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單車成為重建之光:YouBike騎入花蓮災後生活的第一縷春風

【撰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深度報導】騎入重建之路:在花蓮,公益如何成為一種重新站起的力量。冬陽靜靜升起,光復鄉的街道仍帶著堰塞湖潰壩後的陰影。然而,在一次次清晨的腳踏聲中,一種「恢復生活」的節奏正悄悄回來。「路雖遠,行則將至。」——《禮記》每一次騎上腳踏車,是災後居民重新丈量家鄉的方式;每一個站點亮起,是地方重建的下一個坐標。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翻攝2025.11.27)
今日,花蓮縣首波 YouBike 公共自行車 正式在光復鄉上路,這不只是一項交通服務的啟動,更像是一首重建之歌——一首由政府、企業與居民共同譜寫的 慈歌之賦,在災後的土地上輕輕響起。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翻攝2025.11.27)
企業公益不是口號,是災後生活最實際的力量
本次 YouBike 由 微笑單車公司全額捐設 ——建置 10 處站點、投入 150 輛單車,並提供 115 年 2 月底前「前 30 分鐘免費」 的公益方案。在災後交通中斷、居民交通工具受損的時刻,短程通勤不只是方便問題,而是:
- 學生能否準時到校
- 家長能否順利上班
- 族人能否往返部落與市區
- 志工與救災人員能否快速移動
花蓮縣長 徐榛蔚 表示,YouBike 的捐設模式是一種 CSR 的具體展現,也是政府規劃巡迴巴士之外,最能貼近民眾日常的「最後一哩路」解方。公益,不是豪言壯語,而是願意為一個地方負重前行。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翻攝2025.11.27)
韌性重建:從「救災運輸」到「生活通勤」的轉換時刻
災後交通模式正在轉換。花蓮縣觀光處長 余明勳 指出,如今的重點已從運補救災物資,轉為恢復居民的生活感。因此,YouBike 站點以「回到日常」為核心規劃:
- 臺鐵光復站 — 連結外來志工、通勤族
- 光復商工、鄉立圖書館、公所周邊 — 服務學校及行政需求
- 太巴塱部落、大馬太鞍活動中心 — 讓文化聚落也能享有移動自由
這是一套 24 小時可用、甲地租車乙地還車、與全台縣市相通的系統,不只提升便利性,也讓紀錄災後回復的節奏更加完整。如同《楚辭·卜居》所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重建不是一夕之間,而是每一天都能多走一哩路、多一分方便、多一點希望。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翻攝2025.11.27)
YouBike 為何選擇花蓮?公益內部決策的背後
YouBike 協理 蘇聖雄 透露,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後,公司內部立即討論「我們能做什麼」。不是金錢捐助,也不是短暫物資,而是選擇最能發揮自身專業的方式:捐設公共自行車系統。因為:
- 它能用最直接的方式降低私人運具的依賴
- 能為災後交通提供穩定的替代方案
- 能讓居民、志工與訪客立即受惠
- 能真正融入地方的每日生活
這種 CSR,不流於形式,而是能夠「實際改變地方」。公益若不是走進生活,就永遠沾不上土地的溫度。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翻攝2025.11.27)
讓善意真的「騎進生活」:在地新用戶的貼心設計
YouBike 2.0 系統與全台相同,外地來花蓮的志工、遊客可以無縫使用,也能透過:
- 電子票證
- 手機 App
- 掃碼租借
為了協助第一次使用的在地居民,YouBike 還特別在花蓮縣政府災區復原重建中心(中正路一段127)設置客服駐點,並提供粉絲團諮詢。重建不是硬體鋪設而已,更重要的是 讓每一個人都用得上、用得懂、用得安心。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翻攝2025.11.27)
花蓮的下一步:從通勤韌性到觀光活化
縣府表示,只要成效良好,未來將持續推動:
- 擴大到鄰近鄉鎮
- 與觀光、文化、在地產業整合
- 形成低碳旅遊的移動網絡
搭配花蓮本已蓬勃的觀光資源,未來公共自行車不只服務居民,也可能成為旅人探索花蓮的新方式。移動,是地方重生的血液;當血液流得更順,城市就會重新活起來。

▲(圖/創新聞記者陳光蘊翻攝2025.11.27)
小編結語:善意會發光,重建會前行
花蓮縣政府再次感謝 YouBike 的公益捐設。而在一輛輛橘白色單車開始穿梭的此刻,也象徵著:這座受災土地正在整理呼吸,找回日常、找回秩序、找回希望。如同《詩經·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人民辛苦了,願我們都能迎來屬於花蓮的「小康時刻」。願每一趟騎行,都讓重建更靠前一步;願每一處站點,都成為光復鄉的下一道光。
- 記者:陳 光蘊
- 更多社會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