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治郎」登場!產官學跨域打造海草缸 小琉球啟動藍碳環教新基地

「碳治郎」登場!產官學跨域打造海草缸 小琉球啟動藍碳環教新基地

【創新聞記者黃采蓮/高雄報導】國立屏東大學執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於今年11月28日起在琉球管理站暨遊客服務中心推出教育展示的「海草缸」,展出時長為期一年,期望透過真實的海草生態展示,帶領民眾認識小琉球海草的種類與特性,並了解海草復育及藍碳的關連與重要性。藍碳是由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如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所吸收和儲存的二氧化碳,系統長期封存碳是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自然解決方案。同時也能提供如保護海岸、淨化水質、也能提供海龜覓食的環境。


「碳治郎」登場!產官學跨域打造海草缸 小琉球啟動藍碳環教新基地
屏大文創、屏科大攜手合作與大鵬灣一同合作。(圖/葉晉嘉提供)

海草缸的幕後推手是屏大文創系地方創生與城鄉治理中心主任葉晉嘉教授,這次透過跨校的合作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丁德興教授共同協力,攜手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琉球管理站,計畫以巡守宣導及維護小琉球海域藍碳資源生態系統為核心,透過與在地志工團隊及環保餐廳共同合作,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並達到推廣海洋環境保育與教育宣傳的效果。


「碳治郎」登場!產官學跨域打造海草缸 小琉球啟動藍碳環教新基地
藍碳的觀念是目前國際重要的潮流趨勢(圖/葉晉嘉提供)

屏東大學葉晉嘉教授表示,藍碳的觀念是目前國際重要的潮流趨勢,在海洋委員會的推動之下,台灣也有不少學術與研究團隊刻正進行相關的推廣及復育工作,近幾年小琉球遊客激增所連帶產生的環境壓力,導致許多潮間帶的環境受到程度不一的衝擊。一方面為了讓民眾能夠近距離觀察到海草生長狀況,加強對於維護海草床的產生的固碳效益,二來降低民眾在潮間帶對於海草的踩踏,讓生態觀察更加安全,亦能夠在天象不佳的時候仍能觀察到海草生長狀態,因此運用海草缸的設置的構想,未來將視效果再陸續推廣到其他地點。


「碳治郎」登場!產官學跨域打造海草缸 小琉球啟動藍碳環教新基地
認識潮間帶看似不起眼的海草床,其實蘊含著大量固碳的能力。(圖/葉晉嘉提供)

海草缸中種植的物種以小琉球最常見的泰來草為主,加上單脈二藥草,卵葉鹽草等海草,由屏東科技大學丁德興教授協助培育植株,再移植到海草缸的環境中。未來也會持續增加如珊瑚與潮間帶海洋物種。為了讓民眾能夠更加親近海草固碳的知識,團隊更在海草缸兩側展示相關的海草生態介紹,並以「碳治郎」擬人化的角色強調海草固碳效果及生態價值,期待讓民眾更加認識海草在永續海洋中的關鍵角色。葉晉嘉教授更透過辦理影像工作坊,結合應用攝影課程帶領學生拍攝短影音,融入教學成效。

除了海草缸的設置外,葉晉嘉教授也表示未來更將持續與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合作,提供小琉球環保餐廳場域布置海草教育文宣,如環保餐墊與其他環境行動計畫,讓旅客在旅程時更認識潮間帶看似不起眼的海草床,其實蘊含著大量固碳的能力,並同時推動「負責任的旅遊」理念,讓遊客能夠在遊程中降低對於環境的衝擊,逐步推動與在地生態導覽團體合作,納入海草床保育知識的宣導,讓人人都有機會成為「碳治郎」。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