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最長遠的資產:Nu Skin用30年實踐企業DNA

【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主筆撰述】當 CSR(企業社會責任)逐漸轉向更全面的 ESG(環境、社會、治理)實踐,企業不再只是「捐錢做公益」,而是被要求創造長期、可衡量的影響力。Nu Skin(如新)在2025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中,以「Nu Café 公益咖啡館」與「受飢兒滋養計劃」雙專案,榮獲SDG 3健康與福祉金級獎項,正是這股新世代永續浪潮的縮影。
這場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主辦、號稱「台灣企業永續奧斯卡」的盛典,共有超過500件方案角逐。Nu Skin不只突圍而出,更以「善的力量」為核心,展現企業如何將公益轉化為持續循環的社會資本。

▲Nu Skin 榮獲「2025 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殊榮,左二為Nu Skin台灣及港澳總經理張雅婷代表上台授獎。(圖/業者提供)
善的力量:不只是口號,而是企業DNA
創立於1984年的Nu Skin,自進入台灣市場逾30年來,始終把「善的力量」視為品牌核心價值。不同於傳統的公益捐助,Nu Skin嘗試建構一個「授人以漁、持續行善、人人參與」的平台,透過員工、會員、消費者與公益組織的串聯,創造能夠被複製、被延續的永續模式。
Nu Skin台灣及港澳總經理張雅婷在受獎時直言:「這份榮耀不僅屬於Nu Skin,更屬於一路支持的員工、會員與消費者。」這句話道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另一層意義:公益不只是單點行為,而是一場「共創」。
Nu Café:一杯咖啡,翻轉身心障礙青年的未來
台灣身心障礙者超過120萬人,勞動力參與率卻不足25%。這群人往往被社會忽略,更缺乏銜接就業的舞台。Nu Skin自2006年起,與伊甸基金會攜手創立全台首間 100%公益咖啡館 Nu Café,提供身心障礙青年真實的職場訓練場域。這裡不只是工作場所,更像一個「友善職場實驗室」,讓學員逐步培養自信與技能。
成果相當具體:
- 20多名學員完成培訓,其中 70%成功進入一般職場。
- 員工平均年資最長達15年,顯示他們能穩定工作、減少社會依賴。
- Nu Skin會員與顧客不只是消費者,而是公益參與者,每一杯咖啡都能轉化為支持力量。
案例故事:
38歲的Jennie,領有智能障礙手冊,曾因理解力較慢在一般職場被排擠。但在Nu Café三年的磨練下,她已能獨立完成點餐、製作餐點與結帳。這種轉變,不只是職場技能的累積,更是尊嚴與自信的重建。
受飢兒滋養計劃:從一份餐點開始,打造「營養—教育—農業」善循環
Nu Skin的公益觸角不只在台灣,更放眼全球。2002年,創辦人Blake Roney意識到孩童飢餓問題的迫切,因而發起 「受飢兒滋養計劃」。
這項計劃不只是單純的糧食援助,而是透過科研開發的「蜜兒餐」營養補給,結合國際組織 Feed the Children、非洲在地農業教育計劃(SAFI),打造從營養、教育到就業的善循環。
截至2024年7月:
- 全球累積捐贈8.5億份蜜兒餐,惠及65國。
- 每日平均餵養超過12萬名兒童。
- 在馬拉威推動農業教育與蜜兒餐工廠,帶動在地就業與產業升級。
這是一個從「補充營養」進化到「翻轉命運」的模式。對受助孩童而言,一份營養餐不只是填飽肚子,而是專心上課、勇敢築夢的起點。

▲Nu Skin受飢兒滋養計劃,從一份蜜兒餐開始,不只能止飢,而是能讓小朋友有開始有追逐夢想的權利,看到生命中希望的曙光,持續創造善的循環。(圖/業者提供)
ESG的戰略意義:Nu Skin的永續布局
Nu Skin的「善的力量」並不侷限於Nu Café與受飢兒計劃。多年來,Nu Skin更以制度化方式,將盈餘提撥投入公益,並推動:
- 先天性心臟病兒童醫療補助
- 罕病病友就業促進計劃
- 泡泡龍病友關懷
- 與雲門舞集合作的「舞蹈蒲公英」藝術教育計劃
這些行動構築出一個跨醫療、教育、文化的公益網絡。Nu Skin不僅強化了品牌的社會價值,更透過永續實踐深化與消費者的連結。
在商業層面,這也是一種「差異化資產」:
- 在直銷產業中,Nu Skin以「善」做出區隔,塑造品牌信任感。
- 在全球永續浪潮下,Nu Skin將 ESG 融入經營策略,進一步強化投資人與市場對其長期價值的肯定。
從CSR到永續未來:企業的新角色
隨著全球 ESG 評等機制逐漸成熟,企業被要求的不只是「減碳」,更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Nu Skin正透過善的力量示範:
- 公益必須可複製、可持續,才能真正形成影響力。
- 企業必須扮演平台角色,才能把消費者、員工、社會組織串聯進來。
- 善不只是慈善,而是長期戰略的一部分。
Nu Skin的案例提醒我們:在未來,公益與永續不會只是企業的「附加價值」,而將是企業能否持續競爭的核心要件。正如張雅婷所言:「我們將以獲獎為動能,把公益行動擴展到更多層面,讓善的力量走得更遠。」
Nu Skin的「善的力量」從一杯咖啡到一份營養餐,延伸至職場教育與全球農業發展。這是一個將公益升級為「戰略性永續資產」的案例,也是一個企業如何用行動詮釋「善可以是力量」的最佳註解。
- 記者:陳 光蘊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