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天天爬100階樓梯 突發心悸、胸悶竟是心房顫動


老翁天天爬100階樓梯 突發心悸、胸悶竟是心房顫動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全台約有2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其中65歲以上族群平均每20人就有1人罹病。80歲的李伯伯就是一例,居住在山上的他,每天必須來回爬上107階樓梯,常常走到一半就因為心悸、胸悶而氣喘吁吁,不得不停下來休息,甚至連搬個花盆、修理家裡的小東西,也可能突然發作。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謝敏雄表示,台灣的心房顫動患者每年新增約2.5萬例,心房顫動雖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但其危險性卻常被低估,病人常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疲倦或呼吸急促等症狀,若長期未治療,心臟不規律的跳動會讓血液滯留於心房,形成血栓並隨血液進入腦部,引發缺血性腦中風,造成嚴重失能甚至危及生命。


尤其,統計發現,有高達三分之一病人無明顯症狀,容易延誤治療時機。醫師強調,積極治療心房顫動,不只是改善生活品質,更是預防中風與心衰竭的重要關鍵。


以李伯伯為例,雖然用藥物控制病情20年,但期間反覆因輕度活動就發作,生活長期受到限制,直到經醫療團隊評估接受手術後,症狀顯著改善,如今能自在上下樓梯,也能安心投入日常家務與社交活動,笑說「現在的心臟就像變頻馬達一樣,穩定又有力」。


謝敏雄說,治療心房顫動通常會先以藥物控制心跳速率或恢復心律,但長期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如 Amiodarone(胺碘酮),雖能有效壓制心律不整,但此藥物副作用極大,常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低下或亢進),另外眼睛容易發生病變影響視力,病人也可能肝功能異常、皮膚病變,甚至產生不可逆轉的肺纖維化,長期使用風險不可忽視。因此當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或副作用過大時,需考慮進一步介入性治療。


臨床常見的手術方式,謝敏雄說,包括射頻消融術與冷凍消融術,還有脈衝場消融術,各有適合對象,其中脈衝場消融術對於藥物治療無效或反覆復發的心房顫動患者,是一項安全且有效的選擇,尤其適合高齡或合併慢性病的族群。自引進以來,萬芳醫院已成功完成32例手術,術後併發症為零,復發率僅6.25%。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北市違規廣告半年罰逾3千萬 「77老大」代言產品連三年罰金榜首


傳邱泰源拒辭 呂建德被點名接任喊:跟著賴總統來要做大事!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