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藥風險有哪些?事前藥、事後藥該怎麼吃才安全?

「事後避孕藥」目前在國內屬於處方藥,需由醫師開立,但之後是否開放為指示藥?食藥署已經邀集相關團體召開「用藥安全可行性試辦方案」會議,預計會參考日本經驗,由醫界和藥界共同保障女性健康,將規畫符合我國國情的人體研究計畫,並研擬符合真實世界的流程。
而針對國人避孕需求,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簡任技正林欣慧表示,除口服避孕藥,還有多種避孕選擇,如保險套、子宮內避孕器、陰道內避孕環或皮下植入劑等,每種方法都有其適用情況,建議女性朋友可根據個人需求與健康狀況,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最合適的方式,並可向藥師諮詢以獲得更多衛教資訊。
事後避孕藥 72 小時服用 懷孕機率還是有 2 成
台大醫院婦產部講師暨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戴怡芸指出,很多人不想用保險套避孕,認為事後服藥很方便,對男生來說完全沒有負擔,但事後避孕藥即便在 72 小時服用,懷孕機率還是有 2 成,且有些人以為服藥後就有保護效果,隔天再來一發,其實避孕措施還是要繼續執行。
戴怡芸說明,每個女生的月經周期略有不同,平均約 28 天,可分為月經期、濾泡期、排卵期與黃體期,排卵期約在下次月經前 14 天,是受孕機率最高的時期。掌握週期變化,不僅有助於照顧自己的身體,也能作為自然避孕法的參考。
「事前避孕藥」與「事後避孕藥」有何不同?
食藥署藥品組組長林意筑說,口服避孕藥是許多女性朋友會選擇的避孕方法,主要分為「事前」與「事後」兩種。事前避孕藥需要連續服用,透過少量雌激素與黃體素進行體內調節,抑制排卵進而達到有效避孕的效果;事後避孕藥則是在無安全措施的性行為後 72 小時內服用,透過高劑量黃體素抑制或延遲排卵,但並不適合長期使用。
而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則指出,事前與事後避孕藥這兩種藥物的作用原理不同,以下分別解釋之:
郭安妮進一步說明,事前避孕藥可以分為 21 天、28 天兩種設計,21 天的避孕藥每吃 3 週要停藥一週,在停藥的過程會來月經,停藥後的第 8 天再開始吃下一週期的 21 天藥品;28 天避孕藥則不需要停藥,吃完直接接續吃下一週期的藥品,在每一週期最後4天的藥物是不含避孕藥物成份的「空包彈」,服用這4顆藥的過程會來月經。除此之外,她強調,事前避孕藥不能擅自停藥,否則會導致亂經。
另一方面,事後避孕藥是高劑量的單次使用藥品,只能作為緊急避孕措施,並非日常正規的避孕方式,必須在性行為後的 72 小時內服用,且越早服用效果越好。如果女性吃完事後避孕藥,月經在該來的時間卻沒來,就需要驗孕確認是否已懷孕。
文/劉一璇、圖/Cheryl Kang
延伸閱讀:
- 記者:劉一璇
- 更多健康新聞 »