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與災民的隱形傷 災後更需要關懷超人傾聽陪伴

連假一窩蜂投入救災,許多「鏟子超人」回到工作與家庭後才發現,身體很累,心更累。衛福部胸腔病院副院長、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張自強提醒,志工與災民除了面對生理疲憊,更要注意心理變化。若失眠、情緒不穩超過 1 個月、影響工作生活,務必就醫並善用1925安心專線與社區心理資源。救人要緊,也要顧好自己。
鏟子超人的身體與心理,常見這些狀況
- 生理面:突然大量勞動,肌肉酸痛、關節痛、極度疲勞、免疫力下降,回家後甚至出現感冒般的症狀。
- 心理面:在現場覺得進度遙遙無期、壓力大,容易焦慮、煩躁。回到日常後可能出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甚至與同事或家人衝突。
張自強提醒:「很多人當下不覺得,回家才突然全身垮掉,這是正常生理反應,不要硬撐。」
為什麼回來才崩?角色落差是關鍵
張自強指出,救災時腎上腺素拉滿,回到職場與家庭,腦中卻仍卡著「災區畫面」和「我做得不夠」的自責。若沒有適度傾訴與舒壓,壓力只會在日常中反彈。
建議做法:回家或回公司後,把經驗說出來(與家人朋友聊、在同儕間分享,甚至寫社群貼文),主動「洩壓」。就算只釋放掉一點壓力,也能讓身心更有彈性。
避免「越幫越累」的三原則
受災居民的情緒曲線
- 面臨生命與財產損失,情緒常見 焦慮、暴怒、無助。
- 延遲反應:老人與小孩當下不一定表現,可能過幾週才出現失眠、退縮或害怕。
- 社區支撐最重要:讓居民感受到「不是孤單一人」,仍有人在身邊支持。
短期反應 vs. 需要就醫:怎麼判斷?
- 短期正常反應:幾天到兩週內的緊張、失眠、暴怒,多會隨時間緩解。
- 務必就醫的情況(超過一個月或嚴重影響生活):
→每晚失眠、反覆惡夢
→食慾不振、動力低落、退縮不出門
→工作學業受影響
→過度警覺、容易驚嚇
→出現自傷或自殺念頭
資源: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就近精神醫療院所、1925 安心專線(24 小時)。
鏟子超人,也是「關懷超人」
張自強提醒,救災不一定只能拼命鏟土,其實每個人也能成為「關懷超人」。在災區裡,傾聽、陪伴、給一個安慰的眼神或擁抱,都可能是居民最需要的支持。
「你不一定要能鏟多少泥土,但你願意聽、願意關心,就能給災民希望。」
安心關懷站與社工支援
除了志工的陪伴,專業資源也同步到位。花蓮縣衛生局與衛福部在光復鄉大進國小與瑞穗生命園區設立安心關懷站,由心理專業人員駐點,提供關懷訪視、安心團體、衛教宣導與「心情溫度計」心理健康篩檢,已累計服務超過 1,500 人次。
同時,衛福部也啟動「一戶一社工」服務,並結合社工師公會全聯會號召各地社工投入。已有台北、台南、宜蘭、台東等地社工進駐收容所,提供家戶訪視、情緒撫慰、福利資源轉介,並在需要時轉介心理師,協助災後心理與生活重建。
衛福部長石崇良感謝社工「從未缺席」,強調這樣的專業支援,既能讓災民獲得關懷,也能讓在地社工得到喘息空間。
照顧者也要被照顧
張自強提醒,志工、村長、里幹事等第一線照顧者同樣承受龐大壓力。「Care for the carers——唯有自己健康,才能長期照顧別人。」
他呼籲,幫助別人前,也要先留一點力氣給自己。
災後復原「五字訣」:安靜能繫望
張自強理事長分享,志工與居民都能記住這五個字:
- 安:安定自己,先讓心情平靜。
- 靜:靜心沉澱,透過呼吸、正念或祈禱減壓。
- 能:做自己「能做到」的小事,找回掌控感。
- 繫:保持連繫,向親友報平安、分享經驗,不要悶在心裡。
- 望:懷抱希望,相信自己並不孤單,有社區與社會在支持。
救災不是衝刺,更是馬拉松。鏟子可以鏟走泥土,而傾聽、陪伴與希望能鏟走心裡的重石。記住「安靜能繫望」,把自己照顧好,才有力量陪彼此走過漫長的復原路。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覺得心裡卡卡的,不妨先走進這些「安心關懷站」,或就近聯繫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心理支持管道:
- 花蓮縣心理中心專線:03-8351885、03-8311636、03-8760208、03-8888002
- 全國 24 小時安心專線:1925
- 更多資訊: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全台約 250 萬人因疫情影響精神健康,專家:應慎防「社會孤島」現象
- 記者:楊依嘉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