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手法層出不窮 同鄉、虛擬貨幣與公益投資成最新陷阱

詐騙手法層出不窮 同鄉、虛擬貨幣與公益投資成最新陷阱

【記者 丁倩/台北 報導】近日,台灣各地接連傳出利用熟人關係、虛擬貨幣及公益投資進行詐騙的案件,引發民眾高度關注。受害者多為熱心分享、信任同鄉的民眾,而犯罪集團則利用人性心理、社群信任及熟人身份設計層層陷阱,讓受害者在不知不覺中損失財產,甚至家破人亡。

據了解,詐騙手法花樣百出,犯罪者會觀察受害者的社群帳號、點擊紀錄及言行舉止,並利用最貼近生活的情境,一步步博取信任。例如假冒「順豐快遞」、「紅陽支付」客服、銀行、法院、投資顧問,甚至是受害者親友,以禮貌語氣和假關心誘導點擊假連結或加入假LINE群組。

專家指出,詐騙集團的第一步不是搶錢,而是騙取信任,先博取同理心,扮演受害者缺什麼就給什麼的人:你想賺錢,他就說帶你投資;你談戀愛,他陪你曖昧;你剛出車禍,他說可以幫你處理保險;甚至假裝做公益,號稱投資收益將用於慈善捐款或公益計畫。當受害者逐步卸下防備,最後財產被一舉掏空。

案例一:同鄉投資陷阱

王小姐(化名)透過同鄉群組認識一位自稱精通虛擬貨幣的投資者。對方假裝熱心指導她投資,提供看似專業的交易平台與收益報表。王小姐投入百萬元後,對方突然失聯,王小姐傾家蕩產,精神受創,甚至住進精神科醫院。

案例二:熟人假身份

林先生(化名)接到自稱老同學的訊息,對方稱自己有高收益理財方案,還特別提到「家鄉熟人推薦」以博取信任。林先生匆忙投入資金,結果發現所謂平台根本不存在。詐騙者卻在網路上炫耀得利,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完全不承認錯誤。

案例三:公益投資陷阱

張先生(化名)收到訊息,對方號稱發起「教育慈善基金」並邀請他投資,承諾部分收益將捐給偏鄉學童。張先生投入資金後,發現所謂公益計畫完全是假,對方將錢挪作他用,生活逍遙無虞,而張先生不僅損失財產,還遭受極大心理壓力。

案例四:虛擬貨幣詐騙蔓延

近期多起案件顯示,詐騙集團透過社交平台及虛擬貨幣投資話題,偽裝成客服或投資顧問,誘導受害者轉帳或提供私密資訊。受害者多為社群活躍者,投入資金後被騙光,生活陷入困境,甚至家破人亡。

這些案例顯示,詐騙集團比受害者更懂心理學,懂得抓住貪念、情感與同理心,尤其利用「同鄉」「熟人推薦」或「公益投資」身份,更容易突破信任防線。受害者不僅財務受損,許多人精神狀態也大受影響。

政府及警方雖有反詐騙措施,但手法快速演變,往往難以追上犯罪者腳步。專家提醒,民眾在面對虛擬貨幣投資、熟人推薦或公益投資時,務必提高警覺,多方查證,不可因「同鄉」「熟人」或「公益」而放鬆戒心。

台灣社會亟需與時俱進的法律與執法手段,並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分享案例與防範經驗,以降低更多家庭受到傷害。(圖/記者丁倩翻攝)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