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堅稱「沒開藥、只是問問」拒付診察費! 醫嘆:省錢卻耽誤病情

[周刊王CTWANT] 「不願支付掛號費的同時,就等於踐踏了醫師的專業,甚至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ICU醫師陳志金分享,有位醫師向他訴苦,稱自己在門診用心跟病人詳細解釋報告後,病人卻不願意付看診費,不滿「只是解釋報告又沒開藥」,甚至揚言要去投訴,讓他無奈直呼「為了省下這些掛號費或診察費,可能會耽誤自己的病情,得不償失啊!」
陳志金近日在臉書粉專撰文道,那位醫師朋友提到,一對前來「諮詢」遺傳疾病的夫妻,在看診結束後,覺得「只是問問題」而已,不想付掛號費,「醫生在意的並不是診察費、掛號費,而是其背後代表的意義」。
陳志金指出,如果針對報告結果,患者還想進一步「發問」或進行「專業的討論/諮詢」或尋求「專業的建議/解方」,掛號費與診察費就是必要的,因為這個代表的是專業的價值與專業的尊嚴,所以即使健保體制下這些費用少的可憐,還是必要的,若病人與家屬吵一吵,或投訴或投書媒體,醫師、醫院、主管機關等,任何一方想要息事寧人,遷就他們的無理取鬧,那麼醫療專業只有繼續被踐踏的份。
陳志金表示,若是一般抽血檢查,或許沒什麼大問題,但比較專業的報告,有時候是要看原始影像、有時候是要搭配其他檢查、病史、理學檢查綜合判斷,在網路上隨便問醫生,醫生在缺乏足夠資訊的條件下,極有可能只能就常態做說明,或出現錯誤判讀,例如某次的抽血或檢查結果「看起來」正常,但原醫師因為了解患者有家族病史,通常會建議間隔一定時間再回診追蹤。
陳志金認為,有些「更聰明」的病人,會故意選在醫生看門診的時間,打電話來詢問自己的報告,可能對方已經完成掛號手續,醫生確實可以看到他的報告,如果醫生願意,也可以在電話上向他說明,但這麼做其實是在干擾看診,等於剝奪其他病人的看診時間,是非常自私的行為。
陳志金提醒,在電話上說明,和在診間當面「看圖」解釋是差很多的,加上電話裡所說的一切,並不會被紀錄到雲端病歷中,所以下次看診時,即使是同一位醫師,都不會看到電話上的說明,或患者補充的其他資訊,也就是失去一次醫療紀錄。
陳志金舉例,患者腹部超音波報告顯示肝臟有1顆1.5公分的結節,醫師建議回診追蹤,但網路上的醫生卻告知「血管瘤是良性的」,好讓患者放心,但由於患者本身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肝癌的高危險族群,即使這次報告正常,也應該要持續回診,「為了省下一次的掛號費,無法得知不回來追蹤的嚴重性,甚至忘記上一次的腹部超音波結果……當沉浸在『自己賺到』的喜悅時,卻持續一年體重不明原因減輕,膚色也愈來愈蠟黃。等到總算願意再次就醫,就已經是肝癌末期了」。
陳志金也感嘆,現行的健保制度造福、寵慣不少人,甚至不把專業當回事,連看自費門診的病人也有這種「我只是問問」的觀念,但醫療上出現的「悔不當初」,大部分都是因為「鐵齒」與「巧合」造成的,有些人自以為聰明、想方設法能省則省,想要「免費聽檢查報告」,卻不想支付掛號費或診療費,只是省小錢卻可能壞大事,不願支付掛號費的同時,就等於踐踏了醫師的專業,甚至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
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在底下留言,「看報告也是要收費的呀!要尊重專業」、「那如果照這個邏輯,律師都不用賺錢了,不過就是問問題而已啊」、「專業是需要付費的,我深深覺得認同,各行各業都需要被尊重」、「專業不是憑空出現,也不是慈善,互相尊重、互相珍惜」、「使用者付費,找原醫生定期追蹤,避免喪失延誤就醫,得不償失」、「還有很多病人自以為的,去問Google、GPT翻譯健康存摺報告,卻不相信專業,看到這種病人也是傻眼」。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