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公寓大廈「總幹事」的另一個名字-「事務管理人員」
文/張家榕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於民國84年6月28日公布,同年9月3日公布「公寓大廈管理服務人管理辦法」,其中的「公寓大廈事務管理人員」正式替代過去所謂的「管理員」,而啟動了「事務管理人員」的法制度,也就是現今各公寓大廈所稱「總幹事」,或是「主任」,或是「經理」。由於土地使用與人口「密集化」、「都會化」的因素,導致建築物轉為「縱向發展」,各地方的高層公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接力的誕生,在成立管理委員後,由於委員皆有自己的事業與工作,故公寓大廈的管理事務便委任給俗稱總幹事的「事務管理人員」負責。

這群俗稱總幹事的「事務管理人員」,必須經過訓期考核通過,獲得主管機關內政部核發的「公寓大廈事務管理人員」認可證,方可從事各公寓大廈的管理事務工作,雖然有5年必須回訓的法效規定,但是卻沒有任何提升或進修管道,一般大學與物業管理有關的研究所也停招,且5年變化真的太大,不但各項法令、法規的修訂頒布,且在面對資訊快速發展的居住環境,逐漸出現了「資訊落差」,例如有作為的總幹事用QR Code掃碼方式,統計區分所有權人投票票數與區分所有權比,減少大量會議時間;但一般的總幹事仍沿用落伍的舉手表決,甚至不去計算複雜的區分所有權比,後者實務上衍生多項的爭議與浪費司法資源。由此而論,教育訓練對總幹事的重要性不難彰顯,且包羅萬象,小到一顆螺絲鬆動,大到消防設備的維護或專業法律修養,但筆者認為似該藉教育訓練進而提升與肯定總幹事的認同度,也就是完善的認證與提升制度。
在日本「標準管理規約」裡有所謂「公寓大廈管理師」與「公寓大廈管理士」制度,在台灣亦有「消防設備師」與「消防設備士」區分,而最熱門的「AI應用規劃師」亦有初、中、高級的區分;而反觀一個負責上百戶,甚至破千戶公寓大廈的事務管理人員(總幹事),卻沒有一個「晉升」或「再認證」的管道,正如某位學者說過:「26歲拿到總幹事證照,62歲還是總幹事」實務上的確是如此,且薪資還類同,不難洞悉這是一個值得主管機關重視的問題,「各公寓大廈安定為社會治安的基礎」,一句人人會說的道理,但是卻沒有人去關心直接的發動者~管理事務人員(總幹事),幫他們打造一個有提升證照或晉級的遊戲規則。
坊間已有協會推動體制外的「管理顧問」或「社區CEO」理念,也有管理顧問公司對「AI智能總幹事」的開發,證明有團體、學者已經查察到這個問題的存在,筆者亦認為市場供需,是有能力推動凌越總幹事證照的空間,立法者可藉修法提升現行法制下的「管理事務人員」,成為類似「初級公寓大廈管理師」與「高級公寓大廈管理師」的證照制度,如此積極提升現行從業總幹事的「等級」,方能留住更多人才並吸引具管理專長的社會新鮮人加入。筆者認為,立法者能革新、創新現有的制度,似能凸顯從業人員的地位、保障與尊嚴,同時也能給公寓大廈住戶帶來生命、財產、身體及健康創造安全與更周延的保障,更能活躍各公寓大廈的韌性與價值。
作者:張家榕/台灣物業優化精進協會創會理事長
本文為作者授權文章,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投書/公寓大廈「總幹事」的另一個名字-「事務管理人員」
延伸閱讀:
- 記者:編輯部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