:好報 企劃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