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劇場成為台灣情感韌性的公共場域:張嘉容「水面劇」展現女力與情感教育,開啟家庭與照護對話新視野
【威傳媒記者林志毅報導】
讓家庭、醫療與愛,回到最真實的對話現場
節氣立冬時節,象徵著內斂與轉化,「『水面劇』愛自己療癒行動-臺灣戲劇療癒文學處方箋」系列活動迎來最後兩場:「《翩翩–翅膀的重量》參與式演出與工作坊」,甫於11/6於台北市婦女館圓滿完成;11/9「《這次就愛自己》即將展開。本系列由臺北市社會局指導,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主辦,台北市婦女館、財團法人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等協辦,藝術總監張嘉容策畫編導及主持,以獨特的「水面劇」形式,帶領大台北地區的照顧者與女性,共同走進家庭關係與生命議題的核心。
用戲劇練習愛:家庭、選擇、慈悲關懷與臨終尊嚴
影視專業演員應采靈、江俊翰、賴茉凡、張嘉容`,以動人細膩的演出,呈現失智症末期治療抉擇下的家庭拉扯:是遵照專科醫師指示插鼻胃管?還是尊重病人過往的意願?由於不曾有任何正式的家庭會議或法定文件簽署,家人意見分歧,情緒在病床前激烈碰撞,呈現家庭在面對醫療決定時,家庭關係的糾結及個人內在的矛盾,愛與恐懼交織的真實處境。
戲劇演出讓民眾看見,『病人自主權利法』以及簽署『預立醫療決定』的重要性。也讓「什麼是愛」、「如何才是無憾的照顧」「如何面對失去」、「如何與自己和解」成為討論焦點,呈現《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溫柔力量。在互動劇場中,張嘉容邀請民眾上台,透過角色揣摩與情感共鳴,同理不同角色的感受,嘗試可能的解決辦法,貢獻自己認為更好的選擇。這樣獨特的『水面劇』參與式戲劇操作,讓參與者有機會親身體會每個角色的難處與心聲。「水面劇」邀請每位參與者不只是觀看,而是共同創造,將未說出口的情感透過角色與肢體釋放出來。


透過戲劇的表達及角色扮演,「每天都愛自己」:將病主法變成日常情感教育
現場收回的手寫問卷中,觀眾回饋:『透過戲劇的表達及角色扮演,感到每個角色都不容易。如何理解、同理、傾聽,且尊重彼此的決定,是生命的課題。有這樣的扮演,更可以感同身受。』張嘉容說,「善終是一輩子的功課;愛自己與家人,想辦法溝通,是每一天都可以做的選擇。讓尊嚴、選擇、善終不再只是政策語言,而是每個人每天都要努力能實踐的生活能力。」
臺北市婦女館:肯定『水面劇』培力女性,引領改變
臺北市婦女館劉珮琪館長出席並致詞表示:「今年三月在三八婦女節特別邀請張嘉容總監,創作《臺北女子的療癒秀》,呈現臺北女性在多重身份與生活壓力中,如何照顧自己、活出力量。很高興再次迎來張嘉容與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以更多作品回到臺北市婦女館,讓更多民眾看見女性的韌性、創意與行動力,以及女性承擔與綻放的力量。」現場也有社會局婦女福利及兒童托育科代表出席,支持張嘉容與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展現女力與情緒韌性的推動!

身體會說話:從肢體到心靈的自我覺醒
在互動工作坊部分,張嘉容以翅膀作為肢體舞動的起點,引導民眾翩翩起舞,透過身體喚醒心理能量,用動作開啟自我連結與群體支持,舞出內在生命的能量,一起尋找面對生活壓力及挫折的能量。參與的觀眾在現場手寫的問卷留下熱烈的回饋:『溝通之前,先擁抱自己與彼此,諒解各自生命的問題。』『我覺得今天特別體會到尊重的珍貴與不容易。』『學習到對自己慈悲的方法,感覺戲劇的療癒力量。』「每個角色都不容易──有這樣的扮演,更能理解愛。」『一起創作,激發劇情,可以上台表達心情,為自己發聲。』『在清醒的時候,就要安排好自己的身後事,讓照顧者有方向,好好愛惜自己。』 演出在溫暖與眼眶泛光中結束──每一位參與者都帶走一份面對生命的勇氣

圖文提供:張嘉容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 記者:威傳媒Max
- 更多社會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