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三峽:雅魯藏布江水站工程利弊影響/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智庫研究員)
2025年7月19日,中國大陸在西藏雅魯藏布江下游地區,正式啟動一項前所未有的水電工程(見圖),其規模堪稱全球之最,總投資高達1.2兆人民幣(約1,700億美元),年發電量預計可達3,000億千瓦時,是大陸能源轉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一步。然而,這項預計於2030年分批投入的宏偉工程,其空前規模與戰略意義,不僅為大陸地區帶來長期影響,更對下游國家的生態、社會與地緣政治帶來不容忽視的衝擊,其利弊得失值得深入剖析與持續關注。
據大陸媒體報導,雅江工程預計年發之電量,相當於三峽大壩電站的三倍,將為“ 藏電東送 ”提供強大動力,有助於東南沿海地區減少對煤電的依賴,加速碳中和進程。據估算,該項目可年減2.5億–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約等同300萬公頃森林的固碳能力,對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水庫蓄水與調度,可在洪澇季節緩解下游洪害風險,提升氣候韌性,但具體調度效果如何,需竣工後長期運行檢驗才能得知。
不可否認,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在建設與運營階段,預計將直接創造數十萬個就業機會,並強力帶動水泥、鋼鐵、機械製造及運輸等相關產業鏈的發展。這對西藏邊疆地區的城鎮化進程與基礎設施升級,將產生顯著的推動作用。運營後的財政收入,初估每年可達200億元人民幣,並規劃用於教育、醫療和交通等公共服務,以改善當地社會民生水平提升。此外,大規模的“ 藏電東送 ”戰略,不僅能有效分散東部與南部電網的風險、增強國家能源安全韌性,更有助於優化大陸地區的能源佈局。
儘管聲稱將實施生態洩洪、魚道補償等緩解措施,但五座梯級電站,將不可避免地改變河道連通性,除影響河道的生態環境,更可能對高原生物(如鳥獸)的食物鏈造成改變。此外,青藏高原屬褶皺複雜的地質構造帶,水庫誘發地震和山體滑坡風險需加強監測;一旦管理調度失衡,可能引發重大地質災害,衝擊工程安全與下游地區的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雅魯藏布江的下游即為布拉馬普特拉河,這使得印度與孟加拉對此水電工程深感憂慮。因為工程可能改變枯水期河道流量與泥沙輸送,進而對其賴以為生的農業灌溉造成嚴重衝擊。儘管大陸聲稱將採用「過河流水」設計,承諾不會大規模截流,並已設立跨境水文資訊共享機制,然而,鑑於歷年中印邊境的長期摩擦與衝突,彼此信任基礎依然薄弱。因此,未來的水權談判與資訊透明度,勢必成為三方對話中的核心議題。
此外,水庫區域淹沒可能涉及藏族、門巴族等少數民族聚落,需要搬遷安置與生計轉型。若補償標準或職業培訓與當地傳統生產方式脫節(如農牧業、傳統手工業),易導致生計困難與文化認同流失;反之,竣工後若能結合生態旅遊、文化產業與職業技能培訓,或能為當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綜觀雅江水電工程規模空前,且大陸官媒亦積極宣傳,然而其漫長工期與巨大規模,將無可避免地引發以下幾項考驗因素:
1. 雅江流域泥沙含量偏高,庫容淤積將降低發電效率,需投入大量資源定期清淤;
2. 冰川退縮與季風異常,將導致降水的分佈變化,亟需建立靈活調度機制,以應對極端水文事件;
3. 超大型項目易面臨成本超支,一旦回報期延長,中央與地方財政恐將負擔加重;倘若引入外資或外債,還需防範匯率的風險;
4. 數千公里的“ 藏電東送 ”,即便採用高壓直流電,仍有5–8%的能量損耗;大規模併網,亦需提前做好動態仿真與儲能配套措施;
5. 在勘察階段需加強考古調查,防範潛在文物遺址淹沒;同時,可結合庫區風景打造特色旅遊,以減輕文化景觀改變的負面效應;
6. 應建立公開的水情、水質及環境監測平台,並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以增進下游國家(印度、孟加拉)及國際社會的信任;
7. 鑑於大型水利樞紐的重要性,應制定跨部門應急預案並定期演練,以防範自然災害或極端事件對能源供應的衝擊。
總之,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憑藉其空前規模與尖端技術,無疑將為大陸的清潔能源轉型、邊疆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全球能源治理地位帶來顯著的提升。然而,絕不能忽視其伴隨而來的生態破壞、地質安全隱憂、跨境水權爭議及社會文化衝擊等嚴峻的考驗。這項工程能否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未來必須在工程設計、環境保護、跨境協調與社會治理等層面持續精進並完善措施。唯有透過長期運營中的高度透明與多方共同參與,才能最大程度地權衡利弊、化解潛在爭議,最終促使這項工程,走向區域合作共贏發展。(照片翻攝畫面)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旅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