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都1/每年400萬人朝聖雲岡石窟 李鳳姊的燒賣「天下第一籠」

大同古都1/每年400萬人朝聖雲岡石窟 李鳳姊的燒賣「天下第一籠」
大同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自古即為軍事戰略重鎮。圖為重修後的明代古城牆及護城河。(圖╱王若攝)

[周刊王CTWANT] 位在黃土高原東北部的大同市,古稱平城、雲中,以盛產煤炭聞名,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因為地處晉、冀、蒙三省交界,自古即為軍事戰略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曾發生上千次大小戰事。加上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西京),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北方較有影響力的大城市之一。

過去提到大同,總離不開煤炭。但這樣的印象在2013年後有了重大的改變,從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擔任大同市長的耿彥波,以極具魄力甚至爭議的方式,對這座古城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將大同重新定位為「歷史文化名城」。從此,大同從一個「灰頭土臉」的煤都,轉變為擁有清晰歷史脈絡和現代規劃的旅遊城市,城市辨識度和形象大幅提升。

耿彥波對大同改造的規模、魄力和願景,吸引加拿大導演周浩的關注,以此題材拍攝了紀錄片《大同》,並獲得第52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也使耿彥波成為明星市長。

在大同這座承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塞上古都,每一處遺跡都訴說著跨越時空的動人故事,本刊記者此次造訪大同的第一次心動,要從雲岡石窟說起。

為了避開參觀人潮,本刊記者在清晨七點就抵達大同西郊武周山南麓雲岡石窟。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這些建於北魏的石窟群綿延一公里,共有主要洞窟四十五個,大小龕窟兩百餘處,石雕造像五萬一千餘尊,規模宏大,藝術成就卓絕。


大同古都1/每年400萬人朝聖雲岡石窟 李鳳姊的燒賣「天下第一籠」
建於北魏的雲岡石窟,共有45個洞窟,石雕像5萬餘尊,規模宏大,藝術成就卓絕。(圖╱王若攝)

其中最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第六窟,為北魏孝文帝時期開鑿,從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其中心塔柱四面雕飾著33幅連環佛傳故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佛教連環畫石刻。而又稱大佛窟的第五窟,主要是高達17公尺的坐佛,佛像面容莊嚴端正,體態雄偉,被認為是北魏時期皇權與佛法結合的象徵。可惜為定期維護石窟,第五、六兩窟隔年輪流開放參觀,無法一次看盡這些偉大的藝術傑作。

雲岡石窟不僅見證了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更展現北魏工匠的藝術創造力。在2001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雲岡石窟不僅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宗教、藝術、建築的活化石,每年400萬人次的遊客量,光是門票收入就超過4億元人民幣。

要了解大同的歷史脈絡,建議走一趟大同博物館。這座外形如盤旋巨龍的建築,設計靈感來自大同著名的火山群與龍壁文化,是2009年落成的新館,取代50年前成立的大同市博物館舊館。


大同古都1/每年400萬人朝聖雲岡石窟 李鳳姊的燒賣「天下第一籠」
大同博物館的北魏彩繪陶俑,神態生動逼真,是館藏的鎮館之寶。(圖╱王若攝)

大同古都1/每年400萬人朝聖雲岡石窟 李鳳姊的燒賣「天下第一籠」
漢代的「平城」瓦當,內部的隸書「平城」二字字體秀麗,與現代寫法相同。(圖╱王若攝)

館內藏品豐富,涵蓋青銅器、陶瓷、佛教藝術品、碑刻及少數民族文物等,數量逾十萬件。其中尤以北魏時期文物最具特色,反映出大同作為北魏都城平城時的輝煌。館藏中最引人注目的鎮館之寶之一是北魏彩繪陶俑,這些俑像生動刻畫了軍士、侍女與樂伎的神態,展現出北朝社會的生活場景與藝術水準。

另一件代表性館藏是遼代青瓷器皿,造型精巧,釉色溫潤,顯示出遼代契丹民族融合漢族文化後的審美追求。此外,漢代的「平城」瓦當,內部模印隸書「平城」二字,字體秀麗,也確立了漢代大同為平城縣的歷史。


大同古都1/每年400萬人朝聖雲岡石窟 李鳳姊的燒賣「天下第一籠」
現今的鳳臨閣是在2011年斥巨資重建,其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圖╱王若攝)

位在古城區的「鳳臨閣」,則是大同的活歷史。鳳臨閣最初叫「久盛樓」,是大同最知名的餐廳,因為五百多年前老闆李鳳姊與正德皇帝(明武宗)一段《遊龍戲鳳》的故事而聞名遐邇。如今的鳳臨閣是在2011年斥巨資重建,彙集晉商大院的精巧與皇家園林的恢宏,其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鳳臨閣的招牌為「百花燒賣」,廚師把燒賣製作成多種花的形狀,每個燒賣都捏出24道褶皺,餡料則選用大同當地優質羊肉,配以應季時蔬,蒸熟後透過薄如蟬翼的外皮顯出粉紅色的內餡,宛如藝術品般精緻。八國聯軍時慈禧太后西逃路經大同,曾在鳳臨閣品嘗過百花燒賣,並且讚不絕口,遂有「天下第一籠」的美譽。


大同古都1/每年400萬人朝聖雲岡石窟 李鳳姊的燒賣「天下第一籠」
慈禧太后曾對鳳臨閣的「百花燒賣」讚不絕口,有「天下第一籠」的美譽。(圖╱王若攝)

華燈初上時,本刊記者登上重修後的明代大同城牆。這座全長7.24公里的城牆是中國唯一用玄武岩砌築的古代軍事防禦體系,城牆修復工程嚴格遵循《大同府志》記載,保留了四座明代角樓和護城河體系。站在城樓上遠眺,3200盞景觀燈依次亮起,勾勒出古城壯美的輪廓。看到此景,不禁想起當地一位學者的話:「在大同,每個瞬間都是與千年時光的對話,這座城市既是歷史的守護者,更是傳統與未來對話的橋梁。」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旅遊新聞
人氣旅遊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