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心臟殺手不可輕忽,及早識別 ATTR-CM 與心房顫動很重要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鍾方


有不少人,尤其是步入五、六十歲以上的中壯年族群,常會習慣將心悸、頭暈或走路會喘、手麻,歸咎於年紀大,體力變差造成,並未積極就醫做檢查,深入了解究竟身體發生了什麼問題,直到出現難以掌控的症狀時,才發現是罕見心肌病變(ATTR-CM)或心房顫動,甚至錯過了黃金治療時機。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張藝耀提醒民眾,為了能夠大幅降低心臟疾病帶來的嚴重後果,提升生活品質,一定要掌握早期警訊,盡速就醫,才能降低延誤診斷風險。


手麻毛病可能是心臟危機 不容忽視是ATTR-CM引起


65歲的李女士長年受到手麻困擾,原本以為只是手部問題,還接受骨科醫師建議做了「腕隧道症候群手術」,後來卻逐漸出現呼吸困難與心律不整。後經亞東醫院團隊深入檢查並搭配基因檢測,才確診為「成人轉甲狀腺素蛋白類澱粉沈積症造成的心肌病變(ATTR-CM)」,這是一種罕見且可能致命的類澱粉蛋白沉積症。李女士的現有症狀是手麻,沒有料到真正病因是在心臟,她相當感謝亞東醫院團隊的認真、用心,找出了致病原因,得到最佳治療。


張藝耀主任說明,ATTR-CM 是少見,卻很嚴重的心臟疾病,由異常蛋白質沉積於心肌所致,導致心臟肥厚、心律不整及心衰竭。典型徵兆是「三心兩『異』」,三心是指「心律不整、心衰竭、心肌肥厚」,兩異是指「神經病變、腎功能異常」。雖然病程無法逆轉,若能及早診斷並配合藥物治療,不僅能延緩病情惡化,也可改善生活品質,讓患者維持心臟功能穩定,降低併發症風險。



隱性心臟殺手不可輕忽,及早識別 ATTR-CM 與心房顫動很重要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心房顫動恐會提高中風風險 新一代口服抗凝劑有效降低


68歲的吳先生,三年前,已經感到心悸與頭暈,並未積極就醫,直到某天突然中風,他才發現原來是心房顫動作祟,還差一點喪失行動能力。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林恆旭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當心跳忽快忽慢時,血液容易滯留於心房內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流跑到腦部將會引起腦血管栓塞,會大幅增加中風風險。


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中風風險為一般人的五倍以上,且多數中風後難以完全恢復,易造成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如能積極控制心律,並搭配使用新一代口服抗凝血劑,將可有效降低血栓與中風風險,維持心臟功能穩定。


掌握各種異樣警訊 及早守護心臟健康


心臟疾病的早期可能僅出現輕微疲倦、心悸、頭暈或走路易喘等症狀,但只要能夠及早正視症狀、察覺問題、主動檢查,包括定期量血壓、心電圖及必要的心臟影像,是能有效預防病情惡化,守護心臟健康,降低中風或心衰竭風險,提升生活品質。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