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得開始吃血壓藥?降血壓藥得吃一輩子?服藥之外,還要加做一件事


何時得開始吃血壓藥?降血壓藥得吃一輩子?服藥之外,還要加做一件事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03期

文∕郭岳潭

是否需長期服用血壓藥,取決於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和生活習慣的改善程度;若患者能積極改善生活方式,血壓有可能恢復穩定並減少用藥,甚至擺脫對藥物的依賴。

有些人被醫師診斷得了高血壓,但很擔心吃了降血壓藥之後,得吃一輩子,因此遲遲不吃藥,到底何時該吃降血壓藥來治療高血壓呢?吃了之後,真的會吃一輩子嗎?有可能吃了一段時間之後會正常,不用再吃了嗎?降血壓藥如何正確吃?有沒有什麼禁忌要注意?跟食物和保健食品之間的禁忌?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兼任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正常血壓的標準為收縮壓低於12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80毫米汞柱,兩者都達標才能算是正常血壓。如果採用「722原則」來測量居家血壓,當收縮壓高於13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高於80毫米汞柱,且血壓持續超過標準,就屬於高血壓,建議就醫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開始服用降血壓藥物,來進行血壓控制。

何時得開始吃降血壓藥?

陳玠宇表示,一般來說,如果多次血壓測量結果,超過130/80毫米汞柱,並且無法透過生活方式調整來降低血壓,如低鹽飲食、減重、運動等,則建議立即開始服用降血壓藥物,且血壓超出標準幅度越大,所需藥物的劑量可能也越高。

很多病患常有疑問,高血壓是暫時性,還是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陳玠宇說明,當高血壓持續一段時間,會出現動脈硬化的證據,且會引發腎臟、心臟、腦部等器官的損傷,更需要積極用藥治療。

舉例來說,最常見的高血壓症狀,如頭暈、肩頸僵硬、胸悶、喘不過氣、視力模糊、下肢水腫等;如果出現了蛋白尿,代表腎臟功能受損的早期跡象;更嚴重會面臨中風、心肌梗塞等併發症風險,應積極用藥,以減少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高血壓有隱形殺手之稱

陳玠宇提到,老年性高血壓患者通常收縮壓過高而舒張壓偏低,通常是由於血管彈性減弱所導致的,收縮壓是指心臟收縮時血液對血管的壓力,而舒張壓則是心臟舒張時血管回彈的壓力;一旦血管失去彈性,收縮壓會變得異常高,而舒張壓則偏低,建議及早服用降血壓藥物。

此外,有些患者可能因主動脈瓣膜逆流而出現類似狀況,例如收縮壓高但舒張壓低,這是因為在舒張期血液回流心臟,導致舒張壓無法維持正常值,也需要服用降血壓藥物。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許多患者在症狀出現前,對自身的血壓狀況並不清楚。陳玠宇提醒,高血壓被稱為「隱形的殺手」,但急性症狀發生時,可能來得又快又急,如果當血壓一下子飆得很高的話,可能會誘發了中風、心肌梗塞,像是最近天氣比較冷,急診室收治中風和心肌梗塞的患者數量,就有竄升的趨勢,因此高血壓的控制非常重要。

降血壓藥不一定得吃一輩子

陳玠宇表示,許多高血壓患者經常會詢問降血壓藥是否真的要吃一輩子,其實答案並非絕對,是否需要長期服用血壓藥,取決於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和生活習慣的改善程度。如果患者能夠積極改善生活方式,血壓有可能恢復穩定並減少用藥,甚至擺脫對藥物的依賴;但對於某些不可逆的高血壓患者,長期用藥仍是維持健康的重要手段。

降血壓藥的使用通常與患者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如果能夠通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其他良好生活習慣來改善血壓,部分患者的血壓可能會穩定下來,進而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舉例來說,肥胖者若能有效減重,不僅能降低血壓,也可能讓用藥劑量減少;而飲食習慣的調整,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同樣至關重要,減少高鹽、高糖、高油脂的攝取,遵循低鈉飲食原則,有助於穩定血壓。同時,戒菸和限制酒精攝取,也能顯著降低血壓波動的風險。

然而,對於某些高血壓患者,即便生活方式已經調整到位,仍可能需要長期服藥,這多與個人健康條件有關。

陳玠宇舉例,像是年長高血壓患者,因為血管彈性下降,往往需要更穩定的藥物控制,此外,若患者存在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持續用藥能幫助降低併發症風險。

自行停藥恐引發血壓反彈

陳玠宇強調,對於希望減少或停藥的患者,前提是血壓需要長時間穩定在正常範圍內,血壓能否達標,往往依賴於生活習慣的堅持和改善,醫師通常會在患者血壓持續穩定達6個月後,評估是否適合逐步減少藥物劑量;然而,這需要在醫師的監督下進行,切勿自行停藥,否則可能引發血壓反彈,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生活習慣未能改善,高血壓的狀況可能持續惡化,導致血壓藥劑量不斷增加。最危險的是,血壓控制不佳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併發症,包括:中風、心肌梗塞、腎功能衰退等問題,對患者的生活品質產生深遠影響。

陳玠宇認為,對於高血壓患者而言,最關鍵的是應與醫師密切配合,藥物治療和健康管理雙管齊下,定期監測血壓,確保用藥安全,達到最佳治療效果,並降低健康風險。

血壓正常就不用再吃藥了嗎?

陳玠宇表示,高血壓的用藥情況需要專業醫師的評估與判斷,如果經醫師判定動脈硬化等指標已經改善,可能有機會減少用藥劑量,甚至完全停藥;但具體是否能停藥,仍需醫師根據患者的整體狀況來決定,有些情況血壓達標,但仍不適合停藥。

對於年輕患者,像是因肥胖導致高血壓的情況,如果透過減重成功,可能不需要再依賴降血壓藥。然而,對於70、80歲的長者來說,僅靠飲食和生活型態調整,完全不需要用藥的可能性較低,因為身體機能和疾病特性,使得調整的難度較大。

利尿劑是最常見的降血壓藥

陳玠宇強調,降血壓藥根據不同的作用機轉分為不同種類,有些藥物會減慢心跳,以降低血管的衝擊力道,達到降血壓的效果;有些藥物則是直接讓血管放鬆,屬於血管擴張劑;另外,有些藥物會降低腎絲球壓力保護腎臟,進一步幫助控制血壓。

此外,利尿劑是最常見的降血壓藥,主要用來減少身體多餘的水分,特別是在高血壓伴隨水腫的情況下,透過排除水分來達到降壓效果。降血壓藥不僅僅是控制血壓,還具有保護心臟、血管或腎臟等器官的附加效益,因此血壓數值不應成為是否用藥的唯一標準。

許多患者會疑惑為什麼需要服用多種降血壓藥物?陳玠宇解釋,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藥物組合,以確保血壓穩定控制。目前有些藥物已經設計為複方劑型,一顆藥內包含多種成分,方便患者服用。然而,若劑量需求不完全吻合時,仍需分開服用2至3種藥物進行微調。

陳玠宇強調,正確服用降血壓藥非常重要,應遵循醫囑和藥袋用藥指示,特別要注意的是,血壓藥物的數量、大小或劑量並不是治療的重點,真正關鍵在於藥物是否能有效將血壓控制在理想範圍內。

陳玠宇提醒,有些患者因為血壓穩定就自行停藥,過一段時間後發現血壓升高才重新服用,這種反覆的行為可能導致血壓波動劇烈,對健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研究顯示,血壓長期處於波動狀態,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保持血壓穩定才能維持健康。

服用方式和時間因人而異

陳玠宇指出,血壓並非在一天中保持固定,而是可能因個人活動、作息和環境影響,呈現不同的波動型態,降血壓藥的服用方式和時間因人而異,必須根據患者血壓波動的特點來調整,以達到最佳療效。

不同的血壓波動型態需要專業判斷,才能制定出最適合的服藥時間表。陳玠宇舉例,有些人在早晨剛醒來時血壓偏高,這種情況通常建議在睡前服用降壓藥,以穩定夜間血壓,預防清晨血壓突升,減少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對於在白天活動後血壓升高的患者,服藥的時間則可能調整為早晨或中午,以控制白天的血壓變化;如果患者的血壓在晚餐後或夜間升高,醫師可能會建議傍晚或晚上服藥,確保整晚血壓穩定。

陳玠宇提到,高血壓患者常對服藥次數或時間產生疑惑,實際上,降血壓藥的使用方式,並非一成不變,必須結合個人體質、血壓型態,以及日常生活習慣進行調整。某些藥物適合每日一次,有些可能需要分次服用,甚至需要將不同類型的藥物組合起來,都是為了達到更好的血壓控制。

規律吃藥之外,還要定期量血壓

另外,當患者血壓型態複雜或伴隨其他疾病時,醫師可能會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甚至採用複方藥物,以減少服藥數量並提升服藥依從性。建議患者應與醫師充分溝通,清楚自己的血壓變化規律,並遵循正確的服藥時間和方式。

許多患者會對於服用降血壓藥物存在誤解,認為只要吃了藥,就能控制血壓。陳玠宇強調,服用降血壓藥物,與血壓是否達到理想控制是兩回事,如果在服藥的情況下血壓仍然偏高,這意味著可能需要調整藥物的劑量或更換藥物種類。

陳玠宇說,在門診中,經常遇到患者對血壓控制的疏忽,有些人僅僅依靠持續服用原有的藥物,卻從不檢查血壓的實際情況,甚至只是在診間要求開相同的處方,完全跳過看診的過程。要注意的是,如果服用降血壓藥物的效力不足,血壓未能有效控制,將大幅增加心肌梗塞或中風的風險。

陳玠宇建議,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至關重要,一旦服藥後,發現血壓仍未達標,應立即尋求醫師的專業建議調整藥物;如果服藥後,出現姿勢性低血壓或血壓過低的情況,也應由醫師進行減量或更換藥物的調整。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患者不應自行判斷藥物的副作用並隨意停藥或改藥,因為有時候出現的症狀並非藥物所引起,而是由其他健康問題導致。

緊急備用降血壓藥

除了每日規律服用的降血壓藥,有些患者還需要備有緊急用藥。陳玠宇表示,在寒流來襲或突發壓力導致血壓驟升時,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緊急藥物,以迅速降低血壓,避免危險的併發症發生,不過,緊急用藥並不能取代日常藥物的規律服用。

避免食用葡萄柚類水果

陳玠宇表示,服用降血壓藥時,最需要注意的禁忌,就是避免食用葡萄柚類的水果,包括:葡萄柚、柚子、文旦等,因為許多降血壓藥是經由肝臟代謝,而葡萄柚類水果會影響肝臟酵素的作用,改變藥物的代謝過程,可能導致藥物濃度異常升高或降低,而增加發生副作用機率,像是臉潮紅、頭痛、心跳過速,進而使血壓變得難以控制,嚴重時可能會導致低血壓。

有些患者會詢問,可不可以在避開服用降血壓藥的時間吃葡萄柚,例如早上吃藥、晚上吃葡萄柚,或隔幾個小時再吃?陳玠宇強調,葡萄柚類水果對降血壓藥的影響,並不是通過間隔時間就能夠完全避免,只要食用葡萄柚類水果,就可能對肝臟代謝產生影響,抑制藥品代謝作用可長達數小時,甚至2至3天。因此為了安全起見,建議完全避免食用葡萄柚類水果、果汁,無論與藥物的間隔時間長短。

另外,高血壓合併有腎臟病的患者,如果有服用保鉀利尿劑、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收縮素接受體阻斷劑等降血壓藥,同時會減少體內鉀離子排出,使血鉀升高,應留意高鉀食物,如香蕉、紫菜、葡萄乾、金針菇、空心菜、菠菜、釋迦、榴槤、龍眼乾等,以免加重腎臟負擔並造成高血鉀,而出現肌肉無力、心律不整等症狀。

血壓藥與保健食品的交互作用

陳玠宇表示,服用降血壓藥時,需要謹慎選擇保健食品,並注意可能的交互作用,像是水果酵素、中藥、紅麴、魚油、益生菌、綜合維他命。含有葡萄柚、柚子成分的食品或飲料,與降血壓藥物之間的抵觸,是最常見的問題,如果含有葡萄柚成分,含有furanocoumarin衍生物,會抑制CYP3A4酵素的代謝作用,會抑制肝臟酵素活性,導致藥物代謝減慢,使藥物在體內濃度上升,增加副作用風險。因此,高血壓患者應避免食用含有葡萄柚或柚子成分的飲品及食品,如水果茶、水果酵素等。

其次,某些中藥材,如人參、西洋參、麻黃、甘草等,可能會干擾降血壓藥的療效,使血壓難以控制,或是減弱抗凝血劑的療效,影響血液凝固功能,增加出血或血栓的風險;對於同時服用抗凝血劑與降血壓藥的患者,更需謹慎選擇中藥保健食品,若患者無法確定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建議向醫師或藥師諮詢,以獲得專業建議。

陳玠宇指出,紅麴保健食品常宣稱具有降血壓效果,但其作用機制實際上並非直接降血壓,而是透過降低膽固醇、改善血液黏稠度與動脈硬化,來間接影響血壓;然而,紅麴的降壓效果通常需要較長時間及高劑量才能顯現,同時可能對肝臟產生負擔。

魚油因富含Omega-3,其中特別是EPA成分被證實能降低三酸甘油酯,進一步改善血液黏稠度,對心血管健康有益,但其抑制血小板作用,與抗凝血藥物併用可能有加成的作用。陳玠宇建議,選擇魚油時,建議優先考慮Omega-3總濃度達70%以上的產品,以確保效果,並避免低濃度需要大量服用的劣質產品。

益生菌近年來也成為保健熱潮,研究顯示,益生菌對腸道健康與代謝,可能有幫助。不過,如果益生菌產品中加入植物萃取物,如葡萄柚籽萃取物,要與醫師確認是否與正在服用的降血壓藥相容。

綜合維他命是很常見的保健食品,但成分過於複雜時,可能對某些心血管用藥產生不良影響。陳玠宇提醒,特別是脂溶性維生素,如維他命A、D、E、K,過量攝取可能累積在體內,增加健康風險,尤其維他命K可能干擾抗凝血劑的效果,因此需特別注意;而水溶性維他命,如維他命B、C,則相對安全。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新春快樂:三高患者年節飲食全攻略ft.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黃晨祐
.《常春月刊》2月號搶先看!去醫院血壓總是飆高?專家提醒:居家血壓才是關鍵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