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之城3/莜麵、燒賣、冰煮羊 呼市美食盡在塞上老街

青色之城3/莜麵、燒賣、冰煮羊 呼市美食盡在塞上老街
塞上老街一代聚集許多美食名店,夜裡更搖身一變,成為熱鬧非凡的夜市。(圖╱王若攝)

[周刊王CTWANT]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簡稱呼市)不僅是草原文化的重要承載地,也是一座能讓人透過味覺記住的城市。當地的飲食融合了遊牧傳統與塞外風情,既粗獷豪邁,又細膩溫潤。尤其是塞上老街一帶,聚集了許多傳承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名店小吃,宛如一部活生生的「呼市味覺地圖」,每一口都蘊含著故事。

走進塞上老街,最先吸引人的往往是那濃郁的穀物香氣,來自於當地人最愛的莜麵。莜麵的歷史可追溯至戰國時期,隨著山西移民的遷入,這種粗糧在呼和浩特落地生根,並與蒙古族的飲食習慣相結合,發展出獨特的製作方式。

「北莜北」莜麵店的老闆李洪波表示,莜麥磨成的麵粉經過巧手揉搓,變成蜂窩狀的莜麵窩窩或是細長的莜麵魚魚,蒸熟後口感紮實又富有彈性,帶著天然的穀物香氣。「無論是搭配熱騰騰的羊肉湯、豬肉湯,還是涼拌酸菜,都能讓人感受到這片土地最樸實的風味。」當地人常說:「內蒙三件寶,莜麵、土豆、羊皮襖」,足見莜麵在他們心中的地位。


青色之城3/莜麵、燒賣、冰煮羊 呼市美食盡在塞上老街
莜麥磨成的麵粉經過巧手揉搓,變成蜂窩狀的莜麵窩窩或是細長的莜麵魚魚,蒸熟後口感紮實又富有彈性。(圖╱王若攝)

走出「北莜北」,前方轉角的「海鵬」酸奶餅店門前已排起了長隊。酸奶餅源自於蒙古族,遊牧民族將發酵的駱駝奶或牛、羊奶與麵粉混合,烤製成便於攜帶與保存的乾糧。「海鵬」則在傳統基礎上融入創意,外層烤得焦香酥脆,內裡卻帶著濃郁的奶香和淡淡的酸意,入口清爽不膩,越嚼越能感受到乳香在口腔中慢慢化開。有些酸奶餅店家還會在餅上撒上一層砂糖,讓甜味與奶香交織,再配上一碗熱奶茶,便是最地道的草原風味。

採訪呼市美食,聽到當地人推薦「燒賣」時,本刊記者還一頭霧水,因為印象中燒賣是屬於南方美食。幾經打聽、考證,才知道呼和浩特早在明清時期,便因為山西及回民商人的引入而有燒賣,只是說法不同,又稱「稍麥」、「燒麥」或「捎賣」。


青色之城3/莜麵、燒賣、冰煮羊 呼市美食盡在塞上老街
已有百年歷史的「老綏元」是呼和浩特最著名的燒賣店。(圖╱王若攝)

與南方的小籠精緻不同,呼市的燒賣顯得豪邁大氣,皮薄而韌,半透明的外觀中隱約可見各種內餡。呼市的燒賣以羊肉餡為主,其普遍性就和台灣的牛肉麵或蚵仔麵線類似,街頭巷尾隨處皆可嘗到,但最具代表的,要算是「老綏元」的羊肉燒賣。

「老綏元」從一家百年老店,發展至今擁有一百多家分店,靠的是個「鮮」字。當天現宰的新鮮羊肉經細細剁碎,只調入蔥薑與少許調料。蒸籠一揭,熱氣氤氳,香氣直撲鼻尖;入口後,肉餡飽滿多汁,瞬間溢滿口腔。蘸一點山西老陳醋,更能襯托出羊肉的鮮甜。


青色之城3/莜麵、燒賣、冰煮羊 呼市美食盡在塞上老街
「老綏元」的羊肉燒賣皮薄而韌,只用當天現宰的新鮮羊肉剁碎,調入蔥薑與調料,肉餡飽滿多汁。(圖╱王若攝)

有趣的是,呼和浩特的燒賣是按麵皮重量計價,每一兩皮大約可包八個燒賣,許多老食客一進店就會喊:「來二兩燒賣!」配上一壺磚茶(普洱、黑茶),便是最地道的歸綏早茶。

如果說燒賣是市井煙火的代表,那麼冰煮羊則是草原智慧的創新呈現。相傳成吉思汗西征時,士兵們曾用冰塊代替水煮羊肉,意外發現冰塊有去酸去膩的功能,煮出的肉質也更加鮮嫩。如今,這道古法在「澤成冰煮羊」的鍋中重現。

澤成冰煮羊以肉質新鮮、湯頭清淡見長,特色是選用錫林郭勒草原的「666」羔羊肉,與冰塊、白蘑菇、蓯蓉和秘製香料一同放入銅鍋,隨著火候漸旺,冰融化成水,羊肉在溫火慢煮中變得無比嫩滑。


青色之城3/莜麵、燒賣、冰煮羊 呼市美食盡在塞上老街
澤成冰煮羊以冰塊代替水燉煮羊肉,不僅去酸去膩,羊肉在溫火慢煮中變得無比嫩滑。(圖╱王若攝)

所謂「666羔羊」,是指「日行60里、6個月大的羔羊,每隻只取其6斤肉。」可見其肉之珍貴。開鍋後先喝一碗清澈鮮美的羊湯,再品嘗蘸了韭花醬或麻醬腐乳的羊肉,入口後層次變化之豐富令人叫絕,每一口都是來自草原的幸福。

當夜幕降臨,塞上老街搖身一變,成為熱鬧非凡的夜市。這裡的煙火氣息與白日截然不同,攤販林立,遊人摩肩擦踵。炭火上的羊肉串是夜市的靈魂,外焦裡嫩的肉塊撒上孜然和辣椒粉,一口下去,鮮香四溢,令人欲罷不能。除了羊肉串,還能找到炸奶豆腐、蒙古奶茶、炒米粉、烤魚等各式小吃。

總體來說,呼和浩特的美食既有草原的豪放,也有都市的細膩,既堅守傳統,又勇於創新。這座城市用美食構築了一段段故事,也把遊人帶進草原的詩意與人情之中。如果有機會漫步於此,不妨放慢腳步,讓味蕾帶你穿越時光,感受這座「青色之城」的千年風味。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旅遊新聞
人氣旅遊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