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安進,十八年希望:從生技創新到家庭陪伴的公益行動

十年安進,十八年希望:從生技創新到家庭陪伴的公益行動

【撰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 / 特稿】當生命的巨浪來襲,愛能不能撐起一個家?那是一場沒有彩排的風暴。當醫師在診間輕聲說出「確診」的那一刻,癌症不只是個體的疾病,而是一整個家庭的震盪。每一次治療的疼痛、每一次孩子的凝視、每一次伴侶的沉默——都在考驗著愛的韌性。

今年第18屆由 癌症希望基金會 主辦的「癌友家庭親子營」,在北、中、南三區展開。其中中區以主題 【家庭的守護獸】 為核心,兩天一夜的營隊成為許多家庭重生的起點。這裡沒有病歷號,沒有病床,只有彼此傾聽與陪伴的溫度。


十年安進,十八年希望:從生技創新到家庭陪伴的公益行動
▲癌症希望基金會親子營病友珮君先生曾毅然剃髮陪伴抗癌,無聲的體貼成為家人面對風暴的力量。(圖/主辦單位提供)

基金會台中希望小站主任 吳佳霖 分享,親子營的初衷在於「讓家庭重新有勇氣談論癌症。」她說:「我們最初以『怪獸』象徵疾病的恐懼,但後來發現,每個家庭都能召喚出自己的守護獸。 當他們願意正視恐懼、接納脆弱,恐懼就會被愛與希望取代。」那一幅幅由家庭共創的「守護旗幟」,不只是畫作,更是一場療癒的儀式——將曾經撕裂的傷口縫合成愛的象徵。

從「不敢示弱」到「彼此守護」——一個家庭的重生

乳癌病友 珮君 去年確診。那段時間,她選擇隱瞞病情,不願讓孩子擔心。直到化療掉髮,丈夫毅然陪她一起剃頭。「我們不再是病人與家屬,而是並肩作戰的戰友。」她笑著說。

孩子們也在這場風暴中長大。國三的哥哥學會觀察媽媽的心情,懂得體貼與分擔;國小五年級的妹妹更主動捐髮給癌症希望基金會,說:「雖然捨不得,但能幫助別人很有意義。」這一家人在營隊中為旗幟命名為 「愛玩客」,守護獸叫做 「希望號」。珮君說:「希望號提醒我們,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懷抱希望。讓這份希望守護我們,也守護別人。」那一刻,孩子的童言童語成了全家的信仰。那不只是抗癌的故事,而是愛學會面對生命真相的故事。


十年安進,十八年希望:從生技創新到家庭陪伴的公益行動
▲癌症希望基金會親子營病友珮君一家以「希望號」家庭守護獸航向抗癌重生之路。(圖/主辦單位提供)

當孩子沉默時,也是一種表達

活動中,有個自稱「空氣」的國中生,兩天幾乎沒說話。社工師 徐慕怡 微笑著說:「他雖然沉默,卻是家庭守護獸設計的關鍵角色。這樣的孩子不需要被逼著表達,只要讓他知道——他仍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份子。」

在這裡,每個家庭都在學習新的語言:——用畫筆取代壓抑,用擁抱代替逃避,用笑聲修補恐懼。癌症不再只是診斷書上的一個名詞,而成了讓家庭重新凝聚的契機。

當企業志工化身愛的陪伴者

今年的親子營,也再次有 台灣安進志工團 的愛心同行。連續五年投入的志工們,為這些家庭注入陪伴的力量。志工 Julie 說:「藥物能延長生命,但愛與希望,才是讓家庭走得更遠的力量。」志工 Nina 分享,一位孩子在活動中說:「球不落地,絕不放棄。」這句話深深烙印在她心裡,也提醒自己:別讓忙碌奪走對家人的關心。

台灣安進總經理 韋立格(Daniel Villegas) 表示:「今年是我們在台深耕十週年的重要時刻。能與癌症希望基金會並肩,讓關懷轉化為行動,讓希望在陪伴中延續,這是我們最珍視的公益使命。」


十年安進,十八年希望:從生技創新到家庭陪伴的公益行動
▲第18屆癌症希望基金會親子營帶領癌友家庭一起召喚心中的守護獸,讓恐懼轉化為愛與希望。圖/主辦單位提供)

從希望出發,讓愛延續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2秒就有1人確診癌症。這不只是數字,更是無數家庭生活的裂痕與重建。癌症希望基金會 自2002年成立以來,在全台建置三大「希望小站」與105個「癌症資源中心」,陪伴每一個癌友家庭走過最孤單的時刻。他們用20多年實踐了一個信念:「希望,不只是信念,而是一股能被實現的力量。」

當我們看到這些家庭從恐懼走向勇敢、從沉默走向擁抱,就會明白——原來,怪獸從未離開,只是被愛馴服,成了家庭的守護獸。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https://www.ecancer.org.tw
癌友家庭親子營簡介|https://www.ecancer.org.tw/service/family_service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